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優品之皮影:用光影復原幾百年前的世界,那是祖先精神的歸宿

2019-12-12     名匠優品


一人唱盡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三人揮舞古樂聲


300多年前,陝西關中一帶的村民開始流行一股休閒風潮——皮影戲。這其中,屬華縣皮影最為知名,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


皮影戲,分解開來是使用獸皮製作造型,並控制纖線在燈影下演戲,是將民間雕刻工藝、戲本編著、表演演唱結合在一起的形式。


· 1994年,光藝皮影社表演《西遊記》

· 龍首,皮影作品局部


當代人看皮影的第一感覺一般都是質樸和原始感,甚至還有昏暗燈光下簡單的人影移動帶來的詭異感。


可當幕布撤走,看到皮影實物,大多數人都會驚嘆於它的巧奪天工。它們精緻生動,充滿神幻色彩。


·火馬形象



到底什麼是這些雕刻師的靈感繆斯?


到明末清初時,各類民間小說逐漸成熟,形成很大影響力。這就相當於一堆大IP成形,並迎來第一次影視化。


·水漫金山寺


也許是對自然的未知,或受宗教影響。古代人對神怪的想像一直沒有停止。在華縣皮影戲中,神怪形象大部分來源於中國古代神怪小說的兩個中堅力量——《封神演義》、《西遊記》。



藝術家鄔建安則給出了另一個解釋,皮影戲最接近鬼神題材是因為可操縱角色上天入地,噴火,斷頭等,它在超自然領域有天生的表演優勢。


·隨著劇情展開,火老虎會一分為二

· 大鬧天宮

·皮影鏤刻技法有二,分為「陽刻」——凸起刻畫,「陰刻」——凹進刻畫。它們會產生不同的陰影和層次。圖為二郎神身邊的天狗,陰刻畫

·神仙出場必備的祥雲


說道中國神怪宇宙鼻祖,不得不提《山海經》和《白澤精怪圖》。據說《白澤精怪圖》曾經一度是居家必備妖怪指南。要是在家裡看到精怪,拿出此書找一找就知道其種類,技能以及應對辦法了。


「家有白澤圖,妖怪自消除」,這句口號據傳出自禪宗語錄。


·《白澤精怪圖》 局部


雕刻藝人們不光依託古本文字的描述,還要根據戲本內容,再加入自己的觀察。造型角色和故事相輔相成,才能讓幕布里的一切,既合情合理又天馬行空。


·這幅清朝的《青獅吐八寶》,講的是《封神演義》里的財神趙公明讓青獅吐出八個寶貝,還配有小詩一首「此地風光好,青獅吐八寶,吐在吉慶地,富貴直到老」



時代更迭,慢慢積累下來的文學作品將龐大且交錯的神怪系統大致分為了神仙,神獸,妖精,魔,鬼,怪。簡而言之,有正有邪,有高有低,同樣遵從人類社會的等級。


· 龍王形象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中的龍王主管降雨,更像是個上班族。在皮影造型上,還會跟底下的蚌精,龜丞相,夜叉一起穿官服。


龍王在造型和動作上更趨向於人類社會,還得給天庭打工,少了神話中威懾力和莊嚴感。


·水怪出巡


再看看皮影里的八大神仙,一個個都氣宇軒昂,不光祥雲伴身,還都有兩個坐騎。傳說中畢方就是給黃帝駕車的神鳥,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是「四不像」,其形象酷似麋鹿。


<< 滑動看八仙過海 >>

<< 滑動看八仙過海 >>


《禮記》當中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這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四大神獸。


在這些文字基礎上,皮影製作者們更是開發了一系列視覺符號,區別每一個種類。



不同的妖精們也有不同的性格標籤。比如九尾狐是《封神演義》中妲己的原型,帶有魅惑邪惡的色彩。但在最初,九尾狐可是瑞獸,還有「子孫繁息」的喻意(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原始社會的生殖崇拜,認為九條尾巴有繁多的含義)


這也是皮影角色如此豐富的一大原因,每一個妖怪,都有具體的技能和善惡。如果角色背後的文化象徵變了,對應的形象也會有改變。


·蛇精頭上的原型,看起來小巧可愛,《白蛇傳》

·西遊記火雲洞的獸鳥不怕火,雕刻師們為呈現這個技能便讓它們被火苗包圍,甚至嘴裡還能噴火

· 火龍形象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山海經-海內南經》。在其他中國古籍中,這樣的人魚也被稱為鮫人


關於鮫人的傳說就有唯美色彩,跟丹麥安徒生創作的美人魚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晉干寶在《搜神記》中寫道:「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哭泣的眼淚可以化為珍珠,這項技能真的是很浪漫了。


· 人魚怪形象


「有個叫景生的人,救了一個被流放的鮫人。這鮫人只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每次飯後一定要去池塘沐浴,浴後就蹲在黑暗的角落裡,不說話也不笑。這之後,景生喜歡上了一位美女,可女方家卻堅持要上萬顆珍珠作為聘禮,景生根本沒有家底,最後一病不起。眼看著他快要死了,這救來的鮫人伏床大哭,淚珠盡化為珍珠。最終鮫人為景生湊滿聘禮,之後便赴海而沒,不知去向。」


——清,沈起鳳《鮫奴》摘自中國國家地理出版的《神鬼記》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這上百上千個神怪輪番登場的光影里,其實僅用5位皮影藝人呈現。


「一人唱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三人揮舞古樂聲」。


他們大部分沒有受過專業系統的訓練,都是通過拜師學藝,口口相授。


·華縣皮影藝人在演出路上


時至當下,小小的幕布消失於街巷,鄉村,卻走進了電影院。讓人感慨的是,人類愛看戲的本質沒有變,原來的媒介形式卻無可挽回的陷入困境。


·皮影社下鄉


但皮影戲仍在被研究,被傳承。幾百年間,它一直紮根於民間,也把那些上天入地的形象鏤刻在幾代人心裡,像經典動畫「葫蘆兄弟」的製作就借鑑了皮影戲。


·雕刻師十分注重細節特徵,駝背,白髮,平而向前的下巴用來表現老人形體、線條鏤空表現皺紋等等


在未來,它的藝術性值得被再度挖掘。因為幕布里,有一個集合了古人想像力的巨大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HQT-G4BMH2_cNUg7Z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