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詹森(Philip Johnson),1906年7月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2005年1月25日去世。美國建築師,建築理論家,埃森曼稱他為美國建築界的「教父」。以其現代建築作品而聞名,其中包括康乃狄克州新迦南的玻璃屋以及他的後現代建築作品,尤其是新墨西哥州麥迪遜大道550號,以及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設計的芝加哥南部La Salle街190號。1978年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1979年獲首屆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詹森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是新阿姆斯特丹地區詹森家族的子孫,他的先祖寇特琉曾為彼得·史蒂文森規劃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個造鎮計劃。詹森早年就讀於紐約州柏油村的哈克利中學,而後在哈佛大學主修歷史和哲學,尤其專注於在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的著作。他因數次延長歐洲的旅行而中斷學業,這幾段旅行就成為他求學中最關鍵的時刻;他遊覽了法國的沙特爾城、希臘的帕德嫩神殿以及許多古代遺址,這使他愈來愈醉心於建築。
玻璃屋
1927年完成學業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歐洲之旅,參觀了古典和哥德式建築的地標,並加入了著名建築歷史學家亨利-拉塞爾-希區柯克的行列,他向美國人介紹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作品以及其他現代主義者。
Seagram Building
1928年,詹森與建築師密斯見面,當時密斯正在設計1929年的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這場會面不但帶給詹森很大的啟示,也使雙方培養出既競爭又合作的終生情誼。
AT&T Building
詹森從德國回來後就成為新建築的信仰者。為了考察第一手的最新建築趨勢,他與朋友巴爾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更全面地在歐洲旅行。1932年,他們彙集了三人的探索成果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發表了深具標竿意義的主題「國際樣式:1922年以來的建築」,這場發表會不但影響深遠,也向美國大眾介紹了現代主義建築。會中提到的重要建築師包括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和密斯。這場發表會也因為一場爭議而變得更出名:建築師萊特惱怒地撤回了他的作品,因為在會中他並未獲特別重視。
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持續擁護者,詹森利用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職務的號召力,於1935年安排勒·柯布西耶首訪美國,並積極運作讓密斯和Marcel Breuer移民美國。
羅斯科教堂
1936年,在大蕭條的深淵,他離開了現代藝術博物館,涉足新聞和政治領域。
1941年,35歲的詹森放棄了政治和新聞工作,進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師從馬塞爾·布魯爾(Marcel Breuer)和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941年,詹森設計並建造了他的第一座建築,那座房子至今仍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阿什街9號。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這所房子的影響非常大,它在場地周圍有一面與結構融為一體的牆。它被詹森用來舉辦社交活動,並最終作為他的畢業論文提交;戰後他賣掉了這棟房子,最終在2010年被哈佛大學買下,並於2016年重新修復.
ROCKEFELLER GUEST HOUSE
1946年,詹森服完兵役後,以策展人和作家的身份回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時,他開始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建築實踐。1946年,他在長島的薩波納克(Saaponack)建造了一座米斯(Mies)風格的小房子。隨後,他建造了自己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康乃狄克州新迦南的玻璃屋於1949年完工,現已成為現代建築的標誌之一
達拉斯的感恩廣場教堂
詹森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在1993年公開出櫃,他也是美國最著名坦承自己是男同性戀的建築師。詹森退休後都在他的「玻璃屋」生活,2005年於夢中辭世;相伴45年的伴侶惠特曼於同年也以66歲之齡過世。
聖巴西爾教堂
有著建築界「教父」之稱的菲利普·詹森一生都在求變,一生都在引領潮流,他從玻璃屋子時期的密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時,推出了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當現代主義風雨欲來的時候,他設計了名聲顯赫的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芙的「水晶教堂」;當後現代主義成為時尚時,他和建築師伯奇一起貢獻了紐約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這座拼貼了古典風格、現代高層建築風格、巴洛克時代的堂皇風格和現代商業化POP風格的建築,堪稱後現代主義建築中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設計的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廈、耶魯微生物教學樓、休斯頓銀行大廈等,也是建築史上無法忽略的經典之作。
水晶大教堂
詹森相當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線之間的搭配,同時也意識到水對所處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他加入了幾個單獨的卻又有一定關聯的噴泉。他還用雕刻結等方式創造更大的空間,他說道:「一方面,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儘管詹森還是一直追隨著密斯的步伐,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
甘迺迪紀念館
具有無厘頭風格的菲利普·詹森從來不把正統觀念當一回事,他認為「原創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談,他曾經破解過「玻璃房子」的各種設計構思的源頭。當人們批評他的設計時,他報以淡然的一笑,並且聲稱:我就是個妓女,業主讓我擺什麼pose我就擺什麼pose。當有人問他:您的建築創作從哪裡開始呢?詹森回答說:從腳底板開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詹森早年曾經是反猶主義者,他還曾聆聽過希特勒的演講,但他後半生卻與猶太人和平相處,1960年他為以色列設計了核反應堆紀念館,上世紀末他還全力幫助過兩位美國頂尖的猶太建築師發展事業。也許菲利普·詹森的一貫的無厘頭風格,使得熱愛他的成就的人們更容易原諒他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