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男子不幸腦死亡,在杭州完成了生命接力……整整12小時,6人重獲新生

2020-02-29     每日商報

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48歲的張先生(化名)生命戛然而止。家屬悲痛之餘,決定捐獻他所有能用的器官,為他人延續生命。

不過,要完成這台捐獻手術以及後續的多台器官移植手術,卻並非易事。因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普通就醫都慎之又慎,手術更是存在巨大的院感風險。一旦哪個環節的防控沒有到位,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疫情防控力度不變,搶救危重病人的力度也不能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院長表示,在疫情來襲的特殊時期,浙大二院始終秉承「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的核心價值觀,積極地投入到搶救危重病人的行列當中。

在全院上百名多學科專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2月27日,張先生捐出全身器官(1心臟、2肺臟、1肝臟、2腎臟及1對眼角膜),完成生命的「交接儀式」。同時,6名危重患者的生命自此重生。


//他突然倒下
家屬悲痛之餘決定捐獻全身器官//

對於48歲的張先生來說,2月27日這一天,是他告別家人朋友的一天,也是他以另一種方式「重生」的一天。

2月15日,張先生在工作中突然倒下,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為腦幹出血,雙側瞳孔已散大。腦幹部位出血,發病率雖然不高,但病情極其兇險,死亡率在所有腦卒中里居首位。

雖然經過積極搶救,但最終奇蹟沒有發生,張先生沒有躲過疾病的致命一擊。家屬悲痛之餘,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捐獻所有能用的器官,挽救更多生命的同時,也讓他的生命得到延續。

2月27日早上7點40分,張先生從綜合ICU被推出,往手術室的方向緩緩而去。麻醉手術部與綜合ICU間短短的20米路程,對張先生的家人來說,顯得無比漫長。

告別本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而特殊疫情時期的告別,更顯得有些「殘忍」。家人們不能再一次撫摸熟悉的臉龐,也不能再緊握那雙溫暖的手,只能隔著一米的距離,輕聲呼喚著,極力克制地低聲啜泣。

病床上的張先生,雙眼緊閉但面容溫和。就像他女兒說的,「爸爸是個很善良、很和藹的人,對誰都笑眯眯的,別人有什麼困難找他,他都是一副熱心腸。」

永遠「睡去」的他,看起來依然如此親切。

「他如果知道自己的器官能幫助更多人的生命,能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也會選擇去捐獻的……」張先生的妻子含淚說道。

//特殊時期的捐獻和移植手術

醫院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一個生命悄然離去,播下了生的「種子」。最終,張先生捐獻了全身能用的器官(1心臟、2肺臟、1肝臟、2腎臟及1對眼角膜)。這也意味著,他的無私奉獻,至少能讓6名危重患者得到重生,能讓2名患者重見光明。

對於浙大二院的醫務人員來說,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第一場器官移植手術。

要完成這場捐獻和後續的多例器官移植手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疫情期間,每一台手術都存在巨大的院感風險。更何況是涉及器官捐獻和多個器官移植手術,接受器官捐贈的患者都是病情非常嚴重的,在器官衰竭的狀態下,抵抗力遠低於正常人。加上手術涉及的人員眾多,情況也更複雜,更容易發生聚集性感染和交叉感染。

疫情防控,必須從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開始。

//多學科團隊通力配合
充分準備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浙大二院成立了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此次的器官移植,因涉及的患者及家屬多、手術複雜,感染防控難度大,專家組多方綜合情況,判定為高危手術。

手術前,醫院又組織專家組再次進行新冠病毒篩查,確保手術安全。自張先生轉入綜合ICU,接受多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在失去救治可能後,醫護人員仍每日對其進行核酸檢測,予以單間隔離,時刻警惕著疫情風險。」綜合ICU黃曼主任說,「為了保護張先生的器官,讓移植髮揮最大的價值,我們的醫護人員為他實行腎臟替代治療,進行容量管理,穩定內環境,並輔以護肝、補充白蛋白、抗感染治療。」

為了儘可能保障手術的安全,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在手術前必須經過三道篩查。

一道是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拒絕疫情高發地患者接受手術),一道是檢查臨床症狀,還有一道是胸部CT檢查及入院後24小時一次的核酸檢測。針對外院患者,醫院專門設計入院路線,入院後即行保護性隔離。

特殊時期,醫院的血源非常緊張,醫院醫務部與輸血科準備了多套血液應急方案。從向省血液中心申請用血到儘可能組織醫務人員獻血,再到準備患者自體血回輸,充足的血液準備才能讓保障手術的安全。

為了做好疫情期間的手術安全保障,麻醉手術部嚴敏主任帶領團隊對手術、麻醉全流程進行嚴密把控,針對不同的患者、根據不同的手術情況嚴格執行各套防控標準。同時對進入手術室的全部人員進行篩查,確保手術環境的安全。

疫情期間,器官來源更緊缺,手術更是困難重重。這個時候等來的生命曙光,顯得尤為珍貴。

對在外省醫院一直等待肺源的季先生(化名)來說,他的肺已到終末期,每喘一口氣都異常艱難。這次好不容易等來移植機會,季先生通過救護車從外省長途轉運到浙大二院,入院後接受4次新冠病毒篩查,每次間隔24小時,並完成一系列移植前的檢查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同時接受移植的還有1位乾燥綜合徵、間質性肺炎患者(肺移植),1位心衰患者(心臟移植)、1位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和2位尿毒症患者(腎臟移植)。

//1心1肝2肺2腎
6台移植手術在兩院區同時進行//

2月27日早上8點15分,濱江院區手術室,手術開始。2個小時後,器官捐獻手術完成,醫護人員為捐獻者整理好儀容,再次鞠躬默哀。

這次6大器官的6台移植手術,在解放路院區和濱江院區接力開展。在這場移植背後,協同作戰的有OPO(器官捐獻協調員)、重症醫學、麻醉手術部、超聲醫學、檢驗、輸血、病理、臨床藥學、護理等多學科的醫護專家團隊。

吳明肺移植團隊為季先生和一位患乾燥綜合徵、間質性肺炎的女性患者實行肺移植手術。

其中,女性患者體重卻只有34公斤,由於過度消瘦、胸腔太小,無法接受正常大小的肺移植。吳明主任聯合陳靜瑜教授將右肺分為兩葉,通過反覆修飾和精妙的吻合分別移植到患者的左右胸腔。

「疫情之下,器官捐贈更為稀缺,此次能有幸得到捐贈,對於這位老年女性來說,是她存活的唯一希望,我們也要盡一切所能幫助患者。」吳明主任介紹,此次肺移植的最大難題,就是肺的大小不匹配。在與國內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教授討論中,陳教授提出了雙側肺葉移植的手術方案。

吳明主任與陳教授合作共同把供體右肺上葉移植到老太太的右胸腔內。裁剪下的右肺下葉移植到了老太太的左側胸腔內,順利完成了國內首例雙側肺葉移植手術。今天早上,這位女患者已成功撤除ECMO ,目前恢復順利。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愛強介紹,心臟移植的受體是一位67歲的諸暨患者。他20多年前就出現胸悶氣急的狀況,且反覆發作,3年前安裝起搏器。12月31日,病人入住浙大二院,當時已嚴重心衰、呼吸艱難、難以平臥,苦苦等待移植。

非常幸運,2月28日等來移植的機會。在董愛強主任團隊的努力下,27日上午10時49分,這顆健康的心臟,在患者胸腔內重新跳動了起來。

今天早上,他已經摘掉了呼吸機,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了。

在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由王偉林肝移植團隊中的嚴盛教授、史燕軍教授等完成這台手術。等待移植的是一名38歲的肝硬化患者,來自麗水。27日下午13時3分,移植手術正式開始。18時50分,患者順利完成手術,被送至監護室。

今天早上,氣管插管已經撤除,超聲檢查顯示,肝臟血流通暢,各項指標都在好轉,今天下午將轉到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

泌尿外科肖家全主任介紹,腎移植團隊為一位30多歲的男性尿毒症患者和一位60多歲的女性尿毒症患者實行腎臟移植手術。

這是兩名杭州本地的患者,從流行病學史上來說感染新冠病毒風險較小。入院後,醫院仍進行詳細篩查。由於長期患有慢性尿毒症,兩名病人的肺部CT顯示有慢性炎症。經過新冠病毒專家組的反覆會診,最終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昨天,兩位病人的腎移植手術順利進行。手術結束後,女性患者的排尿量恢復正常,28日的尿量已經達到正常的5000ml多。


//整整12小時,6人重獲新生//

從2月27日上午7點到晚上7點,整整12小時,1心1肝2肺2腎移植手術全部順利完成。浙大二院100餘位醫護人員通力配合,最終讓6個生命重獲新生!患者被陸續送入解放路院區的監護室與濱江院區的綜合ICU,接受後續的密切監護治療。

生者如斯,逝者已矣。對於已經寂然的生命,張先生留下的小小火苗,如同散落人間的點點星光,繼續散發著光亮。

浙大二院副院長黃建教授介紹說,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多個器官的移植手術,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巨大挑戰。這次我們能夠順利完成多個器官移植手術,是基於我們之前在疫情防控工作上,構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防控體系。從技術力量來說,6台移植手術同時進行,但我們的用血量是非常少,尤其是在現在用血緊張的情況下,如何節約血液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我們按照上級要求,一邊嚴防死守,一邊精準治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我院對患者的搶救治療正常開展,有序地為老百姓服務。只要病人有需求,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醫院都有能力、有擔當,來履行醫療救治使命。」

來源:都市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gCakHABgx9BqZZIN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