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憑什麼和董卿比?」
這句質疑源於前兩天的一個熱搜——
謝娜將替代董卿,成為《我要上春晚》的新任主持人。
未等節目開播,兩位主持人就先被網友拎出來討論了一番。輿論幾乎一邊倒:董卿的主持水平高出謝娜不止一個level。
老實說,這兩位顏姐都很喜歡,各有各的風格,但第一印象是個很可怕的東西,董卿一直以來都是知性優雅的代名詞,央視主持人該有的穩重、嚴謹她身上全都有。所以無論誰跟她比,多少都有點吃虧。
在2018年央視公布的主持人名單里,沒了董卿,令不少人驚訝又惋惜,因為大家早已習慣有她陪伴的春節。在別人看來,她已經站到了事業的巔峰,但對她而言則需要重新出發。
她雖被稱為央視一姐,但從沒止步這層光環。製片人、導演、評委,不斷挑戰自我,無論以什麼身份出現,都從未讓人失望。
從不把手機帶進臥室,睡前堅持閱讀,都是她雷打不動的日常。很多人都說,董卿今天的成績,源於她父親的苛刻,也有人說,是因為她的自律。在顏姐看來,是,又不全是。準確來說,她是一個從來不貪念舒適區的人。
01
我們都知道主持人口才不錯,能說會道,但看完央視新節目《主持人大賽》,顏姐還是被嚇到了!
節目規則簡單粗暴,參賽主持人3分鐘自我展示、90秒即興考核,節奏緊湊,全程高能,沒一句廢話,純粹考驗選手們的主持功底。
很多時候題目都還沒看清,選手們就開始滔滔不絕了。難怪大家形容這檔節目堪比「神仙打架」現場。
但最讓大家屢聽不爽的,還是董卿的點評,那才是真正的說話之道:引經據典,溫柔又有力量,一針見血,但又毫無攻擊性。
先放幾句給沒看過節目的顏友們感受一下:
「醫生,是在看人的病;記者,是在看病的人。」
「你的表現有個特別好的地方,是你很有對象感。」
好在哪,差在哪,她都能用一句準確的話,讓所有人恍然大悟。
網友們把她的點評做了個集錦,不少人說:
聽完董卿說話,第一感覺就是讀書真好。腦子裡沒有大量知識儲備的人,連肯定別人,恐怕都只能說出一個「好」字。
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所以董卿有這樣的文化素養,還得感謝第一個幫她跳出舒適圈的人——父親。
董卿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就想當個文藝工作者。父親起初是不同意的,但後來發現了女兒身上的文藝氣質,便決定「魔鬼式」培養:
在同齡人剛開始認字時,董卿就被要求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等再大一些,就要開始抄古文、背古文,每年寒暑假,父親都會給她開列名著書單,規定她必須讀完多少本名著,包括書中的精彩句子都要抄錄下來。
而且不允許她照鏡子,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虎爸語錄:「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時間,不如多看看書」。
可以說,董卿幾乎沒有享受過舒適的童年時光,一直都在被督促著奔跑。對於父親的嚴苛,她也埋怨過,但如今更多的是感謝。
「我一直堅信一句話,性格即命運。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長當中最初耳濡目染的榜樣,就是你的父母。」
在她看來,沒有嚴厲的父母,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說過: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份錘鍊,董卿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即便是被動的,也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論是雷打不動的1小時閱讀,還是對每一件事情的苛求和努力,都是深入到她骨子裡的執著。
02
如果說父親是她跳出舒適圈的引路人,那之後的每一次選擇,靠的都是她與生俱來的拼勁兒。
不少人都是通過央視春晚認識的董卿,但在這之前,她在上海已是個小有名氣的主持人,還獲得過金話筒獎。而且地方電視台工作強度沒那麼大,有名氣、安穩,這已經是很多人羨慕的工作狀態了。
但當她接到央視《魅力12》節目組邀請的時候,一切就都改變了。
一邊是都挺好的工作,一邊是未可知的發展。成年人的世界,很多重大決策幾乎都是不可逆的,選擇後者,失去了什麼顯而易見,但得到了什麼卻全然不知,這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恐怕都會選擇前者。
但她猶豫過後,還是選擇去央視,她需要一個更大的舞台。當然,她也是普通人,不舍和不安的情緒她都有,不過性格使然,她從不缺少將一切歸零,積極迎戰的勇氣。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央視人才濟濟,要想混出個名堂來,難熬的日子多了去了。當她懷著敬畏的心態走進央視的那一刻,就知道上海悠哉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迎接她的,只有數不清的通宵和拚命。
剛到央視的前兩年,她過得並不順,主持的節目也不溫不火。會有挫敗感,但她就是有一股拼勁,節目質量不高的時候,她就拼數量,不管舞台大小,她都會去試試,最高紀錄一年主持了130場節目。
直到她被選中主持青歌賽。她告訴自己,這個有著20年歷史的品牌,絕對不能在自己手裡弄砸了,所以在準備過程中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
40天的比賽,上百名選手,她每天下午都要花3個小時與15個選手溝通,事無巨細,反覆扣細節。在她的努力下,青歌賽成為了她立足央視的王牌節目。
也因為青歌賽的表現,她獲得了主持2005年春晚的機會。一個主持人最大的殊榮莫過於此吧。而且,這一登台,就是13年。
強壓之下,她得到了很多,正面的、負面的,該得到的褒獎,該受的委屈一個沒少......成了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但也因為出錯一度站在風口浪尖......
但你會發現,直到現在,大家記住的依舊是她種種驚艷的表現。那是因為,犯過的錯她沒有再犯,但主持功底與素養卻與日俱增。
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中,採訪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她為了傾聽老先生說話,全程跪著交流;還有一次採訪90後最美鐵警李博雅,因為對方坐著輪椅,董卿也用了單膝跪地的姿勢交流。這兩次下跪,是尊重,更是一個主持人的涵養。
還有主持《歡樂中國行》時,導播出現兩次時間誤判,需要緊急救場。她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等說了好幾個排比句,每一句都緊扣主題「感謝」。最後不僅完美的控制了整場節奏,這段經歷還被稱為主持界經典案例——「金色三分鐘。」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偶然。如果沒有當年的果斷離開,沒有選擇後的不斷堅持,那也就沒有今天的「央視十佳主持人董卿」。
所以哪有什麼天才,哪有什麼幸運,不過是該選擇拚命的時候,沒有貪圖安逸,該踏實進取的時候,放棄了眼前的捷徑。與其說董卿做了正確的選擇,不如說,她靠自己,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了絕對正確。
03
但這種絕對正確,卻在2012年動搖了。
「在中央電視台安身立命16年,讓我最驕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百的投入,但到2012年時,我發現自己做不到了。」
她熱愛主持,一直都把它當成神聖的存在,堅決不糊弄,所以她不能接受自己一味的消耗內在,只是憑經驗去重複機械化的工作流程。
別人眼裡最舒適的位置,成了她最想跳出去的坑。
所以主持完2014年春晚,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暫別央視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
主持行業跟演藝圈一樣,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快到驚人,好不容易拼來的「央視一姐」,這一走,再回來是不是物似人非,誰都不能保證。
她也反覆問過自己:
這次停工過後,什麼時候回來?回來之後會不會失去自己打拚20年坐上的位置?
但掙扎還是沒能敵過她內心的渴望。離開的消息一出,一邊倒的反對聲,從親朋好友到觀眾。只有倪萍,那個一路提攜她的貴人,她堅信「再回來一定是個更好的董卿。」
留學的日子,她過得很充實。丟開了話筒,書本成了她的一切,上課、參觀博物館、看演出。一年後,更好的董卿回來了。
不光是她自己回來了,重歸央視舞台的時候,還帶來了新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現場不乏各類高手,但作為主持人的她卻尤為出彩,各種詩詞信手拈來,向觀眾展示了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好一個滿腹才華的女子」,這大概是看完這檔節目所有人最大的感受吧。
正如她喜歡的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銘一樣:
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如果說《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一個主持人的野蠻生長,那《朗讀者》就是她人生最瘋狂的一次生長。
《朗讀者》是她真正想做的一檔節目,也是她第一次擔任製片人和總導演。開播後反響不錯,豆瓣評分一度飆到9.2。
但成功背後,永遠都是無止境的孤獨和寂寥。
跟做主持人不同,當製片人和導演,就是從策劃到拉贊助再到後期剪輯,全都得親自盯著,不能出任何差錯,所以碰壁、在機房熬夜都是常有的事。本就40多歲的她,身體極度透支,黑眼圈、白髮、皺紋,都悄然而至。
除了身體上的種種不適,心理上也承受了不少【選擇的痛苦】。因為要拼事業,家庭必然很難兼顧,像家人生病、陪孩子這種事,她幾乎都做不到。機房之外的日子,也都是在獨處中度過,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
為了工作,把日子過成這樣,何苦呢?
但她把這一切歸結為:選擇什麼,就得承受什麼。
對她來說,這樣的日子不是痛苦,不能工作才是,因為工作才是她幸福感的來源。
歲月不饒人,她也從未饒過歲月。
年紀越大,時間越緊張,她也更懂得全力以赴的意義。從不活在舒適圈,不斷保持危機感,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她都有與生活較量的勇氣。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句話,顏姐很喜歡:
勇氣是,儘管你覺得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覺得痛苦,仍能直接面對。
舒適的生活人人都愛,但生活的真相是,你永遠不知道舒適過後是暴擊還是一地雞毛。不懶惰、不退縮,不貪念舒適、不畏懼選擇,永遠是最好的保護傘。
董卿如此,希望你我,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