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不可否認
獨特的歷史文化
使雙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蜀之雙流,古之瞿上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
成都雙流
是一座具有高顏值
還擁有有趣靈魂的城市!
勤勞智慧的雙流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留下絢爛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古蹟遺址
在雙流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生活久了
雙雙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有文化
越來越有品位~
今天雙雙
就要給你聊聊
槐軒文化
蜀中大儒劉沅是彭鎮羊坪村人
融會儒釋道三家精髓
創立的「槐軒學派」
在四川國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槐軒文化也是雙流城市文化的瑰寶
門中弟子遍及各地
世人更送「川西夫子」之名
至今《豫誠堂家訓》的誦讀聲仍在迴蕩
被譽為「川西夫子」的清代學者劉沅
創立了槐軒學派
融會貫通、學究中西的槐軒文化
既是雙流文化的瑰寶
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劉沅(1768—1855),字止唐,集儒學大師、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中醫理論家於一身,終身不離教席,被譽為「塾師之雄」和「川西夫子」,事跡列清《國史館儒林傳·劉沅本傳》。其代表著作《槐軒全書》涵括經學、史學、理學等計28 種178 卷。
在劉沅給自己家的中堂
起名為「豫誠堂」
「豫誠堂」中掛著《豫誠堂家訓》
細讀《豫誠堂家訓》
「喜歡勢利,定成鄙夫」
即一心一意地去追求權力和金錢
定會成為卑鄙小人
「治天下無多術,養教周全」
治理國家不須用更多方法
只須做到周到的養和教就行了
說到底是
「飽暖平安,是為清福,溫良恭儉,到處春風。」
槐軒學說心性修養和倫常實踐並重,不尚空談,其團體開展的救死扶傷、濟困救助、興辦私塾義學、創立書局等大量公益慈善活動,影響頗廣。
劉沅曾修葺成都武侯祠,現今所見為其調整後的風貌。他還組織重修成都青羊宮,重建雙流薰風塔等。其後人又組織重建新津老君山等,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傳統文化「成己成人,推仁推愛」的理念和主張。
劉沅理論與實踐並重
知行合一
終身實踐大學之道
教書育人
悉心裁成後學
據不完全統計
至今劉氏家族中
仍有五十餘人從事教書育人事業
(由於年代久遠,資料不全未作完全統計)
劉沅家族略表
其孫劉咸炘(1896—1932),字鑒泉,別號宥齋,是近代學術史上英年早逝之天才學者,享年僅36歲。先後任尚友書塾塾師,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後被張瀾先生聘為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是公認的四川近現代著名思想家、國學大師。其學術來源祖考槐軒,私淑章實齋。代表著作《推十書》遍及文史哲諸領域,集諸子學、史志學、文藝學、校讎學、目錄學、方誌學等於一爐,計235部475卷800萬言。
《槐軒全書》《推十書》是傳統文化中罕見之博通儒釋道三家精要並具完整學術體系的珍貴文獻和寶藏。
槐軒儒林代表人物
創始人劉沅,後代能傳其學的有劉松文、劉梖文、劉咸焌、劉咸滎、劉咸燡、劉咸炘等。門人有四大弟子劉芬、李松山、孫海山、劉鴻典及譚道衡、樊道恆、陶道夫、顏楷、鄭欽安等,省外有福建林鴻年、山西平遙李箴視,韓國宋榮龜等。
留住文化根脈,並非單純的保留
不僅要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維護與傳承
還要賦予更多人文氣息
讓歷史「活」起來
看
棠湖中學的槐軒文化館
走進這裡
儒雅墨香襲面而來
在棠湖中學槐軒文化館裡
陳列著劉濖、劉沅和後人的
文學作品及書法
以及儒林劉止唐兄弟讀書時的資料和典籍
彭鎮老茶館的槐軒文化講堂
槐軒文化講堂每月開展兩次
將一直持續到2020年1月
給老百姓提供了解雙流發展歷史的機會
極大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雙流編寫《瞿上文華》
編寫的《瞿上文華》是雙流第一部區情教育讀本,傳承巴蜀先賢講學論道之精神,傳遞正能量,為雙流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古蜀雙流成就了燦爛的文明
一代又一代的雙流人
傳承了古蜀先民的勤勞和智慧
形成了雙流古蜀文明與現代文明
交相輝映的新氣象
傳承歷史
創新未來
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
雙流的魅力將不斷提升~
編輯 馬榕駿
審核 周星雲
來源 空港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