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領跑世界,為何仍然保留內燃機火車?說起戰備2字就懂了

2019-06-15     大喵情報局

作為貫穿19世紀、20世紀、21世紀的交通工具,火車的發展史可謂是與眾不同。1801年,特里維西克成功製成世界上第一台火車頭,由此拉開了火車發展的序幕。在英國人喬治.史蒂芬孫的開創下,於1804年利用瓦特的蒸汽機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蒸汽機車。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火車已經由最初的蒸汽機(曾經也有用牲畜作為動力)--內燃機--電力的發展演變。

特別是近些年,高速鐵路和磁懸浮又成為「大熱門」。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高鐵技術和軌道鋪設里程已經領跑世界。

實際上,鐵路運輸相較於汽車、飛機運輸的最大優點在於,運量和運力十分驚人。由於我國人口基數眾多,對於交通的需求十分迫切。飛機的運輸成本太高,汽車的運力有十分有限,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列車技術從小跑跟隨到大跨步領先完成超越。

如果回溯的到15年前,那時我國的高鐵/動車項目才剛開始立項上馬,但經過短短7年的時間,就走完國際高鐵強國幾十年發展歷程。到如今,我國列車最高測試速度為每小時486.1公里。截止2019年,中國全新的復興號以時速每小時350公里運行。

這不得不說,中國的高鐵速度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名片。

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那就是,儘管我國的高鐵技術已經非常完善,大部分列車都採用電力驅動,但仍然保留一些內燃機動力列車。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

我們把目光投向11年前。在2008年我國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嚴寒霜凍極端天氣;在天然災害面前,電力系統已經面臨嚴重考驗,而電力驅動列車所需的電力線路幾乎處於大部癱瘓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出動了內燃機動力火車頭,成功緩解了因自然災害導致電力系統崩潰的局面。

但在大喵看來,仍然保留內燃機動力火車的最大用途就是作為「一種戰略儲備王牌」。

火車的超強運力和運量能夠一次性,將大規模的兵團和機械化裝備運輸到既定位置。在現代戰爭中,戰機往往轉眼即逝,只有能夠大規模快速機動的軍隊,才能在戰爭中占據上風。

儘管當前的大型運輸機運力也十分可觀,但是在成建制、大規模的運輸要求下,運輸機的運力就顯得微不足道。並且,運輸機還極易遭受敵人的空空飛彈、地空飛彈襲擊。

一旦發生戰爭,那麼電力系統就很可能會成為敵人的目標,如此單純依靠高鐵等電力驅動列車運送戰略資源的方案就會行不通。但內燃機動力驅動,就完全沒有這個擔憂,無論是多麼惡劣的天氣、還是電力中斷,均不受影響,只要保證鐵路軌道暢通即可。

事實上,利用傳統動力大規模運輸兵力,在戰爭中屢見不鮮。而作為軍事頭號強國的美國,也仍然保留著一些內燃機動力驅動的列車,從本質上講,或也是這方面的考量。曾經,美國出現極端天氣,在電力列車無法運行的情況下,也是出動內燃機動力火車頭來解除困難。

由此可見,內燃機動力火車不僅是應對天災等惡劣天氣的絕佳大運力交通工具,同時也作為一個國家的「戰爭中的一張王牌」。

所以,依照大喵所見,防患於未然沒有什麼不好,居安思危才是未來領跑世界的源源動力。在先進的東西普及發揚的同時,古老的東西,能夠在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我們仍然需要保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t6PPWwB8g2yegNDiI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