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才知道,這座城市被嚴重低估

2019-09-19   大鬍子說房

如果要在中國選一個被地域黑黑得最慘的地方,非河南莫屬了。

從「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到「犯我河南者,有井無蓋」。河南省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形象,似乎都不太好。

其省會鄭州,百姓們也會經常憑著直覺就看貶。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或許鄭州還是十幾年前的鄭縣模樣:城市老舊,破亂不堪。

可是,鄭州的GDP已經從90年代初的26位躍升到今天的16位,1萬4的房價均價也超過同為新一線的成都、重慶和長沙。

一個大「縣城」,顯然是不可能做到這兩點的。

到底,今天鄭州的城市面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是什麼讓鄭州房價有著這麼高的基本面?鄭州這座城市究竟有沒有未來?

《大鬍子說房》於中秋過後,親臨商朝都城鄭州,徹頭徹尾地考察一下這座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原第一城。

於此,我們也看到了新一線城市吸納人口的決心。


一.基建先行的思路,中不中?


終於把車倒進車位的時候,指揮師傅會大聲告訴你:「中了!」

這個「中」,一定要發二聲。

「中」字結構很簡單,一條路,穿過一座城。而鄭州這座城市最值得品述的地方,就是他的路。

無論市區郊區、老城新城,無論荒地繁華、黃土綠地,每一處城市的路網,都修得無比平整和開闊。

即便有零星的破舊小路,也基本都是修繕的規劃當中。

我們驅車把鄭州轉了一圈又一圈。所到之處,皆為坦途。

鄭東新區,大面積的綠化帶與寬敞的十字路口

管城區一條普通的城市非主幹路

金水區的金水路立交

雙向10+4車道的中州大道

北龍湖北,儘管許多住宅還在建設當中,人口也沒有完全導入,但路已經修好很多年了。

中原區隴海路立交,錯落有致而寬闊通達

西四環奧體中心相當寬的快速路

在奧體中心片區,各場館間及其他重要建築間,都由可以車行的地下管廊連接起來,下圖為還未開放的管廊出口,這種大規模的地下車行通道,在其他城市是非常少見的。

行駛在二七老城區的城間小路上,兩旁的幾十年參天大樹已經連蔭成片,道路被最大限度的拓寬和翻新。


最令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在不屬於鄭州市區的龍湖鎮,道路也基本和城市的標準一樣,縱然配套設施還是鎮區模樣,但基礎建設的規劃一定是超前水平。

極具歷史感的三輪車與現代鮮亮的柏油馬路形成鮮明對比

兩旁的建築依然是鎮子模樣,道路卻不是坑坑窪窪的傳統村道

對於我們而言,這些寬闊的道路提供的是交通的便利和時間的節省,但對於城市而言,這些路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陸銘在《大國大城》中寫道:人口規模不斷突破的「承載力」,恰恰體現的是城市的「生命力」。

何謂承載力?即是一座城市能裝下更多的人口,不能「太擠了」。

由於核心城區的不可替代性和新區的發展滯後性,主城區是否具備寬而不擁堵的道路,是否有高密度的通達路網,是否具備土地利用率更高的住宅和寫字樓等等,直接決定了一座城市能不能裝下更多的人。

鄭州不僅道路寬,道路密度也很高。

像以前的這種老棉紡廠區家屬院,統統會敞開大門,開放支路提供給穿梭的車流。

鄭州這路確實是不錯,但路修好了後,旁邊的土地開發程度又如何呢?

關於人口承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更新,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二.四環內無城中村,得勁不得勁?


我們在鄭州,經常見到這種低矮的多層建築,都是早期城中村改造後的安置住房。

2016年底,鄭州拆完張家村後,便宣布四環內再無城中村。這在廣州和深圳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在高房價的今天,很多村子已經貴的拆不動了。

表面上,這得益於規劃的時間較早和城市的房價相對較低。但實際上,鄭州5年拆627村的「鄭州速度」背後,是開發商主導的拆遷模式。

ZF、村委、村民、開發商四方協調,然後由開發商來負責賠償和安置。這種把規劃交給市場的模式的確效率非常,但也有弊病,就是早年存在一些有損村民利益的強拆。我們看到一座全新鄭州的背後,也是不少村民的付出啊。

我們在鄭州的街頭,看到最次的也就是這種待開發的空曠平地,不會像武漢長沙一樣,高樓大廈的背後,隱藏的是破敗不堪老舊城中村。


三.城市建好了,恁來不來呢?


鄭州有個很有意思的發展模式。

比如地鐵10號線今年才剛被批覆,但實際上2017年7月便開始建設,明年就已經準備通車了。

和其他城市的地鐵官網不一樣,在鄭州地鐵的官方網站上,你根本找不到在建地鐵情況的公告。

與地鐵一樣,鄭州城市的發展也是先提升人口承載力的「基建先行」模式。

這地鐵先建,後面大機率倒是可以獲得批覆,但城市先建,後面會不會有人來呢?

說實話,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並不強。我們不會像各種鄭州本地號一樣,擺一堆花里胡哨的圖片然後對鄭州一頓吹說未來潛力無限,我們只做深度深入的實地調查和客觀翔實的數據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鄭州對人才的吸引確實有瓶頸。

首先,鄭州的知名高校不多,限制了人才的供給。

然後,鄭州的高收入產業不多,難以產生對整座城市的工資帶動效應,也就吸引不了人才。

打個比方,杭州阿里給程式設計師開出一份可觀的收入,那麼杭州其他的網際網路公司為了避免本司員工跳槽,就不得不跟上薪資水平。由此整個城市的薪資上去了,人才就會來。過去幾十年的深圳,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鄭州的高收入崗位都集中在傳統產業的高新部門,比如中鐵盾構機廠的研發部等等,這些部門在當地基本獨一無二,想跳槽只能去其他城市,跳槽成本非常高,所以就難以形成帶動效應。

與高收入行業少相對的,是鄭州的高樓也不多。


在鄭州,我們基本看不到長沙五一廣場和重慶解放碑那樣的高樓集群。多是樓高一百多米的連成片的矮寫字樓群。

東邊,地標建築「大玉米」一枝獨秀。還好有周圍環形的道路規劃和中央圓形的如意湖,不然一定會顯得很突兀。

CBD周圍,也是矮樓為主

西邊,高新區寫字樓群接連成片,但缺少了一絲現代城市的設計感

一方面,鄭東新區位於軍用馬頭崗機場和民用新鄭機場的中間,嚴格的限高讓該地區的高樓聳立不起來。

另一方面,鄭州也缺少金融業等高端服務業,並不需要通過超高層來聚集勞動力。對於鄭州這座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城市,顯然低矮的樓群成本收益比更高。

不過,儘管鄭州的高收入產業並不多,但可別小瞧了其他普通產業形成的規模經濟。

鄭州作為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國家大力支持其建設,必然有其原因。

其實,鄭州的高新產業並不少,只是多為服務於企業的「不知名」公司。比如致力於環境保護的中原環保,提供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新開普等等。產業新倒是新,但人們不知道。

這些高新產業,保證了鄭州順利擠進了下一個時代的中國城市前排梯隊。

然後,鄭州作為國家城鎮化的重要增長極,更是一座把河南人們聚起來的宜居宜業之城,工資不高但物價更低,大家有工作、有生活、有煙火氣、有幸福感,就十分美好,就很中國夢。

人才沒那麼多不要緊,人口可以源源不斷湧入。

思念、三全、宇通等大量勞動力密集的傳統產業,這些公司給的薪資並不高,但滿足一個家庭作為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是足夠了。


經過宇通客車的總部,我們看到偌大的車間甚至可以裝下一個田徑運動場。

而且,對鄭州影響最大的富士康,今天依然生機勃勃。

在鄭州港區的規劃中,排在八大產業園之首的叫智能終端產業園,說白了,就是做手機。

5G時代來臨對眾網際網路當然是機遇,但對富士康這類手機基礎配件生產加工商,也不失為一個利好。

我們走遍整個港區,寬闊的道路讓個區域略顯冷清,除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富士康一帶。

如何讓這些城鎮化的人口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呢?我們看到了鄭州這幾年顯著的變化。

一是大面積增加生態綠地的建設,鄭州「拆牆透綠」工程拆除了所有公園的圍牆,並在主幹道兩旁和中間規劃大量的街心綠地。

從衛星圖上看,即使是在CBD,綠地也占比非常高。

二是鄭州的商業水平在這幾年有一個質的提升。無論是設計水平還是品牌引入,都可以和一線城市不分伯仲。

我們在龍子湖中心的「局外」商業中,拍到的商場內景

我們鄭東新區的一個小面積商業「木色」中,看到了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停車場,反光石材的地面和精心設計的吊頂,讓其充滿高級感。

關於車,在1億河南人民快速進城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鄭州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那就是車位承載力不足。

和當地人民性格有關,也和發達的路網有關。鄭州人民特別愛買車,甚至買到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一。

斷頭路口,非機車道。。。只要能有縫隙能停車的地方,鄭州人民絕對不會放過。

在南龍湖,我們竟然看到一條單向行駛的道路兩旁,都是違停。

鄭州完全可以效仿深圳,所有車位一律「只租不售」。不過這牽扯到種種利益,鄭州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總結


離開鄭州的高鐵13點14分發車,但當我趕到鄭州東站走下計程車的時候,已經12點56分了。

很慌。

不過想想趕不上也算了,剛好下午坐個城際去登封少林寺玩耍一圈,晚上再回深圳也不遲。

結果不巧,下車就是安檢,檢完就是進站口。當我在進站口排隊時,時間才走到13點01分。


16站台32線路的鄭州東,進站速度之快,簡直堪比少林十二路譚腿。

我不禁沉思,這種快,到底只是進入站台的快,還是整座城市發展的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