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腦科學家解說:父母是如何親手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的?

2019-12-31   閱讀第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

公眾號ID:yoyomadeguo

作者:悠悠媽(現居德國) 編輯:Bamboo

幸福感到底是什麼?人如何擁有幸福?這大概是我有了孩子後思考最多的問題了,因為我希望我養出的孩子不僅僅是成功的,更要是幸福的。

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吧?可惜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有了成功就自動擁有了幸福,結果反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遺失了幸福。

曾經就有讀者留言現身說法:「拼了命做個不快樂的第一名,值嗎?」

01. 幸福的秘訣是什麼?

德國腦科學家 Gerald Hüther 近期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想要幸福,孩子必須感覺到TA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如果不是這樣,那TA整個人都會改變,變得愛討好人,之後的人生都將在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度過。

毋庸置疑,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幸福呢?父母願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

然而,問題在於,所有這些良好的意願和對未來的憧憬都是基於父母自己的想像:我們的幸福觀念、成功觀念。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學校里成績好,受歡迎,十八般才藝傍身。我們盡其所能保護自己的孩子,我們忍不住介入孩子的生活,而且真心覺得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有這些都是出於愛,當然還出於恐懼。害怕孩子掉隊,害怕被競爭淘汰。這一屆父母所承受的壓力空前的大。

可是,越是這樣,我們越應該保持清醒,有意識地多問問自己:「一個幸福的孩子和幸福的人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Hüther指出:

「孩子必須感受到TA可以做TA自己,即使不如別人家孩子厲害,沒有得第一,也是OK的。我就是我,爸爸媽媽的愛不會因此減少。

對一個孩子來說,來自父母的接納對於早期形成的自我認知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類孩子的特點是,不必努力刷存在感、時刻求大人關注。當孩子不覺得自己需要努力去被父母愛著時,他們才是最快樂的。」

然而,很可惜,Hüther指出世界上很少有孩子能有幸這樣被愛著。

雖然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誰都會堅稱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

可事實是孩子們感受到的是:

如果我的考試成績更好,我拿了第一,父母會更愛我;

如果我不亂發脾氣,總是有說有笑大方得體,父母會更愛我;

如果我不堅持己見,而是聽父母的話,他們會更愛我…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若因為發脾氣而被父母懲罰或者批評,TA就會感到:我的情緒和感受是不對的,我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會重新愛我——

要知道,孩子會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而做任何事。

02.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孩子帶著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愛父母,也願意盡一切可能被愛,這是人類的求生本能:沒有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就無法正常長大。沒有哪個未成年的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不想讓父母開心。

可是身為父母,如果我們利用孩子的這個弱點去有意無意地操控TA,那就是在把孩子推向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你是否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不把飯吃完/寫完作業/配合我,我就不喜歡你了/不愛你了。」

「你今天表現不好,我不想抱你。」

「如果再不聽話,以後就不給你買玩具了。」 (「如果......就......」句式)

面對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的孩子,你是否變得冷酷失望大發脾氣?而在孩子考試考得好時笑臉相迎?

以上行為俗稱「愛的收回」。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覺啊:難道只有乖乖聽話的孩子,才值得被愛嗎?

當孩子變成我們實現人生願望、目標或野心的對象,那麼孩子原本對父母的信任就會出現斷層。

孩子意識到父母愛的可能不是TA這個人本身,而是理想中的TA,因為TA本身還不夠好,所以不足以得到父母全部的愛——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痛苦!

腦科學家Hüther通過計算機對大腦的斷層掃描發現,當孩子感覺到父母收回愛時,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被激活;而當人對他們施加身體疼痛時,也會激活該區域。

也就是說,當父母對孩子收回愛時,孩子感受到的痛苦無異於被打!

03. 沒有被無條件愛的孩子會怎樣?

為了擺脫這份痛苦,大部分孩子會努力去做父母要求的事,去滿足父母的期待,活成父母希望的樣子,總而言之:討父母開心,以換來那份求之不得的無條件的愛。

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支持越有條件,自我價值感就會越低。得到愛是有條件的,在接受自己時也會附帶條件。

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有一個洞,始終對自己不滿意。總覺得我只有做到了XXX,我才配得上XXX。

即便長大了,這種討好心態在以後的學校、大學和漫長人生中也並不會就此停止,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會一直依賴外界的評估,十分在乎別人的評價。

心理學家說,討好者通常表現出以下4個特點:

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

擁有清晰個人邊界的一個標誌是足夠堅定。知道自己有權利拒絕,清楚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

相反的,缺乏健康邊界的討好者們則不會說「不」。比如,因為「怕父母不開心」而難以拒絕父母對自己生活過多的干預和介入。

極不擅長做決定

討好者做決定前總在揣測的是「對方想要聽什麼」,因此他們對獨立做選擇感到極其困難

畢竟,他們無法永遠猜對合對方心意的選擇,也害怕自己選擇了對方不滿意的。「沒關係,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這樣的話是討好者們常掛在嘴邊的。

不會求助

討好者們總是生怕自己「麻煩」別人,而自己成天都在被別人「麻煩」。當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幫助時,他們還會有內疚和負罪感。

活成了別人,丟失了自我

討好者耗費大量時間關注著別人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卻往往難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他們總會掙扎於自己想做的事和他人想讓他們做的事之間。討好者有限的時間被取悅他人這件事占據了太多,也就無暇去顧及那些對他們真正有意義的人和事了。

哪怕是獲得成功的人也不會倖免。

德國腦科學家Hüther說:

「當人們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時,也許表面上他們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從來沒有過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放手,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總是感到緊張,他們必須一直不停地努力,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竭盡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補內心的缺愛和安全感缺失。」

一個從小沒有被真正看見的孩子,必須時時刻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求關注、求表揚。

有些人必須通過賺很多錢並擔任高級職位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因為在這些職位上,他們可以對他人行使權力和影響力,這讓他們終於找到了在父母那裡未曾得到的認可和存在感。

是的,缺愛的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會養出loser,他們中也不乏成功者,用世俗的定義去看的話。

他們受到恐懼的驅動,恐懼如果做得不讓別人(父母)滿意,就得不到別人(父母)足夠的愛與重視,這促使他們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去不斷地向他人向父母證明自己。

沒錯,不被愛也可能成為人追求成功的強大動力。

不過,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成功,不如說他們在追求愛,名氣、地位、財富都是為了獲得更多世人的愛與接納!

我們也許應該問問自己:成功與幸福,想要的究竟是哪個?我不是說這兩者是對立的,但成功並不能保證一定幸福。

有愛才有幸福,那樣的成功更有意義。

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我們手中,不是為TA安排好我們眼中的完美人生,而是接納TA,看見TA,無條件地愛TA,不要拿TA與別人做比較!

寫在最後

在之前的文章《什麼殺死了孩子的人生動力?美國心理學家:是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掌控權」!》中,我們談了孩子由內而生的自驅力。而今天這篇文章也與之息息相關——孩子之所以形成討好型人格,也是因為父母動用了有條件的外驅力。不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內驅力,更無從培養。

今天的文章絕對不是在鼓勵家長們放養孩子,破罐子破摔。如果我們能避免今天文中所提到的家長常犯錯誤,其實就是培養內驅力的答案!

* 悠悠媽,定居德國,精通德國早教與教育,代表作《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用實例分享德國教育的精髓「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