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詩歌在哪裡

2020-01-05     北極星文學

未來的詩歌在網絡

詩評媒


未來的詩歌在網絡

葉匡政

冷的是市場不是詩

北京晨報:您覺得現在詩歌出版的情況如何?

葉匡政:實際上,詩歌出版並不冷,可能不寫詩的不太了解,但是詩歌圈裡的人大多都知道,詩歌的出版其實不少,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詩集出版。問題在於,這些詩集的出版形式,大部分是自費出版,還有一部分是出版社和詩人合作出版,這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一種新的形式,即詩人事先掏一部分錢出版詩集,但並非自費出版,詩集還是要上市銷售的,銷售以後出版社再按照版稅付給詩人報酬。此外,還有極少的部分是用出版社的資源出版的。所以說,看似詩集的出版很冷,實際上冷的是市場化的出版,因為大多數出版是自費出版的。

北京晨報:市場上難見詩集,往往會讓人覺得閱讀詩歌的人群很少,是否如此?

葉匡政:其實也不然。有了網絡之後,其實詩歌的閱讀人群在擴大,而不是縮小。網絡上有非常多的詩庫,各種經典詩歌、近現代詩歌、當代詩歌等,同時還有很多詩歌網站、論壇,也一直比較活躍,不僅有不少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彙集於此,同時也誕生了許多網絡詩人。

網絡、市場,兩個在現代同樣重要的領域,對於詩歌來說,卻意味著不同的遭遇。許多人對於詩歌和詩人的未來在不斷地表達他們的憂心,這個古老的詩歌國度,似乎就要失去詩歌的傳統,失去詩意的生活。但葉匡政並不十分擔憂,他說:「網絡時代的詩歌,會是平民化的,世俗化的。而且,詩歌實際上是最適合網絡碎片化閱讀的文體。在未來,可能每個人在網絡上的表達,都會變得更加詩意化,更加的凝練和優美。」

歷史:熱與冷並非無因

北京晨報:在上個世紀新時期文學的時代,詩歌一度受到多數讀者的極度重視,當時的情況如何?

葉匡政:可以說那是詩歌上的一次熱潮時代,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個時代最典型的表現是有大量的詩歌刊物,許多知名的刊物發行量可以達到十幾萬冊,對於詩歌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此外,詩集的發行也非常好,一本詩集的出版往往會吸引非常多的讀者。就閱讀來說,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非中文系的班級,可能有一大半人在寫詩,就我所知,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

北京晨報:後來為什麼會變冷?

葉匡政:隨著影像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人們表達自我的方式越來越多,而我們那個時代,大多數人也只能依靠文字來表達自我。所以說,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人們可以通過攝像機、照相機、網絡等等去記錄和表達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選擇多了,寫詩讀詩的人也就少了。進入21世紀以後,這種情況越發嚴重,在詩集的銷售方面,出了海子、舒婷等少數幾個詩人,他們的作品因為進入教材的原因而廣為人知,因此詩集的銷量尚能保持一定的水準,此外大多數詩人的詩集在市場上的銷量都非常有限。

銷售:問題出在中間商

北京晨報:從大熱到大冷,在今天圖書市場上很難找到詩集的身影,在您看來,其中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葉匡政:其實重點不在於出版者,也不在於讀者。實際上,許多出版社仍舊還是在堅持出版詩集,相對的,讀者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寥寥無幾,這從網絡閱讀就能看出來。真正的問題出在中間商。一本書從出版社出來,並非直接進入了零售商的手裡,大多數時候是要經過中間的批發商,然後再到零售商,這就出現了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業尚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時,書籍本來不多,詩集自然也就很容易通過流通渠道與讀者見面。但是現在每年出版的書太多了,而批發商往往集中在書市,店面有限,比如說店面上能夠擺出兩百本書,當然會選最容易形成數量規模的書籍,眾所周知,詩集是很難有數量規模的,自然就不入批發商的眼。

北京晨報: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呢?

葉匡政:兩頭願意,中間難通,其實早就有這個問題,我在做出版的時候,曾經想過繞過批發商,直接和零售商聯繫,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比如結算方式等等很難解決,一本一本去做,也很困難。而且在今天,隨著民營書店的紛紛倒閉,大的零售商主要是新華書店,但新華書店會選擇出版社,就詩集來說,一個有詩集出版傳統的出版社,它出版的詩集容易得到新華書店的認可,上架容易,但是一個很少出詩集的出版社,忽然出了幾本,就很難進入新華書店銷售。

發展:會有下個春天嗎

北京晨報:不少人一直呼籲重視詩歌出版,期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葉匡政:我個人覺得,下一個春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實際上,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詩歌的出版,大部分是給同行看的,也就是給寫詩人看的。在那個一個班級大部分人寫詩的時代,詩集在市場上自然有一席之地。但是在今天,可能詩歌的愛好者並沒有減少,但是傳播方式的變化,使得閱讀發生了變化。閱讀者在網上可以讀到古今中外大量的詩歌,經典的、現代的、先鋒的等等幾乎都有,比如說,我們要讀某一個人的詩,在網上可能輕易就能找到他的幾十首詩,不必非要買一本書去讀。而且,一直都有人在做詩歌的電子版,以後網絡閱讀會更方便。所以,除非是那些專門做詩歌研究的,或者是專門寫詩的詩人,他們可能需要更多、更全面的閱讀,才會去買詩集。

北京晨報:有沒有可能扭轉這樣的狀況呢?

葉匡政:很難。實際上在今天,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整個紙質閱讀在衰落,而詩歌,毫無疑問首當其衝。因為它比其他的文體更加適合現在傳播的平台,更加適合網絡時代的寫作和閱讀方式。我覺得,在以後,詩集肯定還會出版,並且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出版業的發展,自費出版變得更加容易,而且出版技術在不斷進步,現在已經有許多個性出版的現象,哪怕只印一本也可以出版,所以,詩集的出版會更多,特別是那種小眾的、個性化的出版,仍舊會很熱。但是在商業出版的環境中,很難再出現詩集出版的熱潮,這是社會和技術發展的結果,難以扭轉,也沒必要扭轉。

語言:隱形的社會功能

北京晨報:詩歌儘管在出版市場上長期受到冷遇,但在讀者中間,依舊被反覆地關注,您認為原因何在?

葉匡政:在一個社會中,不可能沒有詩歌,即便它很小眾,也不會消失,因為它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功能,就好像哲學,也很小眾,但不可或缺。

北京晨報:詩歌承擔著什麼樣的社會功能?

葉匡政:詩歌的功能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因為它是隱形的。我們知道,詩歌主要是對語言的探索,對新的感受的探索,那些以前沒有過的表達方式,那些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新的感受,正是詩歌所關注的領域。詩歌所承擔的功能,正是提升整個社會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北京晨報:為什麼說它是隱形的呢?

葉匡政:詩歌是小眾的,但是它影響著許多創作大眾體裁的寫作者,比如寫歌詞的,基本上都是受過詩歌薰陶的。再如寫小說的,現在知名的作家,如莫言、林白、蘇童等等,很多曾經都寫過詩歌。再如創作文案的,受過詩歌薰陶的人,他們的文案,往往會比沒有受過的表現出來完全不同的意境。所以說,詩歌的受眾面並不廣,但它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語言表達的水準。

未來:人人詩意地寫作

北京晨報:那麼您認為未來的詩歌會變成什麼樣?

葉匡政:在市場化的出版領域,詩歌很難再一次出現高潮。但是並不意味著詩歌的發展會低落。實際上,傳播方式和傳播工具的變化絕不會讓詩歌的創作產生非常大的變化。人們不論是在刀耕火種的時代,還是在竹簡木牘的時代,抑或是在紙香墨飛的時代,乃至於在現代的網絡時代,對於詩歌的情感、愛好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網絡時代,詩歌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北京晨報:為什麼這麼說?

葉匡政:詩歌是一種特別適合網絡時代那種碎片化寫作和閱讀的文體。當然,在今天,人們對於網絡傳播的認識還處在初期,關注信息的傳播更多。但在未來,當信息的傳播更加暢通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會更加注重那種精鍊的、詩意的寫作和表達,在短短的篇幅內,更加優美地表達出來更多的思想。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不少人,發個圖片,寫幾句很好的話,這也可以看做一種簡單的詩。此外,傳統社會中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從事詩歌寫作的就更少了,現在教育普及,任何人多少都能背幾首詩,相對來說,喜歡的人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就我個人感受,以前參加詩人的活動,往往總是那麼十幾個熟人,但是現在,詩歌的活動一去就是幾百個,都是年輕人,要在茫茫人海中仔細尋找才能看見一兩個熟面孔,這足以說明,未來的詩歌會更繁榮,寫詩的人會更多,詩歌也會越來越平民化。

詩人:並非一個職業

北京晨報:近年來,關於詩人生活困窘的新聞時有報道,詩人的生活狀況也一直被許多人關注,事實如何?

葉匡政:這個時代,詩人肯定不能靠寫作生活,沒有第二職業,百分之九十九的詩人要餓死。實際上,大部分詩人都有第二職業,或者是教師,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其他。即便是堅守詩歌的,也會階段性的工作,賺到錢以後再專心寫作。所以,總體來說,大部分詩人的生活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窘迫,當然,也有一些純粹的詩人,確實很艱難。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未來的詩歌創作者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葉匡政:在歐美,確實有一些文學基金會在資助詩人,也有各種獎項鼓勵寫作者,甚至不少大學也會給詩人留一部分職位,這些條件使得詩人、至少是一部分寫得比較好的詩人可以過上相對穩定的生活。在國內目前還很少有這樣的條件和基礎,確實也應該有這方面的努力和改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中國這個古老的詩歌國度,詩人從來也不是一個職業。實際上在今天,網絡上諸多的詩歌網站、論壇中,也產生了許多網絡詩人,他們當然全都是網民,也自然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在未來,這些網絡詩人,他們從互相閱讀,到閱讀更多的經典,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必然會出現很多非常好的詩人,這是值得期待的。


葉匡政,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縣,合肥人。現居北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14xd28BMH2_cNUgiI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