深度調整四年多時間,創業板市場到底值不值得長線投資?

2019-10-31     郭施亮

創業板


2015年6月,創業板市場創出4037.96歷史高點,而在此之前,創業板市場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從585.44點大幅攀升至4037.96點,累計最大漲幅非常可觀。然而,在創業板觸頂歷史高點之後,卻步入深度調整的走勢。時至目前,創業板市場已經出現了四年多的深度調整行情,而相應的泡沫風險也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擠壓。

截至10月30日,創業板總市值接近5.7萬億,對應的平均市盈率為44.1倍。雖然與主板市場相比,這一市盈率水平並不算便宜,但與創業板歷史估值高峰相比,卻已經具備了不少的優勢。或許,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能力得到實質性的回暖,相應的估值壓力也會得到進一步壓縮,而就目前而言,創業板市場更是處于震盪築底的過程。

談及這四年多的深度調整行情,從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初,則屬於創業板快速擠壓泡沫的過程,市場指數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出現了大幅下跌的走勢,去泡沫化、去槓桿化卻成為了當時市場的真實寫照。至於2016年至2018年三季度,則屬於創業板市場陰跌的過程。在此期間,雖然創業板市場的跌速不快,但陰跌不止的走勢,長期下來就是一個不少的跌幅。到了2018年四季度之後,則屬於創業板止跌回暖的階段,但目前創業板市場仍處于震盪築底的階段,目前仍未完全走出大底部的區域,市場未能夠完全擺脫熊市調整的陰霾。

如果以44.1倍的平均市盈率分析,那麼創業板長線投資的價值並不算特別高。與之相比,上證50或滬深300等核心市場指數的估值優勢更顯著,相應的投資安全性更高。但是,作為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創業板市場最大的投資優勢,則在於創業板市場的盈利增速預期,而上市公司業績可否得到實質性回暖、盈利能力可否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將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創業板市場的中長期投資價值。

除了估值與盈利因素之外,影響到創業板投資機會的,則是創業板市場的改革預期。近年來,資本市場對創業板的改革預期比較強烈,從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提出到創業板借殼的針對性鬆綁等,這些都是具有實質性影響的改革措施。或許,對於市場資金而言,要想炒作一輪行情,仍需要配套措施的配合,例如盈利拐點、改革紅利釋放等因素,都可能成為新一輪上漲行情的催化劑。

時至目前,創業板市場已經出現了四年多的深度調整行情,無論從調整空間,還是從調整周期來看,都處於比較充分的狀態。雖然目前創業板市場仍未完全走出大底部的區域,但在市場調整充分的背景下,刺激創業板市場仍需要一些有利的催化劑,當市場得以形成合力因素推動之際,則可能會在投資者不經意間產生新一輪上漲行情。

回顧2012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的創業板牛市行情,實際上當年創業板的牛市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金推動的因素,這恰恰與A股市場熱衷於資金推動的效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性。

或許,與主板市場定位不同,創業板市場的資金風險偏好更顯積極,且更可能提前主板市場止跌企穩乃至走出新一輪上漲行情。對於創業板市場而言,與基本面、盈利指標等因素相比,市場可能更需要關注資金面環境的變化狀況,當市場逐漸形成持續賺錢效應之際,創業板市場的行情也可能會隨之而至,資金面持續寬鬆更有利於盤活創業板的投資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DJdJG4BMH2_cNUgz2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