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獲評「中國海鱸之都」

2019-09-17     海洋與漁業

近日,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組織的「中國海鱸之都」評審活動傳來好消息,鑒於珠海海鱸產業綜合發展優勢凸顯,符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特色水產品之鄉」評審條件和要求,珠海被授予「中國海鱸之都」稱號。

海鱸養殖形成全產業鏈發展趨勢

本次評審活動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等業界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專家組,深入珠海市斗門區水產養殖一線,通過實地考察、審閱材料、聽取彙報,質詢、研討等一系列評審程序,專家組肯定珠海海鱸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認為珠海重視海鱸產業發展,產業優勢明顯,產品品質優良,產業規模領先全國,為此,決定授予珠海市「中國海鱸之都」稱號,有效期5年。

近年來,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珠海市不斷加強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海鱸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制定推廣海鱸養殖技術標準體系,引導開展苗種繁育技術攻關等各種手段,引進和培育了包括廣東強競農業集團、湖江漁業科技有限公司、斗門區海源鱸魚產銷專業合作社、誠滙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集元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祺海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水產龍頭企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起海鱸電商平台,建設了水產加工物流園區,逐步打造並擦亮海鱸金字招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珠海海鱸養殖產業起步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水產養殖戶開展海鱸養殖。珠海海鱸養殖區域主要分布於斗門區白蕉鎮、乾務鎮和金灣區紅旗鎮等地,總面積達3.1萬畝,產量12萬噸,居全國第一,產值達21億元。白蕉海鱸成為珠海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海鱸已成為珠海農漁支柱產業,形成集種苗繁育、養殖、生產、加工、倉儲、冷鏈運輸、貿易的全產業鏈發展趨勢,勢頭良好。」 強競農業集團董事長劉強表示。

打造富民興村產業示範

近年來,珠海海鱸產業蓬勃發展,帶動1600多戶養殖戶走上致富之路,成為珠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示範性產業,標杆作用明顯。統計顯示,去年,珠海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25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 89.6億元,其中漁業總產值72.39億元,占全市農業產值的72.21%。作為全國海鱸主產區,珠海海鱸產業穩定發展,完整產業鏈逐步形成。目前,斗門區已有水產專業運輸車400多輛,鮮活及初加工海鱸產品遠銷珠三角、港澳台地區,以及新疆、福建、雲南、貴州、湖南、河南、山東和蘭州、 西安、成都、重慶等省市,乃至出口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

副市長劉嘉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珠海市出台的《關於對標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硬任務紮實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將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強化園區企業與普通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和帶動區域特色產業和小農戶發展。

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在評審推介會上介紹,珠海海鱸產業發展指導思想是:以綠色發展為指導,以珠海斗門區白蕉海鱸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農業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珠海)建設、創建「中國海鱸之都」為契機,以企業為主體,強化職能部門引導、扶持功能,推進海鱸等品種的選種、育種、保種和人工繁殖等科研攻關與應用推廣工作。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全面提升珠海市海鱸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促進海鱸特色水產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20年珠海市海鱸養殖產量突破15萬噸、產值達到25億元,形成海鱸產業鏈品牌集群,有效提升產業組織化水平,促進養殖生產由個體化向合作社、公司化方向發展。

海鱸產業已經成為珠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為珠海發展帶來機遇,也為海鱸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平台。未來,珠海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堅持市場導向,以加快白蕉海鱸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海鱸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深化與港澳方面的市場拓展和產業合作,全面提升海鱸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推動珠海海鱸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引領鄉村振興、深化粵港澳農業合作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珠海特區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JvQW0BJleJMoPMOx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