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聊城,第一站便是「中華水上古城」。想必這也是大部分人去聊城的第一站吧。
水上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內東昌湖中間,本為北宋時期的城垣。
水上古城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卻被6.3平方公里的湖水包圍,其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體,河湖相應的」的特色在中國版圖上是絕無僅有的。
那就先從「南城門」進入古城,開始遊覽吧。
整個古城呈正方形,共有四個城門,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
南城門外是與南水橋相連,走過橋便是一處「連島」,可提供休閒遊玩、遊船、餐飲等等一系列的設施,再過南關街,便可到達聊城著名的「摩天輪」,當然這摩天輪的夜景才最治癒,一定不要錯過喲。
再次進入南城門,走進樓南大街,開始真正的水上古城之旅。
整個古城,共有四條主街,分為樓南大街、樓北大街、樓東大街、樓西大街,街街分明、各具特色。
沿樓南大街往北走,街邊綠樹成蔭、店鋪林立,回望南城門,「正德」二字赫然而立。城門洞可見南大橋的牌坊,更有「金絲楠木博物館」七個燙金色大字煞是醒目,一株直徑1米2左右、長10多米的樹幹橫亘在南城門內左側空地上。還有一些充滿歷史感、工藝古樸的石馬、石墩等物品在城門兩側。
繼續沿街而行,看到一處名為「鳳塔園」的小型園林處。
舊稱鳳凰塔,因聊城古城系仿鳳凰形狀所建,長廊上部繪有關於鳳凰城傳說的42幅連環畫。
在樓南大街與火神廟街交叉口西南處,有小橋流水、有迴轉亭廊、更有一汪池水,水邊是垂柳和竹林,宛若這古城中一處僻靜之地。氛圍實屬幽靜,想必也是鮮少人到此吧。
園中的樓宇都是關閉的,且沒有什麼特殊的擺設,可能是還未打造完善,景還是值得一賞。因古城曾被稱為「鳳凰城」,坑塘的位置恰好處於鳳凰鄺子的位置,而得名鳳凰癖。在原有鳳凰嗉坑塘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化開發建設一處園林景觀,包括荷花池及池岸、親水平台、假山及曲橋等,便有了這「鳳嗉園」。
從園林中走出來,街邊是各種小攤位,商品也是琳琅滿目,或吃食、或紀念品、或遊玩設施……
或許是日頭正高,街上倒也沒什麼遊人,時不時電瓶車從身邊穿過,想著他們該是生活在這古城外的人吧,整日穿梭於這古城中……
來到樓南大街與觀前街的交叉口處,一側是小吃、一側是套圈的攤位,到了晚上這裡該是會聚集眾多的遊人吧。
繼續往北走,便來到光岳樓。
此位置便是城的中心位置,其主體結構建於1374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是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
它在形式上承襲了宋元樓閣遺址,在結構上繼承了唐宋傳統。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看光岳樓、相似卻又不盡相同。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鍾瑛」碑,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題寫的匾額、楹聯至為珍貴。
站在樓北大街回望光岳樓,雖被街邊樹木遮擋了大半的光岳樓,依舊見其巍峨。
光岳樓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
與現存的文物建筑北京的鼓樓、西安的鐘樓相比較,無論從其建造時間,還是就其規模、形制、建築結構來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沿著樓北大街一直北行,街邊各種博物館讓人駐足停留,有的還未開放、有的別具一格。
看見寫著「宣武」二字的城門,這便是北城門無疑了。
至此,整個古城由南及北便扎紮實實走上了一遍。
路過大大小小的各種主題博物館、街邊各式的店鋪,都是這古城中不一樣的色彩。
不想按原路返回,便從小街道隨意的走,穿過聊城縣署,來到樓西大街。
街上依舊是一片片的樹蔭,行人大都是騎著電瓶車嗖的從我身邊穿過……想來這也是古城的一種特色吧。
聊城縣署,整體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衙內部門分工明確,按照品級合乎規定,泱泱中華五千年的大國傳承,這理在小小的縣署內竟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其最初由明朝縣丞蔣子昭主持修建,後又歷經多次修復。
此次的縣署復建於2010年,按照明清時期傳統官式建築風格,坐北朝南,成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193.38米,東西寬95米,總占地26畝。
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後寢,中軸線上共有五進院落。整個建築群無論是建築布局還是職能設置,都十分健全。
沿樓西大街至光岳樓,到樓東大街,不變的依舊是遮日的樹蔭。
樓東大街以休閒、保健、養生為主,街邊店鋪前是悠閒的鋪子老闆,他們不緊著吆喝生意,而是自顧自地端坐於門前,恍若街上並無行人般……
這古城東側是沒有城門的,樓東大街直接與東關街相連,過橋便到了聊城的市中心區域。
依舊從東城牆路向南走,穿過二府街、小太平街,便來到了南城牆路。
快到南城門的位置,有一小段伸入水中的木棧道,對岸是摩天輪、聊城的高樓大廈,右側便是南水橋。
太陽西下,暖暖的餘暉撒在水面,這座水上古城的夜色即將拉開帷幕……
燈光也只是在幾分鐘之內,便都亮了起來。
水面上、橋上、古城中,一下子霓虹閃爍,與白日裡的古城完全不一樣了,不知不覺中就多了幾分的震撼。
東昌府內,燈光兩期啊,街邊的燈、鋪子口亮起的燈、城門樓上的燈、光岳樓上的燈……都是這夜色中不同的色彩。
東昌府外,更是萬家燈火。
古城外的車子繞著南城門而過,一道道光影在城門、城牆前划過,色彩斑斕,恍若歷史與當下交織融合,生出一道道別樣的光芒來。
站在城門下、東昌湖邊,用快門慢慢的將湖面之上、橋旁的燈光一幀幀的渲染出來,這樣的夜色,竟讓人生出了幾分的眷戀感。
岸上是一邊吃著燒烤、一邊唱著歌的遊人,岸下是寥寥幾人沉默地望著遠方,而我這個過路人,將這一切收入眼中,這是這座城給予我最真摯的感受。
聊城、它並不繁華,但卻有一種內斂的成熟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Otq3XMBd8y1i3sJ9N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