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在醫學上被稱為高粘稠血症,尤其是中老年人出現血液粘稠的幾率比較高。血液變得粘稠,就會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容易生成斑塊和血栓而引起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導致血液粘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都是誘導因素。
血液粘稠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危害?
第一,動脈粥樣硬化
如果血液黏稠度比較高,這就導致血液當中的脂肪和毒素不斷在血管壁上進行成績,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身體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體內的器官由於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營養很可能會發生缺氧性壞死以及衰竭,嚴重時就會造成死亡。
第二,血栓
血液粘稠度越高,血液當中的毒素積累的就越多,並且隨著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在血管當中形成血栓脫落的血栓,就會造成血管堵塞,從而引起心梗腦梗,肺栓塞以及腎衰竭等重大疾病。
第三,供血不足
當人體的血液處於比較黏稠的狀態時就會對全身血管造成損傷,尤其是毛細血管容易缺血而導致供血不足。
血液粘稠是血栓的第1步,身體發生這些改變,及時糾正或還來得及
第1種:早晨起床頭暈,晚上清醒
血液黏稠度較高的人在早晨起來以後精神狀態比較差,常常出現頭昏腦脹,全身乏力的情況。然而到了晚上該睡覺的時候,精神卻處於興奮的狀態,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失眠的症狀。
第2種:中午必須睡午覺
經過一上午的工作和學習,身體確實會出現疲勞的感覺,所以人們在吃完午飯以後會有睏倦感,一般情況下都能夠忍耐,進行稍事的休息可以使身體更快的恢復活力,但是對於一些粘稠度較高的人來說,吃完午飯後血液在胃部進行循環,大腦處於供氧和供血不足的情況,困意特別明顯,如果不睡午覺,整個下午都會頭昏腦脹,沒有精神。
第3個:陣發性視力模糊
血液粘稠就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很可能不能夠及時提供給視神經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視網膜和視神經出現短暫性缺血缺氧,從而出現陣發性視力模糊的情況,這種現象多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
第4個症狀:下蹲時呼吸不暢
血液粘稠度越高,全身血液循環就越慢,並且還會出現堵塞的情況,不能夠為大腦和肺部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氣,在人們下蹲的過程當中就會導致流經心臟的血液減少體,導致肺部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受到限制,引起供氧不足而出現呼吸不暢的症狀。
血液粘稠物是可以進行改善的,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當發現血液粘稠時,如果能夠及時進行治療和調理就能夠降低血粘稠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平時多喝水少吃動物肝臟以及糖分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磷脂含量較豐富的食物,比如大豆,雞蛋,芝麻,堅果等等,最好能夠每周保持3~5次的有氧運動,每次在30分鐘以上,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管功能和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