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換臉新奇卻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移動支付便捷卻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洗錢」……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在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引發新的網絡風險。近日,在網際網路安全與刑事法制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面對網絡新風險,需要行業自律與司法實踐相結合加以遏制。
網際網路安全與刑事法制高峰論壇
非法支付結算呈五大特徵和趨勢
已成洗錢犯罪「幫凶」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移動支付,為整個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一些網絡黑灰產也嘗試利用移動支付進行非法支付結算,進而達到「洗錢」目的。
騰訊公司安全管理部總監黃凱表示,非法支付結算呈現五大特徵和趨勢:惡意註冊帳號仍然是源頭;虛擬商品交易成為主要渠道;非法支付渠道向普通個人帳號轉移的趨勢明顯;商戶支付接口被聚合支付平台違法挪用情形增多;電商、通信運營商等大型可信商戶成為對抗新焦點等。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致辭
其中,「非法支付渠道向普通個人帳號轉移」尤為值得警惕。據黃凱介紹,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公民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碼等信息,進行批量化帳號註冊,加上模擬正常帳號的社交、流水形態進行「養號」。這種行為可以將非法資金往來隱藏於正常的用戶收付款行為中,難以被風控模型識別。
AI換臉觸及色情
並對個人信息、資金安全造成威脅
此前,AI換臉軟體「ZAO」號稱僅需一張正臉照,就可「換臉」成為任何視頻的主角。這款軟體一時間吸引無數用戶,但其對於個人信息的採集也被公眾質疑是否安全、合法。
正義網見習記者在論壇主辦方搭建的「黑產實驗室」現場體驗AI換臉
記者從論壇主辦方搭建的「黑產實驗室」了解到,早在2017年,一個名為「deepfakes」的外國網友就使用AI技術將《神奇女俠》的扮演者蓋爾·加朵的臉,換到了色情影片女主角身上。
另有研究表明,今年一年間AI換臉視頻數量翻了一倍,96%都與色情內容有關。除此之外,AI換臉技術還會給個人資金安全帶來新的風險。
騰訊公司標準管理中心金融標準負責人蔣增增介紹,在金融領域的一些安防場景、網點的櫃面都有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線上銀行的遠程開戶,P2P借貸也有人臉核身的功能……這些刷臉支付的方式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存在個人信息被盜用進而影響資金安全的隱患。
遏制網絡新風險
需行業自律與司法實踐相結合
無論是AI換臉泄露個人隱私,還是非法支付結算為平台監管造成困擾,都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於網絡新風險的防控治理,騰訊安全管理部資深技術專家石追認為,「無法通過App治理畢其功於一役」。
石追表示,數據安全風險源複雜且動態,需要App開發者、應用分發商、作業系統、終端廠商、SDK和API等多環節多場景多主體共力協同,行業自律與司法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成效。
今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正式開始施行。《解釋》對《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網絡犯罪罪名作出了進一步明確。
對此,相關司法人員在論壇上表示,《解釋》注重與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相銜接,通過刑事司法倒逼加強行政監管。騰訊安全管理部副總監門美子用《解釋》對網絡黑產供給鏈中典型行為的「主觀明知」進行了論證,她認為「提供專門用於違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技術支持幫助的」情形,譬如「接碼平台」等,不必查明下游的具體事實,可直接認定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進行處理。
(來源:正義網 文字:宿廣田 李夢欣)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