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與李鴻章交惡後,為什麼還稱讚他是「治軍之才」?

2021-03-19     勇哥讀史

原標題:左宗棠與李鴻章交惡後,為什麼還稱讚他是「治軍之才」?

提及晚清歷史,左宗棠、李鴻章是繞不開的兩個話題人物。他們曾經是朋友,卻因為政見不同、利益不同反目成仇,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

1865年,左宗棠和李鴻章已經交惡了。可是,這一年左宗棠在一封《懇請收回節制三省各軍成命》的奏摺里,提到了李鴻章:「恐兩廣兵事,尚無已時,若得治軍之才如李鴻章、蔣益澧其人,禍亂庶有豸乎。」意思是說,兩廣地區的兵事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如果能夠得到李鴻章、蔣益澧這樣的治軍之才,禍亂就能很快得到解決。

蔣益澧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左宗棠在奏摺里誇他幾句,非常正常。左宗棠為什麼會一併稱讚李鴻章是「治軍之才」呢?

我們得從頭說起。

1865年,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率領殘部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活躍,讓廣東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兩廣地區是太平軍的策源地,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如果太平軍在廣東等地死灰復燃,將會再次做大盤強,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

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發生,清廷任命閩浙總督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軍務。浙江和福建本身就是閩浙總督的轄區,廣東則是兩廣總督的轄區。清廷讓左宗棠去督辦廣東的軍務,一方面固然是方便帶兵打仗,進剿廣東境內的太平軍;另一方面是代為調查處理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之間的矛盾。

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是滿洲正藍旗人瑞麟,擔任廣東巡撫的是湖南湘陰人郭嵩燾。瑞麟和郭嵩燾性格不合,相處得很不愉快,發生了督撫互相參劾的事情。

郭嵩燾是左宗棠的老鄉、老朋友,又是兒女親家。當初,左宗棠深陷「樊燮京控案」,差點項上人頭不保。關鍵時刻,郭嵩燾義無反顧地站出來,上下打點,積極奔走,參與營救左宗棠,他的一句「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更是讓左宗棠名揚天下。在郭嵩燾看來,左宗棠於情於理,都應該幫自己一把。

可是,郭嵩燾很快就失望了。因為左宗棠不但沒有幫他的想法,反而連續上了4道奏摺,批評廣東軍務上的失誤,並歸結於郭嵩燾不顧大局,「跡近負氣」。在最後一道奏摺里,左宗棠竟然含蓄地指出郭嵩燾有貪污的嫌疑。

左宗棠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他想要把郭嵩燾趕走,以自己的親信蔣益澧替而代之。

自從1862年擔任浙江巡撫以來,左宗棠一直致力於將自己的得力幹將安排到地方上的重要崗位上。如把蔣益澧召過來擔任浙江布政使,把劉典提拔為浙江按察使,把楊昌濬提拔為衢州府知府。左宗棠奉旨督辦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軍務後,自然將此作為擴充勢力的良好機會。

廣東有兩大封疆大吏,即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兩廣總督瑞麟是八旗親貴,當下聖眷正隆,位置非常牢靠,難以撼動。只有郭嵩燾沒有什麼背景,無幫無派,因而成了左宗棠的最佳目標。

為了搬走郭嵩燾,左宗棠先用幾道奏摺將他「批倒批臭」,繼而以「恐兩廣兵事,尚無已時,若得治軍之才如李鴻章、蔣益澧其人,禍亂庶有豸乎」一段話,向朝廷含蓄地推薦蔣益澧。左宗棠之所以要將李鴻章寫在裡面,,並非真的欣賞李鴻章,而是用他來襯托和提高蔣益澧的地位。

蔣益澧當時僅僅是浙江布政使,並以浙江布政使身份護理浙江巡撫。蔣益澧雖然打仗很勇猛,但到底是一名政壇新秀,在朝廷那裡算是無名之輩。而李鴻章就不同了。他創建淮軍以來,屢立功勳,名聲大噪。特別是在曾國藩裁撤湘軍後,李鴻章在朝廷里的地位不下於曾國藩。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未必聽說過蔣益澧的名字,但一定對李鴻章有很深的印象。

現在,左宗棠把蔣益澧與李鴻章相提並論,就算不能說服朝廷,馬上就以蔣益澧替代郭嵩燾,至少可以在慈禧太后、同治皇帝腦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這一段話,充分顯示出左宗棠在官場浸淫多年,已經變得老辣幹練,絕非當年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里那位動不動就火冒三丈的「左師爺」了。

左宗棠這段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866年,郭嵩燾果然被朝廷問責,罷免官職,黯然回到家鄉。蔣益澧隨即被任命為廣東巡撫。

只不過,兩年後,蔣益澧也因與瑞麟發生矛盾,被瑞麟和閩浙總督吳棠聯手彈劾,以「任性不依例案」降職二級,以按察使留用,灰溜溜地離任廣東巡撫。那時候左宗棠遠在西北地區,鞭長莫及,對此無能為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thISXgBDlXMa8equ5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