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警惕隱形感染鏈 須嚴防「第二波」

2020-04-23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綜合報道】疫情肆虐數周的歐洲和北美,日前均看到好轉跡象,解禁和復工也被提上各國議事日程,德國等國已經率先邁出有限解禁步伐。但在各國疫情仍有波動、「群體免疫」遙遙無期的背景下,這隱藏著疫情反撲的很高風險。雖然各國對「第二波」疫情理解各有不同,但多國醫學專家和世衛組織都疾呼,疫情還遠未到終點,在疫苗尚未問世之際,仍須嚴防死守。

截至22日,全球範圍內疫情致死人數已經突破18萬人,其中歐洲占三分之二。西班牙當日的新增確診數和死亡數比前一日均有小幅上升;義大利的新增死亡數雖然進一步下降,但確診數也出現反彈;法國則相反,確診數繼續下降,死亡數卻小幅反彈。

德專家:警惕第二波疫情來襲

隨著德國各地本周起開始放鬆部分防疫限制措施,並繼續討論「解封」的步驟計劃,各界對第二波疫情反彈提出警告。

據德國之聲報道,從21日開始,德國部分行業及面積較小的商店獲准重新營業,部分州的中學畢業班學生將重返學校。逐步「解封」後,人員流動和人際接觸必將有所增加。總理默克爾呼籲國民繼續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各項防護性規定,否則可能面臨疫情反彈威脅。

默克爾說,「我們還遠沒有越過疫情的頂峰」,現在部分商店重新營業,「會對感染數字產生何種影響,14天後才會見分曉」,因此她呼籲人們保持「警惕和自律」,並警告說,如果屆時感染數字出現明顯回升,就不得不再次採取包括「封閉」在內的嚴格的限制措施,儘管這是政府想竭力避免的。

德國病毒研究權威、柏林夏里特醫學院的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教授也表達了對疫情反彈的擔憂。

他指出,隨著病毒傳播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會出現感染者在年齡和地域分布上的「分散化」,即疫情初期人們看到的地區性爆發、感染者以中青年居多的情況在發生變化——病毒逐漸擴散到更多地區,感染者中老年人比例增加,加上無症狀感染者占有一定比例,使得病毒繼續傳播而沒有被注意到。今後新的感染鏈會更多出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等到傳播規模的擴大反映到了確診數字的增加上,「第二波感染」往往已經向人們襲來:病人會在全國各地出現,其中的老年人比例也會上升,這將給醫療機構帶來新的衝擊。

美國:第二波恐和流感季重合

雖然美國疫情呈現好轉趨勢,但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21日警告稱,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造成的危害或更大,因為它很可能與流感季重合。他說,同時暴發兩種呼吸道疾病將給衛生保健系統帶來難以想像的壓力。CDC數據顯示,2019年,流感至少導致3.42萬美國人喪生,大約有3550萬人患病。

雷德菲爾德同時指出,美國聯邦和州官員需要利用接下來的幾個月來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準備。隨著「居家令」的取消,官員們需要強調持續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此外還需通過大規模檢測來提高識別感染者能力,並通過追蹤密接人員防止疫情再次暴發。

世衛:新冠病毒將長期存在

世衛組織22日警告說,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還遠沒有結束,而且在大多數國家,蔓延才剛剛開始。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病毒將在很長時間相伴我們左右。」

針對美國和巴西等地出現的反隔離現象,譚德塞表示,人群聚集只會導致疫情蔓延,他呼籲各國政府和當地社群進行對話,尤其是通過當地著名人物或宗教領袖加以勸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v8BpHEBiuFnsJQVzKPm.html

疫情下的英國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