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的人都很謙卑的原因在於,他們鄙視群體智慧

2019-10-11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種詭譎的現象是,在很多社交場合,那些見過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表現得很謙卑,反而是那些井底之蛙總是觀點強勢、咄咄逼人,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晰地認識「群體」與「個體」的概念。

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的奠基之作《烏合之眾》,深刻、系統地闡述了「群體」這個概念,以及一定環境下的群體心理規律。作者勒龐認為,當人們處於群體之中時,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逐漸取代個體的精神

群體無意識

《烏合之眾》中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群體無意識」。當一個人處於群體之中時,理智和思維能力都會減弱,人們更多的是選擇跟著感覺走,當人們聚在一起時,人的無意識因素,如本能、慾望便會被放大,而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個性則會消失不見。

具體來說,群體中的部分個體(見識淺薄之人)看待事物只看錶象而不關注事情的本質,喜歡聯想而忽視理性。這部分人群的「個體意識」很容易被群體意識取代。相比之下,那些見過世面、有大格局的人不僅不會被群體意識支配,反而會心生鄙視。

2012年秋天,年僅21歲的河南泥瓦工蔡洋,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西安街頭喧鬧的反日遊行人群。當人群一窩蜂地包圍住一輛豐田卡羅拉時,憤怒不已的蔡洋再也沒控制住自己,他直接舉起一把沉甸甸的U型鎖朝著車主的頭猛力一錘,結果將對方打成重傷。

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這樣一位普通的青年做出暴力之舉呢?從群體心理學角度看,蔡洋之所以這樣毫無顧忌地傷害無辜的車主,原因在於他當時處於一個「犯罪群體」之中,他會認為自己正在做正確的事情,此時群體意識完全取代個體意識。

這正好印證了勒龐的那句話:「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在社交過程中,當人們對於某個觀點出現爭執時,那些見過世面的人心裡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也不會為了迎合某個群體而高談闊論、完整地陳述觀點,他們會隱藏自己的觀點,收好自己的鋒芒,結果就是,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們往往都很謙虛、甚至卑微。

什麼才是見過世面的人?

沒見過世面的人往往是迷茫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於是就跟隨世俗的眼光隨波逐流。而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一定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們至少能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

能做到這一點,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具體來說,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點:待人謙卑真誠,做事自信勇敢,為人落落大方。

美國總統選舉期間,除了希拉蕊和特朗普兩位人物備受關注以外,還有一位女性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她就是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她的演講贏得了無數人的認可,她清晰的邏輯表達和大方得體的個人魅力讓所有人都對這個「富二代」刮目相看。

她雖然出身富貴,但是並沒有養成虛榮揮霍的壞習慣,她上高中後,特朗普便不再給她除了學費以外的金錢。她需要通過自己打工的方式去賺取自己的零花錢甚至是電話費。九歲就經歷父母離異的她從小就學會了要堅強地面對生活。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能夠享受最好的條件,也能承受最糟糕的境遇。

現在很多人開口閉口就是三觀,動不動就喜歡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他人的三觀,但是正如電影《後會無期》當中所說的一樣:「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從來就不會誇耀自己的三觀是多麼的優秀和正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世界之大,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和我們想的一樣。你選擇讀書、健身就不代表你比熱愛美容、逛街的人要獨特且優秀,很多時候,包容他人的不同也是一種謙虛。

美亞說:「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你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環遊世界的人,所謂「世面」也不是用金錢堆砌出來的花花世界,只要你細心,大街小巷、廣場公園都可以讓你有所收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roup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HSnvm0BMH2_cNUg1t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