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or「罪有應得」?甲午海戰後,方伯謙死的算不算冤?

2020-10-17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替罪羊」or「罪有應得」?甲午海戰後,方伯謙死的算不算冤?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歷史上,光緒皇帝留下的詩作少之又少,但這兩句絕對是個例外。這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消息傳來時,光緒皇帝的有感而發,這是種讚譽,但是,卻飽含屈辱。這份屈辱至今依然刺痛著每一個華夏兒女,也正因如此,我們才不斷對「甲午戰爭」進行探索、進行反思、進行總結。

甲午戰敗的原因很多,雖然眾說不一,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體制和無處不在的腐敗絕對是罪魁禍首,當然,還有充斥朝堂、與腐敗如影隨形的黨爭。清史學者黃治軍老師曾說「黨爭掐死了北洋水師」,個人非常認同。因為從北洋水師籌建開始,它儼然就脫離了「海軍」的本質,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慈禧、光緒、李鴻章、翁同龢、乃至那些王公大臣們,都將目光緊緊盯在北洋水師上,或權、或利。

當北洋水師成了黨爭的交匯點時,其敗亡的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可我們想不到的是,北洋水師連敗亡的過程都那麼複雜

1894年,在大東溝海戰緩緩落下帷幕時,又一個嚴峻的問題放在北洋水師的操控人李鴻章面前:五艘戰艦沉沒、1100人陣亡。這麼大的損失,究竟該由誰來負責?按照字面來看,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水師提督丁汝昌都是難辭其咎,而「帝黨」的一幫人也確實掀起了對二人的彈劾,甚至還叫囂「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素來看李鴻章不順的「閩黨」也趁機附和,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即便想保李鴻章,都有點力不從心。

李鴻章也深知自己的處境,想自保只有找出一個「替罪羊」,丁汝昌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說實話,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願讓丁汝昌背這個鍋的,一方面,是他力排眾議、將步兵出身的丁汝昌提拔成艦隊提督,而丁汝昌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忠心耿耿,只要有丁汝昌在,李鴻章就可以遙控北洋水師;另一方面,他和丁汝昌之間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無論從哪方面講,保下丁汝昌都符合李鴻章的最大利益。可是面對言官們的咄咄逼人,李鴻章也必須給出一點交代,於是,他不得不反覆查看丁汝昌送來的戰報。細究之下,還真讓他找到一個漏洞

丁汝昌給李鴻章的戰報中提及一件事:方伯謙先行回港!李鴻章立即給丁汝昌發去一封電報,只有簡短的幾個字:「此戰甚惡,何以方伯謙先回?」。丁汝昌跟隨李鴻章多年,這點事情如果都需要上級再挑明的話,那他早就該被李鴻章給撤了。於是,他重新寫了一份戰報,將方伯謙如何率領濟遠艦逃跑作為重點詳細描述,最後將海戰失利的原因歸咎到方伯謙身上——方伯謙先逃,各船觀望星散,以至編隊牽亂!李鴻章拿到這份戰報之後,又在上面加了一句:若非濟遠、廣甲相繼遁逃,牽亂船隊,必可大獲全勝。

方伯謙的出現,去除了李鴻章和丁汝昌的心病,終於找到脫罪的理由了。可是方伯謙只是一個小小的艦隊管帶,如果由李鴻章或丁汝昌出面將他推出,難免有「替罪羊」的嫌疑,很難服眾。李鴻章需要藉助一點「外力」來推動自己的計劃,瞬間他就想到了一個人:劉步蟾。

劉步蟾是誰?劉步蟾是「定遠艦」的艦長,如果沒有丁汝昌的「空降」,他很可能就是北洋水師的提督。本來定遠和鎮遠是姊妹艦,沒什麼差別,左翼總兵林泰曾負責鎮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坐鎮定遠艦。丁汝昌來了之後,由於一直呆在定遠艦上,定遠就成了北洋水師的旗艦。除了這些,劉步蟾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閩黨」人物,因此,雖然他和丁汝昌在同一條戰艦上,但是二人卻並不合拍。

丁汝昌如果把方伯謙推出的話,難免落下話柄,但如果推出方伯謙的人是劉步蟾,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根本沒什麼「替罪羊」一說了。現在問題是如何借劉步蟾之手除去方伯謙。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劉步蟾成為北洋水師的統帥。可劉步蟾不是李鴻章的人,這不符合李鴻章大人的利益,怎麼辦?思來想去,李鴻章想到一個折中的方法,那就是讓劉步蟾臨時性成為艦隊的統帥,等把方伯謙一辦,再由丁汝昌負責。這就好辦了,丁汝昌藉故在海戰中受傷,需要觀察治療,他請假了。李鴻章火速任命劉步蟾為代理統帥

其實,按照章程,即便丁汝昌休假,也應該由左翼總兵林泰曾來代理,林泰曾要是也有事了,才輪到右翼總兵方伯謙,但林泰曾是一個正直的將領,他只知道領兵打仗,對政治一點興趣也沒有,他也不想牽連進去。這樣的人,既不會爭名奪利,更不會在甩鍋方伯謙的戰報上簽字。因此,李鴻章直接就任命了手段一貫強硬的劉步蟾

劉步蟾哪裡知道有這麼多道道,突然成為艦隊統領難免心中竊喜,再加上李鴻章一再催促讓他在戰報上簽字,況且,方伯謙也確實逃跑了,於是,劉步蟾大筆一揮就簽了。

拿到這個戰報,李鴻章迅速奏明朝廷,請旨將方伯謙處決,得到恩准之後,他在下發北洋水師時,接收人成了「丁提督劉鎮」,等於是讓丁汝昌和劉步蟾處決方伯謙,可現在丁汝昌請假了,只有劉步蟾去動手了。雖然劉步蟾和方伯謙曾因為一名歌妓大打出手,但畢竟是多年的同僚,再加上林泰曾等人的求情,劉步蟾也不忍下令,怎奈李鴻章一再催促,軍令不可違。最終,方伯謙還是一命嗚呼。

方伯謙被處決之後,丁汝昌的病竟然也好了,也許直到此時,劉步蟾才明白自己被提升的緣由了。

李鴻章保住了,丁汝昌保住了,北洋水師的掌控權也保住了,而且還堵了那些言官們的嘴,一個方伯謙讓天下太平了,但他在臨死前的那句話還是讓人記憶猶新:軍無令、隊不整,誰之過?可惜,他聽不到回答了,也許,根本就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嚴格說,方伯謙死的並不冤,從朝鮮運兵到牙山灣海戰,從「高升號」到大東溝,方伯謙臨陣怯逃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為了逃跑他可以懸掛日本國旗,為了逃跑他可以撞翻清國的小船,這樣一個貪生怕死、逃跑成癮的官員,按照大清律,他早就該斬了。上天給過他機會,是他自己不珍惜,這不正應了那句「天作虐尤可為,人作孽不可活」嗎?

誰也想不到,方伯謙的死會被李鴻章利用至此,也很少有人知道,李鴻章為了讓方伯謙成為「替罪羊」竟費了這麼大的周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_LdNHUBURTf-Dn5Xjh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