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我和妻子的iCloud帳戶里總共存儲了1.2萬張照片和1300個視頻,還有數千張照片和電影視頻存在另外6個硬碟里。我還有兩個經常使用的電子郵箱,裡面共有28000條已讀郵件和6000條未讀郵件。我還擁有兩個免費的谷歌帳戶,每個帳戶都有15G的容量。
我這樣的例子十分典型,根據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2018年的一篇研究論文,平均每個現代人有著3.7 Tb的數字存儲空間。僅在2017年,人類就用智慧型手機拍了大約4.7萬億張照片,Facebook每天以每秒13.6萬張的速度上傳3億張照片。
廉價的、近乎無限的數字存儲空間,以及人們對記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瘋狂慾望,讓這些數字碎片正以驚人的速度堆積起來。如果我們所有的照片、音樂文件、未讀的電子郵件、視頻和各種office文件都是實物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是「囤積狂」。
心理學研究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猜測,我們對照片、視頻和電子郵件的數碼囤積,可能會產生與現實世界中人們囤積舊報紙、過期罐頭和貓一樣的負面影響。
根據莫納什大學的論文,傳統的囤積症在2013年首次被確認為一種獨特的精神疾病,據說影響了全球4%至5%的人口。《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根據以下幾個標準對囤積症進行了定義:
不管物品有無實際價值,對丟棄物品有著持續性困難;
丟棄物品時十分痛苦,有著保存下去的強烈慾望;
由於囤積物品使得生活空間過度擁擠雜亂,以至於不能正常使用生活空間;
囤積行為會導致「嚴重的臨床痛苦」,損害人們的工作生活,並構成安全隱患;
莫納什大學這篇論文的作者以類似的方式定義了數碼囤積,儘管數碼囤積沒有滿屋子垃圾對身體的威脅。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數碼囤積症的定義是,不管數碼內容的使用情況如何,都無法丟棄或有效管理數碼內容,從而導致數碼內容的累積。」
數碼囤積症與精神病只差一步之遙,研究人員表示,數碼囤積症可能會影響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會導致心理疾病、大量的社會問題和嚴重的經濟損失。
顯然,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囤積行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管你積累了多少電子文件,它們都不會像客廳里一堆搖搖欲墜的報紙或一堆腐爛的垃圾那樣,對你的健康和幸福構成實際的威脅。
但是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莉斯·西倫斯和她的同事們發現,數碼囤積症會讓人在心理和情感上感到痛苦。在2018年的一篇論文中,西倫斯和其他研究人員調查了45名成年人的數碼囤積習慣,他們發現電子郵件、照片和工作文件的失控累積,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以及明顯的焦慮情緒。
一名參與者對她不斷增長的數碼囤積感到很有壓力,雖然數碼囤積不會占有任何物理空間,但確實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
另一位參與者表示刪除舊文件對自己來說十分困難,「對我來說,刪除文件、音樂或者照片,簡直太難了!特別是照片,我太喜歡我的照片了,聽著音樂瀏覽過去的照片,可以讓我重新振作起來,刪除任何一張照片都會讓我感到不安,因為有一種永遠失去的感覺。」
西倫斯解釋說,這種與數碼文件的情感聯繫既是一種安慰,也是一種焦慮,就像傳統的囤積者那樣,別人認為那堆物品是垃圾,囤積者們卻視若珍寶,因為他們對這些物品賦予了情感價值。
西倫斯表示:「我認為我們與『數碼產品』之間的關係會很複雜。即使人們不經常翻看自己存儲的東西,但只要知道它們在那裡,任何時候想去回顧都可以,這也是一種安慰。不過意外可能會導致這些東西全部丟失,比如說某一天因為電腦故障所有的文件可能會消失,這些想法讓大多數人感到壓力很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第二種類型的數碼囤積壓力,這種壓力與無法處理的數碼文件有關,尤其是和工作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雜亂無章的收件箱或硬碟讓他們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更增加了他們的焦慮感。「他們感到不知所措,缺乏清晰的搜索策略,覺得很容易迷失在數字文件中。」西倫斯寫道。
西倫斯和其他幾位研究了數碼囤積症影響的科學家都認為,我們需要對其產生的潛在心理影響進行更多的研究。雖然數碼囤積症不太可能像傳統囤積症那樣對精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但數碼囤積症焦慮症患者的原始數量可能是十分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