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粗可能增加18種癌症風險,「梨型身材」要注意

2019-12-01     叮噹快藥

肥胖,不僅影響身材,更影響健康。但你知道肥胖具體是怎麼影響健康的嗎?

有科學家做了這項研究,他分析了2千萬亞洲人數據發現——粗腰,與18種癌症風險升高有關

這一結論,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上。

原來,胖在不同的部位不僅會影響視覺效果,肥肉長在不同的身體部位竟然還跟癌症的發病有關係!


腰圍超標,可能增加腎癌風險!

這項研究來自韓國嘉泉大學吉醫院的肥胖研究小組,研究人員發現:

與最小腰圍分組相比,男性腰圍超標與腎癌風險增加110%有關,女性腰圍超標與腎癌風險增加91%有關。

同時還發現,腰圍與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膽道癌、腎癌等的發病風險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腰圍也與甲狀腺癌、頭頸部腫瘤、淋巴瘤等癌症表現出正相關,這其中甲狀腺癌的相關性最高,男性腰圍超標與甲狀腺癌風險增加127%有關,女性腰圍超標與甲狀腺癌增加62%有關!

腹部脂肪堆積更多,所以內臟等部位出現癌症病變的可能性更高。

比如:內臟脂肪可能會把胃往上頂,從而引發胃灼熱;會擠壓肺的擴張空間引起呼吸困難;分泌各種物質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發病風險。


你是腹部肥胖嗎?教你個簡單方法自測:

  • 大家還可以這樣做:站直後低頭往下看,如果肚子比「心窩子」突出,那麼即使你的BMI指數在正常的範圍內,你也已經達到腹型肥胖的標準。
  •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在胯骨的最頂端和最後一根肋骨連線的中點位置,用沒有彈性的捲尺水平繞腹部一周,這也是我們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腹部最纖細的部位,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就已經達到了肥胖的標準。


「梨型身材」的亞洲人要注意!

梨型身材示意

亞太人群多為腹型肥胖,歐美區域的人為全身肥胖。

這讓亞洲人的身材看起來像一個兩頭纖細,中間大的鴨梨,所以也叫「梨型身材」(請自行腦補)。

亞太人群多為腹型肥胖,歐美區域的人為全身肥胖。

面對腹型肥胖,到底該怎麼減?從今天開始,試試這些方法:

  • 拒絕誘惑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局部減脂是不靠譜的。

比如什麼減肥帶、什麼震動環……都不靠譜。減肥的第一步,先把這些誘惑你投機取巧的東西給徹底屏蔽掉。

  • 調整飲食

說直接一些,就是多攝入纖維素,少吃碳水化合物。

食物纖維,可以讓排泄順暢,吸收有害物質和膽固醇,並將其排出體外。包括:燕麥、綠豆、蕃茄、葡萄柚等。

另外,可溶性的食物纖維更有助於排出內臟脂肪,如木耳。

而米飯、麵包等主食屬於碳水化合物。過多地食用這些食物將導致過多的糖分被代謝出來,從而會讓內臟脂肪囤積在腹腔。當然也不能完全不吃,還是那句話,按照自己的體質需求,適量攝入。

  • 多運動

這是避免不了的一條減肥準則。

對於內臟脂肪來說,有氧運動,尤其是游泳、慢跑和快走這幾項效果顯著。

據調查,快走可以提升體內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內臟脂肪比慢走要多47%。如再配合一些腹部訓練,效果會更好。

內臟脂肪,被人稱作是「最危險的脂肪」。我們渴求的真正的健康,是容不下它的。

而如果真的想將多餘的內臟脂肪給驅逐掉,唯一的真理就是:精食+運動。永遠記住一句話,在通往健康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日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i05wm4BMH2_cNUgpJ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