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車市已經連續15個月出現負增長,但國際投行巨頭對中國車市的預期,似乎卻在悄然看漲。
一波由國際金融巨頭主導的「抄底」行動,此刻或正悄然成型。
10月22日,花旗銀行發布《上調吉利和長城汽車H股評級至買進 資金有望從房產轉向購車》的報告。
報告指出,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H股的評級上調至「買進」,預計短期內銷量有望明顯復甦。
同時,在房地產成交保持穩定的情況下,中國較小城市的居民在汽車購買上的支出將增加,預計未來15個月,將有371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從房產轉向購買汽車,特別是經濟型轎車。
報告一出,吉利汽車的股價也應聲而動,截至22日16時收盤,股價大漲4.69%。報告中提及的長城汽車、長安汽車、上汽集團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另一邊廂,摩根大通也在同日被爆出增持長城汽車約441.81萬股,涉及資產約2312.45萬港元。
連串信號表明,至少在資本市場看來,中國車市或正迎來「抄底」的最佳時機。
然而,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
樓市漲車市就一定跌,真的如此?
長期以來,坊間始終不乏「房價漲,車市跌」的刻板印象。普通消費者,甚至部分專業人士都認為,房價高企,必然會擠壓汽車消費。
就連中汽協和乘聯會也曾多次表示,汽車消費受中西部和低線級市場房價高漲影響,持續的購房壓力,對購車用車消費產生了分流。
同時,由於近年來汽車消費增長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因此車市低迷,樓價的持續上漲是一大原因。
當然,專業人士在用詞方面也是相當謹慎的,樓價上漲只是車市不振的「外部」原因。
因為,如果我們細看兩組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就知道「房價漲,車市跌」的觀點未必完全站得住腳。
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111,491億元,同比增長7.1%;2018年為149,973億元,同比增長12.2%;在2017年為133,701億元,同比增長13.7%;2016年為117,627億元,同比增長34.8%。
反觀汽車市場,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汽車類消費總額為28,528億元,同比下跌0.7%,2018年為38,948億元,同比下跌2.4%;在2017年,該數字為42,222億元,同比增長5.6%;2016年則為40,372億元,同比增長10.1%。
從統計數字不難發現,所謂「房價漲,車市跌」只在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成立,在房地產和汽車消費都高歌猛進的2016、2017年,這兩個數據明顯不存在負相關的關聯。
當然,這裡我們也不想和各位扯太多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反正,如果將近年來車市都歸因於樓市,那顯然是不全面的。
歸根到底,近兩年中國車市持續萎靡,主要原因還是消費動力不足,消費信心不足,這些其實都與整個消費大環境息息相關。
畢竟,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目前仍處於下行周期,短期內並無迅速向好的跡象。因此,如果單憑花旗的這份報告,就認為車市已經「見底」,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車市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
事實上,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拆開來看。
長期以來,汽車業出於對新車市場的關注,向來容易放大一手新車銷售下滑這個因素的影響力。
但是,如果我們將整個汽車類產品的消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今年車市的表現,未必如大家看到一手車銷量不斷下跌那麼不堪。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整個汽車消費市場的鏈條其實非常非常之長。不僅還包含二手車、金融類產品,還涉及到維修、保養、租賃等後市場。
而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汽車類消費總額同比僅下跌了0.7%,相比汽車產銷量動輒超10%的跌幅,足可見除一手新車外,其餘鏈條的汽車類消費甚至較往年有較為明顯的增長。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國家還出台一系列刺激汽車消費的促進政策,這其中並不只是針對一手新車進行刺激。對二手車過戶的限制,也作出了明確的鬆綁。
由此可見,這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已經發揮了作用,只是還未能對一手新車產生多大的刺激而已。
除此以外,由於四季度是汽車消費的傳統旺季,儘管「金九」成色不足,但「銀十」,乃至11、12月兩個月份仍是車企創造「奇蹟」的時刻。
假若房地產資金真如花旗預言的那樣,有3710億的規模將向車市聚焦,說不定車市還真有望在年底開始迎來久違的「復甦」氣象。
功夫拍案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越看巴菲特總結出來的這個投資「心法」,便越覺得大道至簡,也覺知易行難。
年關將近,過分樂觀與灰心喪氣顯然對各位汽車人都不適合。
對車市來說,「信心比金子更重要。」願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