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被譽為千古詞帝,這首《相見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面看來,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作品,借林花慘遭寒雨匆匆凋謝,來抒發時光飛逝、韶華易老,但這首詞內容悲愴博大、哀傷徹骨,絕非單純的傷春之作。
《相見歡》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是詞牌,也叫《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一般認為,這是李後主被俘虜後,從帝王變成階下囚,過著囚徒生活之後的作品,但也有小許爭議,部分學者認為,這首詩實乃後蜀皇帝孟昶所作,但大多數人認為,從風格來看,顯然更符合李煜,所以這首詞就被歸於李煜名下了。
上片寫景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詞,上片寫春花慘遭風雨摧殘,匆匆凋謝,暗含著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毀滅。
林花謝了春紅,起筆就非常巧妙,林花謝了,是對眼前所見的直敘,既然已經謝了,那就意味著失去了,難以挽回,接著「春紅」二字,表面上是修辭林花,實際上還可以比喻人的青春、比喻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花朵一去不返,人的青春也一去不返,「太匆匆」,三個字,既有不舍無奈,又猝不及防。我還沒準備好欣賞美麗的春花,還沒有來得及體會青春的熱情,怎麼突然就「朝來寒雨、晚來風」,讓它們都謝了呢?
早上有寒雨、晚上有寒風,從早到晚,這殘酷的風雨都未停歇,不是林花自願匆匆而謝,只是大自然太過無情,人生也是如此,社會中的風風雨雨,又何曾停歇呢?無奈無奈,我想要做個護花使者,我想要留住青春,但無力回天。
你看這上片,從林花凋謝的果,反推到林花凋謝的因,是大自然,也是人生。
下片抒情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下片直接從花過度到人。美人落淚,划過腮邊的胭脂,可不就是胭脂淚嗎?上片所寫的春紅,豈不是像極了被眼淚打濕的美人紅頰?人與花交映相成,美中帶淚,淒涼哀傷。此情此景,自然是要大醉一場。
幾時重?也許,是美人(春紅)想要留住這最後一夜的美好,所以發出幾時能重來的感嘆。但我們想一下李煜當時的處境,他曾貴為君主,如今卻是階下囚,上片所寫的春紅,是他眼前所見的實景,而下片的美人淚,就是他對「昨日重現」的美好願望,是虛寫。
可是,李煜明白,讀者也明白,一切都不可能再重來。又何必多此一問?上片給了答案,是無奈;下片也給了答案,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如果沒有這最後一句的升華,這首詞多半又淪為宮廷艷曲,要被打上李煜前期所作的標籤,正是因為有這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整首詞的格調,從林花春紅、美人流淚,上升到了人生與歷史的感慨。
不論世事如何變化無常,人生總是充滿了遺憾的,生命總是短促且虛無的,就像那無情的東水一樣,匆匆流逝。李煜通過「自是」二字,把他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把他的苦與哀,寫到了極致。
如何解脫呢?無法解脫。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從這首詞,我們就能看出李煜「大」在何處。和他有著相同經歷的另一位才子皇帝,宋徽宗趙佶也有過相同的感嘆,在《燕山亭》一詞中,趙佶說:「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嘿嘿,兩個不會當皇帝的皇帝,兩位充滿才氣的亡國之君,有著共同的遭遇,發出相同的感慨,傳說,趙佶是李煜轉世而生,若如此,那可真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iQWyXMBLq-Ct6CZFQ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