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24日13時(北京時間)一架在「共青城」飛機製造廠進行試飛的蘇–57戰鬥機突然墜毀,飛行員彈射逃生,另據介紹這架蘇–57不是俄羅斯軍方的,而是蘇霍伊公司的試驗機。
蘇–57是世界上現役的四型第五代戰機之一,它雖然研發時間較早,但由於各種原因是最晚服役的,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技術性問題需要完善,所以它的服役數量不到二十架,不要說與F–22A的180多架有巨大的數量差距,就是與殲–20相比也有所不及,更不要說大量製造低配五代機F–35系列。
蘇–57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全新研製的第一型戰鬥機,按理說蘇霍伊公司有著很高深的設計經驗和工程積累,但是蘇–57在研製過程中磕磕絆絆,從立項到服役經歷了十多年之久,到了去年俄國防部才宣布它正式服役,至於說是否形成了初始戰鬥力還有待觀察。
從飛機設計的角度來說,蘇–57用到的新科技和新的設計思路很少,以至於有人開玩笑的說:只不過是一架「踩扁了的蘇–27」!從外觀來看它的隱身效果確實不怎麼地兒。
這張圖片已經說明了蘇–57的隱身效果很差,因為進氣道沒有製做成DIS型的「蚌式鼓包」,渦扇發動機的葉片直接裸露,飛行當中很容易被雷達波探測到,已經失去了隱身的效果!
除了隱身效果不佳以外,蘇–57的整體製造工藝也很落後,比如說:這張照片上大量的鉚釘凸起,也增加了雷達波的反射面積,一看就是1980年代末的製造工藝水平,因為現代的先進戰鬥機鉚接的過程中採用精確計算的柔性鉚鑽工藝,也就是說一顆鉚釘鉚接之後要與蒙皮表面齊平,不能出現明顯的凸起,並且為了細化鉚接點的工藝尺寸,鉚釘的規格被分成了一百多種,用於鉚接不同的位置,但從蘇–57照片上來看,蘇霍伊公司很可能沒有這樣做,這說明幾十年以來蘇霍伊公司似乎沒有進行過設備和工藝技術的更新。
鉚釘多還不算啥太大的問題,這張機腹內置彈倉門間隙之大,可以伸進去一個手指!顯然是在製造過程中沒有按照圖紙進行精確加工。
總之,蘇–57從整體設計來說就不是「革命性的」,而是俄羅斯在原來老本的基礎上「攢出來」的一型飛機,因為俄羅斯不研製新型五代機就會被甩的很遠,但研製新型具有「革命性的」先進戰機所投入的資金太多,以俄羅斯當時研製蘇–57的經費來說實在是太少了!想拉印度進來參與,但是印度也不像再當冤大頭最後推出了蘇–57外貿型項目,在沒有多少資金和技術老化的條件下蘇–57被勉強的製造出來了,但整體性能和製造工藝不好,去年宣布服役時,俄羅斯「空–天軍」只購買了2架,這已經說明了俄羅斯自己對它都不是太滿意。
而這次摔飛機也可能給俄羅斯想大力推銷它帶來陰影,其實F–22和F–35都摔過,比如: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首架自己組裝的F–35A在訓練的時候就墜毀了,但這沒有妨礙F–35的熱賣,但蘇–57就不一樣了,它從研製到服役就磕磕絆絆,甚至在航展上眾目睽睽之下AL–41發動機起火...這說明該發動機很不穩定。
據說是蘇–57墜毀的現場照片,試飛員被米–8直升機救回。
這次的蘇–57據說是使用了新型的「產品30」高性能發動機,技術數據與F22的發動機相當,但出現這樣了這樣的事故確實是一次打擊,因為發動機不穩定誰敢購買?甚至連自己都不敢用。
製造工藝落後、發動機不穩定這都給蘇–57的裝備和外銷帶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u12OW8BMH2_cNUgHw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