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今天的觀點前,我先舉兩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事件一
公園裡,有人在對5名兒童做防拐測試。測試前,工作人員採訪了5名兒童的家長,他們紛紛表示,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會跟陌生人走。
結果,當工作人員身穿上可愛的玩偶服,拿著好吃的糖果,對孩子們說:「那邊有幾個我的朋友,你可以跟我一起過去嗎?我把糖果給你。」時,5名兒童中的4名,都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然後,頭也不回地牽起「騙子」的手走了。
甚至還有2名兒童,將家人的職業和家庭住址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騙子」, 沒有任何防範心理,家長在一旁都驚呆了。
天啊,兩句話,就把孩子「騙」走了。
兩句話,就把孩子「騙」走了。
事件二
在加拿大,一個11歲的男孩不小心在荒野走丟了。本來,男孩是待在原地的,一動不動,等著家人來找自己。但是,搜救人員去那裡找了幾次,都沒有找到他。
原來,每當男孩看到搜救人員來了,就特別害怕,擔心這群陌生人會把自己拐走,便藏了起來。
最後,搜救人員整整找了4天,才發現了他。
因為警惕性太強,搜救人員整整找了4天。
作為家長,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孩子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年幼的孩子,缺少自己的思維意識,很容易就被人騙走。有的時候,別人只是說了一兩句話,孩子就跟著走了。
所以,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並且一遍遍地重複,希望孩子能記住。
可是,上面的兩個真實事件,卻讓我們做父母意識到,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重複沒有用,抓住盲點更重要。
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抓住盲點更重要。
盲點一:沒有教孩子辨別,外表漂亮、可愛的人,也有可能是壞人。
因為童話故事、動畫片以及其他媒體的不當、誇大,甚至惡意傳播,很多孩子會對美、丑、善、惡的區分和界限不是很清楚。
比如,孩子會認為,壞人總是會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看上去很醜,皮膚黝黑,長著大鬍子,和別人對話的聲音特別粗魯等。
而另一方面,由於人類有愛美的天性,孩子也會高估美的價值。如果是長得好看,或者化妝很美,又或者聲音很溫柔,笑容很可愛的人,就會被孩子認為是好人。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當壞人打扮成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時,也特別具有迷惑性,會讓孩子認為,這些人不是陌生人,更不是壞人。
如果是長得好看,孩子就會認為是好人。
我們大人都知道,只要是壞人,不管是長得漂亮,還是長得難看,都是非常具有威脅性的。如果孩子相信外表漂亮、可愛的人就是好人,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們要提醒孩子,在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時,不能只看長相,只聽聲音,還要看他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
我們可以提醒孩子,當孩子一個人時,要有警覺意識,注意一下周圍主動與自己接觸的陌生人,看看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一般而言,如果是壞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騙走,所以,會以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東西來引誘孩子。
我們要告訴孩子,只要有人要求自己跟他走,就一定要告訴大人,不能輕率地跟陌生人走。否則,壞人有可能把自己帶到陌生的地方施加犯罪行為。
不能輕率地跟陌生人走。
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話,我們平時可以拿來和孩子一起做情景演練。
- "阿姨車上有糖,一起和阿姨上車裡拿,好嗎?"
- "小朋友,你喜歡這個玩具嗎?和叔叔一起去前面玩吧。"
- "阿姨找不到廁所,你能帶阿姨去嗎?」
- 「你想和小狗一起玩嗎?」
我們要告訴孩子,此類話語是騙子用來拐騙孩子的理由和方式,一定要注意。同時,也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對孩子進行教育,教孩子分辨異常行為的方法。
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情景演練。
盲點二:沒有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安全的陌生人,導致孩子遇到危險時,也不懂得向陌生人求助。
我們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常跟孩子強調,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樣做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認為陌生人就是壞人,所以不能跟任何陌生人說話。
這樣一來,容易使孩子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疏於和陌生人交流溝通,形成自閉、自卑、內向的性格特徵。
而且,更大的危害是,但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向身邊的陌生人求助時,卻由於「陌生人=壞人」的偏見作祟,導致無法開口,後果不堪設想。
比如,跟媽媽走散了,被人欺負了,有騙子想抱自己走,孩子就需要主動尋求陌生人的幫助。
「陌生人=壞人」的偏見,導致孩子無法尋求幫助。
所以,我們要讓孩了解,哪些是危險的大陌生人,是要遠離的;哪些是安全的陌生人,是可以尋求幫助的。
最常見的陌生人,就是警察了。比如,路過派出所時,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找裡面的警察叔叔幫忙;或者,在路上看到交通警察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以後如果迷路了,可以找交通警察幫忙。
除此以外,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也是比較值得信任的,比如帶著孩子逛超市,可以教孩子辨認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推銷員、理貨員、收銀員等;在商場、遊樂園等地方,也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是售貨員,哪些是保安人員。
這樣一來,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不小心走失時,就可以去尋求他們的幫助。
告訴孩子,如果迷路了,可以找交通警察幫忙。
但是,我們也要向孩子強調一點,求助他們時,儘量在公眾場合求助。如果是在偏僻、人少的地方,也不要輕易相信。
因為,穿著警服的,不一定是警察;而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員,也不一定就是值得信任的。這一點,需要我們耐心向孩子解釋。
比如,前一段時間結案的章瑩穎事件,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作為一個有一定防範意識的成年人,章瑩穎在兇手出示了一個警徽後,就選擇上了這個陌生人的車,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警察的信任!只是,她沒有想到,這個主動幫助她的、自稱是警察的人,是個兇殘無比之人。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向這些人員求助時,一定要在他們的工作場合求助,可以提高安全性。
求助時,也要注意辨別真假。
盲點三:過分信任熟人,增加了熟人作案的可能性,讓孩子陷入水深火熱。
近年來,熟人犯罪率大大增加,據調查數據顯示,近60%的犯罪都是熟人所為。也就是說,潛在的危險有可能藏在孩子熟悉的人身上。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醒孩子,在判斷一個人時,除了不能只看人的長相外,也不能只看這個人跟我們的關係,而要看他的行為有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假如是一個陌生人,如果有異常舉動,警覺性高的孩子,還會察覺到危險。可是,假如是熟人,孩子可能就會漠視這種直覺,選擇信任熟人,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據調查數據顯示,近60%的犯罪都是熟人所為。
今年6月,一個9歲的女孩跟著媽媽的朋友去上海,興致勃勃地等著去迪士尼玩,結果,被帶去酒店,被人猥褻。
真是令人痛心!大人尚且對熟人缺少防備意識,更何況是孩子呢?
我們並不是說,所有的熟人都是壞人,都會傷害孩子。但是畢竟人心隔肚皮,孩子是一個家的希望,是父母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都有責任保護孩子的安全。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先行判斷熟人的人品,不讓孩子去接觸人品不好的熟人。
另外也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不管身邊的熟人有多熟,都要有警惕心理。
自己先行判斷熟人的人品,yes或no。
另外,零食、玩具等對孩子的誘惑很大,雖然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要吃或者拿陌生人給的東西,但是對於熟人給的東西,我們一般沒有這樣的囑咐,而很多孩子也沒有戒備心。
然而,很多熟人卻利用這一點,所以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即使是熟人給的東西,也需要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再拿著。也就是說,讓孩子警惕熟人給的誘惑。
讓孩子警惕熟人給的誘惑。
事實上,除了以上3個盲點,壞人的「壞」是我們和孩子措手不及的。了解安全教育的盲點只是治標,真正治本的方法是,鍛鍊孩子的警覺力,提高安全意識。
什麼是警覺力?警覺力是跟安全意識息息相關的一種能力,說白了,就是注意力的一種。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持續關注周圍的環境情況,做出預測、判斷的能力。
比如,當孩子警覺到有籃球朝自己砸來,才知道躲避或接住;當孩子注意到突然有車輛朝自己駛來,才能及時避開。對於其他外在因素的認知和判斷,也是如此。
鍛鍊孩子的警覺力,提高安全意識。
如果孩子能夠警覺到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就能及時規避或脫身;如果孩子能夠察覺出一個人的異常行為,大腦就會立刻警覺起來,從而做出正確判斷。
我們可以向孩子傳輸一些正常的觀念,類似於「大人通常不會向孩子求助」,「落單的時候儘可能待在人多的地方」,「陌生人和車輛離孩子特別近時要跑開」等。
然後,可以扮演陌生人,假裝向孩子做各種事情。可以是問路,可以是請求幫助,可以是其他行為。
比如問路,我們要告訴孩子,對於知道的信息,可以在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告訴對方,也可以向旁邊的大人求助;如果對方要求帶路,就要提醒孩子注意,此時情況不對勁,應該立刻拒絕。
教孩子警覺到危險因素,就能及時規避或脫身。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安全規則,也無法保護好自己,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道安全防線,必須打起精神,時刻注意保護好孩子。
同時,也要注意安全教育的盲點,培養孩子的警覺力。當然,也不要過分誇大外界的危險,讓孩子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