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的話,揭露成年人的殘酷真相:做人,最好自私一點

2019-09-20     普華文化

01

被「吐槽」的母親的一生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的熱搜,上了一波又一波,火了。

為什麼?

網友說:「簡直不要太真實」。

尤其是,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

與丈夫離婚後,宋倩一直與女兒相依為命。

為了專心陪孩子高考,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當一名補習老師;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天不亮就起來熬燕窩;為了不讓外界打擾孩子,在女兒的房間裝隔音牆。

知道女兒的夢想是天文,同意女兒去天文館當講解員。不過,到了高三,發現時間不夠用,強制女兒把興趣愛好暫時放在一邊,全力衝刺高考。

甚至,還親自為孩子設計試卷,自製分數統計系統,為孩子安排最合理的複習計劃。

生活上無微不至,學習上給予支撐,是個標準的好媽媽

然而,女兒英子控訴:「我討厭你」;前夫說她提前進入更年期;好友懷疑「你是不是想太多」。

明明付出的心血比誰都多,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到頭來卻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委屈中,就像宋倩與英子吵架時哭訴的:「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啊?

這句話,說出了無數母親的心聲。

到底是為什麼,媽媽們明明付出的心血比誰都多,最後收穫的卻永遠都是吐槽與指責呢

02

太多母親,習慣於自我犧牲

或許,我們要從劇中找到答案,而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英子很想參加南京大學的冬令營,因為那裡有她喜歡的天文系。

可是,無論她怎麼試探、勸說,宋倩還是反對,一來覺得清華北大更好,二來不想女兒離家太遠。

英子不甘心,偷偷報了名。

沒想到,不明就裡的班主任,給宋倩打了電話。

這件事被發現後,宋倩聲淚俱下:「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我為了你,放棄升職機會,放棄穩定工作;

我為了你,我幾年來都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卻從不吝嗇給你買。

對於宋倩來說,女兒的事才是大事,為了孩子,讓她做什麼都可以。

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犧牲」。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的一書中提到,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女性(尤其是母親)都會被引導遵循自我犧牲的古老傳統。

我們被教導著相信犧牲是高尚的——犧牲得越多,就越顯得無私。所以,我們付出努力並貢獻自己。

一旦你成為了母親,似乎就意味著要滿足社會對於母親的「一般」期望。例如,你應該犧牲自己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即使你很熱愛自己的工作。

許久之前,馬伊琍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到:「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關係?」她說:「我絕對不相信誰可以做到,如此光鮮靚麗地職業成功女性和一個優秀的合格的媽媽,去兩者兼并」。

「為了孩子,你要犧牲晚上的時間,所以我晚上從不出來。平衡就是做出犧牲,我不犧牲自己的時間,就要孩子做出犧牲,讓孩子理解我,或者是我的家人、孩子的爸爸來幫助我,做出讓步」。

蘇茲·盧拉說:「我們努力成為一個好媽媽,卻不知道好媽媽的定義是什麼?」

03

自我犧牲真的會讓你與孩子的關係更好嗎?

許多媽媽都有所謂的「好媽媽綜合徵」,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如果我們照顧孩子而全然不顧自己,不再滋養自己的真實本性時,我們就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因為,一旦這種自我犧牲得不到認同,或遭到背叛,就會產生無價值感和挫敗感。

就像當宋倩發現英子瞞著她,逃課去前夫家裡,還將自己辛苦熬的燕窩粥,給了前夫的現任女友時,她徹底憤怒了,歇斯底里地推倒英子的航天模型,哭著大吼:

「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

對於作為母親的宋倩而言,長期的自我犧牲,讓她把所有價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得到好成績,自己的價值才能得到認可。同時,母親也會出現:「我都為你犧牲那麼多,你怎麼能不服從我?」的補償心理。

可是,對於作為孩子的英子而言,母親的自我犧牲,讓她感到內疚,無形中「綁架」了她。

我知道,父母說這些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付出了很多,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學習,更好地工作,但孩子聽完之後,不是感動,而是一種負罪感,感覺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子女會感到非常地累。

正如英子試圖跳海時說的,「是我不好,沒有變成你們想要的樣子,我配不上你的愛」。

一個為孩子付出過多而疲憊不堪,一個沒讓母親的犧牲得到價值體現而內疚,自己的內心深處卻又想反抗,兩者不斷互相拉扯,太累了。

為此,蘇茲·盧拉在書中提過一個故事。

她的來訪者特蕾莎,是一個自我犧牲的母親,也是家庭的主導者。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圍繞孩子的飲食、社交、作息時間、家庭作業......

由於她在飲食上不給女兒任何自由,女兒的叛逆達到極端,她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是想控制我的家人,還是想跟他們更親密?」

後來,她發現當自己學著慢下來,花時間照顧自己時,也可以很耐心地跟女兒相處,內心有了能量儲備,不需要通過女兒來體現自我犧牲的價值,可以自我實現價值需要,控制也不那麼強烈。

所以,當我們感嘆自己為孩子付出太多的時候,是否有考慮過有些犧牲與付出,其實並不需要,反而會變相控制孩子,造成兩者的關係緊張。


04

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啊

《母親進化論》一書中寫道:「很多媽媽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支持或金錢來真正照顧和關懷自己。但顯而易見的是,媽媽要首先照顧自己,而不是等到感覺自己擁有足夠多的支持、時間或資源後再照顧自己。

尤其是當媽媽們感覺「沒有足夠多」的時間時,一定要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我們必須播放一段音樂開始跳舞,拿出畫筆開始畫畫,或者買一根跳繩開始跳——哪怕只做幾分鐘。

照顧我們的內心是通往更高意識狀態的橋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papi醬曾經分享過一個視頻,分享與自己父母之間的對話。

她媽媽剛退休的時候,還是習慣性地以孩子為主,整體在家裡發獃,擔心女兒有沒有吃飯,也不敢出遠門,擔心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找不到自己。於是,papi醬鼓勵媽媽去上老年大學。

一開始,媽媽很牴觸,覺得女兒不想天天看見自己,嫌自己煩。可是,在她看來,母親不應該圍著孩子轉,而是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後來,她去了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女兒也很為她高興。她不用每天考慮女兒上班後的日子要怎麼打發,也不用處處擔心女兒的生活。

被papi醬說服的媽媽,現在經常跟朋友去KTV唱歌、跳舞、結伴出遊,這種為自己活著的日子,是她想都沒想過,如今卻過得很快樂。

papi醬說:「父母的幸福和快樂不應該100%來自子女,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我們愛你們,所以希望你們能為自己本身而快樂」。

如果我們一直保持為了孩子犧牲自我的心態,我們會一直感覺自己在辛苦攀爬、孤軍奮戰,走上自我犧牲的養育之路。

儘管我們有良好的意願,希望以與父母養育我們的方式不同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但我們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將我們的心態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所以,與其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不如為了孩子讓自己更加彭勃。而當我們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反而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給予孩子的東西。

內在關懷有意識地將我們與自己的精神聯合起來,使我們體驗完整的自己,而不是殘缺不全的自己。例如,當孩子看見我們過著有意義且感到滿足的生活時,這也給了他們追求獨特自我經歷的許可。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徹底過上自己生活的母親」更有感染力。

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你要明白,你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媽媽,所以,多關心自己,照顧自己說得直白些,你可以更自私一點,為自己多考慮,不要感到內疚,因為你值得。

推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5c20BJleJMoPM1odG.html










別說看開點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