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1度電跑8.1公里,求66度電的iEVS4能跑幾公里?

2019-07-19   蜀錦傳媒集群

國內汽車行業的發展中,總是伴隨著學習以及吸收國外品牌的技術與經驗,這樣的做法並不是說不好,但這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很快提升造車技術,另一方面卻會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在裡面,無法完全超越國外的品牌。

所以新能源汽車的出現給了國內品牌重新來過的機會,畢竟與國內品牌一樣,國外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發也是最近才起步。

江淮汽車從2010年起就製造出了新能源汽車,而在2001年,日本制定了「低公害車開發普及行動計劃」,從時間軸上來看,江淮汽車實際上也應該早在新能源領域有所涉及。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江淮汽車正式上市了江淮iEVS4。從江淮之前的產品序列來看,江淮的新能源汽車非常注重車輛的「程價比」,在所有造車新勢力都在提及自身續航里程可以達到XXX公里以後,這就導致了江淮新能源沒有其他的亮點可以與其他品牌競爭。

新上市的江淮iEVS4再一次將其續航里程拿出來說事兒:電池容量達到「66度」電,NEDC的續航里程達到了470km。本以為此次iEVS4會再次落俗,但實際上事情似乎有所變化。

在2010年-2014年期間,江淮新能源的車型處於油改電階段,其市面上的車型在當時基本都是利用燃油車改裝,這樣的弊端就是電機不能完美的與車輛底盤進行匹配,這是1.0時代;在2015年-2018年期間,江淮將新能源完全獨立出來,為新能源車型研發獨有平台,進入了2.0時代;iEVS4則是江淮與大眾進行新能源合資後,應用德國VDA質量管理體系下的第一款新能源車。

從外觀上來看,這款車依舊保留了之前車型的設計特點。

藍色和黑色車的拼接雙色設計,在之前很多車型上都有所應用。懸浮式的車頂從B柱開始逐漸向下傾斜,營造出了類似於攬勝極光的溜背感;到了C柱的位置又有些許向上提拉,將尾部的視覺感營造的十分緊湊。

在內飾方面,與之前的內飾設計也非常相似,中控台採用了黑色硬材質和鋼琴烤漆的設計,車頂米色布質包裹,其他部分也並沒有太大的亮點,保持了江淮一貫的沉穩中庸風格。

但從底盤上感受,又感覺這不是一台江淮的車。

相較於之前江淮新能源車,底盤改變相當大。首先由於前麥弗遜後多連杆的設計,使得前後輪在通過起伏路面時,避震可以很好的支撐起車身,並且將輪胎死死的壓在地面,而不會出現「空胎」的現象,在駕駛時的感受就像是衝浪滑板順著浪滑行一樣。

在經過類似於石頭坑的坑窪路面的時候,這時候的避震又顯得非常有韌性,震動會通過輪胎傳到避震上,再通過塔頂傳達到車身,此時的震動基本過濾的差不多。這種感受就像是一瓶裝滿水的瓶子在接觸地面時,有一種很強的回彈,但卻不會讓人感覺到生硬,這種類似的駕駛感受曾經在高爾夫GTI上也有所體會到。所以並不排除大眾給江淮在車輛設計時出謀劃策。

總的來說,iEVS4在底盤方面的調教一度讓人懷疑這是一台大眾車,畢竟和大眾合資打造新能源了,底盤能不讓人滿意嗎?

就像燃油車談油耗一樣,新能源車無可避免的就是談及續航里程。但之前也說過,續航里程是如今所有品牌都有所提及,這就像是白開水,雖然喝著無味,但卻必不可少。

所以江淮這次將續航這一名詞換了個說法——66度電。

江淮iEVS4搭載了21700型高鎳811三元鋰電池組,能量密度達到了160wh/kg,電池容量達到了66kwh,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NEDC續航里程可以達到470km。但實際上,這塊大電池可以續航更遠,甚至超過500km。

實現這一目標之前,首先需要打開車輛的ECO模式(這個模式藏的很深,需要通過中控螢幕菜單里的車輛設置慢慢尋找),然後再將能量回收強度調節至最強。

在通過城區和高速路段的綜合實踐,綜合的電耗可以達到1kwh行駛8.1公里,換算成66kwh則可以行駛約535km,也就是說完全可以從成都和重慶之間走一個來回,而不用在路途中去尋找充電樁。

這當中能量回收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較強的能量回收可以完全替代剎車的作用,僅僅是在接近前車時點一下剎車就可以。

新車的另外一個特點則是其這套電機,iEVS4搭載一台最高功率110kw的永磁同步電機,峰值扭矩為330N·m,由於電動車沒有變速箱,所以隨時都可以保持在該扭矩。

相反,大眾的EA888發動機的高功率版本的峰值扭矩為350N·m,但由於其帶有變速箱,峰值扭矩會在2500rpm左右才爆發出來,在此之前會有一個渦輪遲滯效果和動力轉換過程在裡面,在起步時比起iEVS4的電機就有些吃虧了。

這在實際駕駛過程中就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iEVS4的電機由於隨時都是保持峰值扭矩,只要在100km/h的速度之內,無論何時踩下電控油門都會有很直接的推背感;而EA888在松油後發動機轉速會很快下降,再踩下油門就會有等待轉速攀升的時間,此時要想獲得很直接的推背感,就需要強制降低車輛的擋位。

而在100km/h時速以上的時候,由於內燃機的特性,會通過持續拉升轉速提高發動機的做工效率,而電機則不然。

不過誰又會隨時將車子跑到100km/h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