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郎幹部」扶貧記

2020-01-18     活力內蒙古

「貨郎經濟」,宋代即盛行,延續上千年。新中國成立後,交通日益便利,貨郎逐漸消失。然而,記者發現內蒙古鄂爾多斯農村牧區如今活躍著一批「貨郎幹部」,他們帶著中央精神、國家政策,駐村幫扶,種下「鄉村振興希望」。

「第一書記」賣年貨

1月9日起,「鄂爾多斯市鄉村特產年貨節」在市區舉辦,幾十公里到兩三百公里外的優質農副產品聚集而來。酸奶奶酪奶皮子、白面黑面苦蕎面、鴨蛋鵝蛋綠殼蛋、胡油香油葵花油、農家豬肉草原羊肉,以及春聯、花卉、地毯、民族工藝品等琳琅滿目,備受人們歡迎。

「黃酒、酥雞、炸糕圈、八大碗、手擀豆面、黑豆豆腐都是稀罕東西。」市民王美君樂開懷,「往年想給孩子吃地地道道的傳統年夜飯,全靠鄉下親戚幫忙,今年家門口就能找到濃濃的年味兒,太方便了。」

不僅如此,每個攤位前都有一位能說會道的「推銷員」,如數家珍介紹產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們是貨源組織者--駐村第一書記。

身穿卡通老虎服,手端一罐瓜子,熱情邀請市民品嘗的馬小飛,是市中心醫院駐東勝區泊江海子鎮折家梁村第一書記。他說:「這樣可以形成差異化營銷,效果超棒。」

枕頭似的透明包裝袋內,一條黃河大鯉魚闊嘴吞水、時而擺擺尾,吸引著不少人。它是從百公里外的達拉特旗昭君鎮沙圪堵村運來的。市供銷社駐村第一書記宋衛紅說:袋內充氧,可存活三五天,味道鮮美,自吃、送親友都很方便。

為期10天的年貨節上,全市9個旗區的300多個農牧民合作社帶來1800多種產品,大多擁有註冊商標,物美價廉,加之眾多第一書記各展其能,年味四溢。

「幹部駐村」興產業

紅火熱鬧的年貨節,是當地「包聯駐村」工作的一次成果展示。不過,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

在人們印象里,鄂爾多斯「有煤炭」「很富有」。但這個西部地級市面積達8.6萬多平方公里,地域比相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都大,20年前還「窮」字當頭;21世紀以來,煤炭開發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而農牧區發展依然滯後,特別是礦區移民搬遷和年輕人大多進城,基層短板凸顯。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以來當地從各機關單位先後精選3000多名政治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黨員幹部,分赴全市736個嘎查村開展「包聯駐村」工作。由駐村工作隊隊長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推進基層治理,縮小城鄉差距。

扶貧先扶智。各包聯單位及駐村幹部從黨建入手,整頓「兩委」班子,通過講黨課讓大家領會中央精神,結合國家政策研究發展思路,服務廣大群眾。

脫貧看產業。駐村幹部針對人口老齡化、產業單一、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與鄉鎮、村委班子因地制宜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多方籌措資金,動員群眾參與。一批種養殖、勞務服務、鄉村旅遊、電商平台、光伏發電等產業興起,有的已創造了良好效益。

寒冬臘月,積雪沒踝。夜幕拉開之時,伊金霍洛旗壕賴蘇村駐村第一書記蘇冬仍在和村幹部商量事情。見到記者,村民們交口稱讚這位年輕人真誠實幹,為村裡引進企業建了20座大棚種羊肚菌,其中9座由貧困戶和貧困「邊緣戶」經營,貧困戶郭毛飛、王永良兩家2019年人均純收入2.1萬元,村集體收入15萬元。3個月前,他為村裡引進的煤礦用網片廠投產,預計今年可創收60萬元。

市貿促會副會長蘇俊傑在擔任鄂托克旗達楞圖如村第一書記期間,調動40戶群眾養土雞8000多隻,創造了近百萬元產值;實施「致富羊」「小康牛」寄養項目,使貧困戶去年增收1萬至10萬元、村集體收入11.8萬元;整合村裡分散的1200畝鹼湖創辦母液蘇打廠,去年創收8萬元。

伊金霍洛旗人大常委會駐烏蘭木倫村工作隊,幫助村裡建成煤矸石磚廠,解決了廢物亂排問題,已創收4000多萬元。

目前,全市駐村工作隊已引進項目3000餘個,累計投資13億元;幫助建立專業合作社756個,大多數嘎查村建起「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

2018年,全市嘎查村集體經濟均「清零」;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至50萬元的達622個,50萬元至100萬元的有25個,超100萬元的有35個。近日,國家民委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名單」中,全市有8個嘎查村因「生產美、生活美、環境美」等優勢上榜。

「我也要當『貨郎子』」

「村集體經濟重新起步,遍地開花,第一產業鏈條在延伸。」鄂爾多斯市包聯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全市7220戶1752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進入鞏固提升新階段,53萬農牧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萬元以上,同比增長8%。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集體經濟被分光吃盡。」市委辦公室駐東勝區柴登村第一書記宋乃春說,現在有了集體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特產難賣,年貨節就是為打品牌、拓市場。

「鍋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宋乃春所在的村子,去年將一個閒置多年、淪為垃圾池的活畜交易市場改建為中國北方亞高原訓練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林下養殖,成立合作社打造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產銷渠道,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50萬元。

集體經濟興起,吸引著外出人員返鄉。市工商局退休幹部劉保前也看到了契機,他在柴登村承包1500畝土地,與村民合作規模化種植蕎麥、豆類等雜糧。1月10日,包聯單位市郵政分公司免費提供600多平方米底店設立的「助農扶貧超市」開業,他們的產品全部入駐;特產跨越中間商環節,質優價廉,供不應求。

「以人民為中心」,群眾需要什麼,幹部們就做什麼;基層有什麼短板,幹部們就補什麼短板。

昔日的貨郎,肩挑貨擔走村串戶,搖鼓叫賣針頭線腦、玩具雜貨,有的兼收豬毛、馬鬃、土特產;同是城鄉經濟「紐帶」,「貨郎幹部」有所不同,他們帶著中央精神、國家政策,將產業引進村子裡,把綠色產品賣出去;幫助困難戶摘掉窮帽子,扶持集體經濟重振雄風。

「我也要當『貨郎子』。」劉保前說,「駐村幹部架起城鄉發展金橋,我們應乘勢而上向土地要效益。黨建引領、產業助推的路子走對了,鄉村振興勝利在望。」

來源:新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0mQuW8BbDmBVZuPep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