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馬拉松成績,體能訓練看這一篇就夠了

2019-09-16     跑步學院


天氣入秋,廣大馬拉松愛好者也進入跑馬季。對於很多跑友來說,他們已經達成小目標——全馬完賽。正是意氣風發之刻,宜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希望通過系統訓練,在涼爽的季節、中意的賽道上PB。

那麼,要提高馬拉松成績,我們該如何訓練呢?

本文主要從體能訓練的角度,介紹系統的訓練方法(關於技術訓練和力量訓練,請參閱相關文章;另外,不建議未完賽過全馬的朋友以及當前有傷的朋友照此訓練,但作為提前了解是可以的)。

體能訓練,目前主流的訓練方法是周期化訓練。周期化訓練的基本流程是打基礎、拉強度、適應比賽。


01第一周期:打基礎


打基礎階段即基礎期,是通過長時間低強度的訓練,打好有氧基礎,提高有氧耐力,為下一階段拉強度做準備。一般會進行4~8周,當本階段快結束時,經過基礎有氧能力測試,心率漂移不超過10%,就算打好了,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否則,要繼續訓練至少2周。

基礎期,主要是慢跑,強度是可以順暢聊天、不喘氣(專業術語叫E強度、E跑)。一周訓練最少4次,其中包含1次LSD(長距離慢跑)。每次訓練30~60分鐘,循序漸進,隨著體能上升,每周逐漸延長訓練時間。第一周的LSD訓練不要超過120分鐘。



在為期4~8周的「基礎期」打底訓練過後,我們已具備了較穩固的有氧基礎,準備進入第二階段——拉強度。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我很少談距離和配速,只談時間和強度。對,不要管距離和配速,只需要關注訓練時間和符合當前階段的強度,因為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時間


02第二周期:拉強度


拉強度階段分為進展期和巔峰期(共計6~8周)。在這裡我們「拉」的是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即擴充有氧引擎的最大容量和提高排酸、耐酸能力。


進展期以訓練I強度(間歇訓練)為主,E強度為輔。其中I強度訓練是為了提高最大攝氧量,E強度輔助訓練則是為了保持有氧基礎能力(保證基礎期的訓練成果)。

巔峰期以訓練T/I強度為主,E強度為輔。其中T強度(乳酸閾訓練)訓練是為了提升乳酸閾,I強度則是為了維持最大攝氧量,E強度輔助訓練則為了維持基礎有氧能力。


I強度訓練即通常所說的間歇訓練,此強度下心率會達到97%~100%HRM,迫使身體達到有氧極限,從而可以刺激和擴大有氧引擎的最大容量。

>>>> I強度訓練為什麼要採用間歇式訓練?


在I強度下,一般我們只能維持10~12分鐘,所以要採用間歇訓練,通過少量多次,達到更長的刺激時間和更多的刺激效果。

在I強度訓練時,乳酸會在身體里過量堆積,為了應對乳酸堆積,攝氧量在1.5~2分鐘會達到最大值,心率也會達到峰值,身心會極度痛苦,而這正是鍛鍊意志力的好時機(一般間歇訓練為3分鐘,第3分鐘是最具考驗的時刻)。

>>>> 怎麼練?

練習頻率:進展期,以I強度為主的間歇訓練,每周最少2次,最多3次。不能連續2天拉強度,中間應用E強度或交叉訓練隔開。巔峰期,T強度訓練每周至少2次,最多3次;I強度每周1次(也可與T強度混搭訓練)



訓練量:按60%原則,進展期的I強度訓練量(訓練點數)為基礎期所有訓練量的60%;巔峰期的T強度和I強度總訓練量為進展期I訓練量的60%。

其餘40%為E強度輔助訓練,雖然是輔助訓練,但E強度訓練每周不低於3次,總時間不低於180分鐘,這樣才可以維持基礎耐力,不至於有了速度,丟掉了耐力。

>>>> 如何確定I強度的間歇次數?


首先要確定你身體可以負荷的訓練量。方法如下:每周選一天用強度1區(可以聊天的配速)練LSD,第一次先隨意跑一段感覺輕鬆的距離。按輕鬆到疲勞的程度記下感受。


下周的同一天再跑一次,但時間增加15分鐘,連續跑4~5周,每周比上周多跑15分鐘,每次跑完後記錄下感受。

從中找出你感覺剛剛好(不是很累,體力可以較快恢復)的那次,用時間乘以0.2(E強度的強度係數),乘積即你目前身體一次可以吸收的訓練量。

比如你感覺剛好的LSD時間是120分鐘(超過120分鐘會覺得疲累,低於120會感覺比較輕鬆,尚有餘力),那麼訓練量=120×0.2=24點。那麼,I強度的強度係數是1.0,每次練2分鐘的話,那麼可以練的間歇次數=24÷(2×1)=12次。每次3分鐘,間歇次數=8次。

>>>> 間歇訓練每趟該跑多長時間?該休息多長時間?(運動休息比)


剛開始進行間歇訓練的跑友,先從較低強度和較少組數開始適應,比如2分鐘×4組或者500米×4組。有一定基礎後,按2分鐘×6組,2分鐘×8組,3分鐘×4組等等這樣逐漸增加強度來訓練。


間歇訓練,休息時間是關鍵,一般按1:1,即訓練多長時間,就休息多長時間。比如,訓練2分鐘,就休息2分鐘。


休息是為了讓心率可以儘快恢復到E~M區(一般是130~155,155以下即可),以有能力在下一組間歇中跑出同樣的速度(達到訓練強度)。休息過長,攝氧量會降下來;休息過短,乳酸累積過快,後面會越跑越慢,訓練效果將大打折扣。

按1:1進行慢跑休息,是經過經驗總結、比較理想的訓練與休息節奏,可以保證每一趟都維持在最大攝氧量的強度。

>>>> I強度訓練如何休息?


不可以坐著或站在休息,如果覺得很累,可以先走幾步舒緩一下,然後原地慢跑,然後慢慢跑,讓心率降下來。

為什麼不可以坐著或者站著緩口氣啊?

這是因為慢跑休息反而能讓你在下一組的訓練中更加有力。慢跑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腿,將強度極大的訓練產生的代謝廢物運走,而這些廢物是導致疲憊的主要原因。

>>>> 為什麼T強度可以練排酸能力?


人體隨時會因代謝而產生乳酸,運動時乳酸會增加,同時人體排出乳酸的速度也會提高,從而保持平衡。但當乳酸增加的速度加快到排出機制無法跟上時,乳酸就會大量堆積,這個增加和排出達到平衡的臨界點即為乳酸閾值。

我們在以E/M強度跑步時,身體也會產生乳酸,只是量比較小,所以不會在身體里累積。當你的速度高於M強度時,肌肉里的乳酸濃度就會快速提高,充滿乳酸的肌肉無法正常收縮。這時,自主神經系統為了保持運動能力,會命令心臟加速跳動,使血液加速流動,以儘快把肌肉里的乳酸帶到肝臟進行代謝。

——這便是跑者常說的「排乳酸」

針對T強度的專項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排酸能力。這樣,乳酸不容易累積,我們便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維持更長的時間。

另外,所謂排乳酸,本身就是把乳酸代謝成能量的過程,這多創造的動能(除了糖和脂肪產生的能量外),可以讓我們跑得更快!

>>>> T強度怎麼練?


訓練標準是,在臨界速度(再快一點排酸趕不上產酸速度,就會累積)下至少維持20分鐘。

跑的時候,要問自己,這個配速我可以維持20分鐘嗎?如果很困難,說明強度過高,如果輕鬆達到,強度又過低。恰當的T配速是感覺「痛快」,雖然也有痛苦。但如果只剩下痛苦,那就進入無氧訓練強度了。如果感覺輕鬆,不要提高配速,而要延長時間(比如30分鐘)或者增加組數。


鑒於這種特點,訓練方法也有兩種:節奏跑和巡航間歇。

節奏跑:至少維持T強度20分鐘,才能算節奏跑。從輕鬆跑加速到T配速的這一段時間不算,只有T強度前進的部分才算節奏訓練。

如果你在跑完20分鐘後還有餘力,那麼最好不要連續跑30分鐘或40分鐘,而改為20分鐘×2組,中間休息4分鐘,效果會更好。

巡航間歇:T強度訓練時間不足20分鐘,而且進行了好幾次,每2次之間有休息,這個是巡航間歇。

巡航間歇的訓練時間介於5~20分鐘之間,訓休比為5:1,重複2次以上。

注意事項


對於初練者,節奏跑可能一下達不到,就先從巡航間歇開始,讓身體習慣乳酸達到臨界點的狀態,過了適應期再練節奏跑。

當體能進步後,臨界速度下你感覺比較輕鬆,總是想加速,但必須忍住,因為加速後的效果與原本的T配速是一樣的,沒必要把自己搞很累。

如果你確實覺得不夠「痛快」,不要加速,而是減少休息時間、延長訓練時間或增加組數。只有當你之後的比賽成績確實進步了,才可以在下一周期的訓練中提高T配速。

03第三周期:適應比賽


也就是比賽期。一般2~4周。本階段主要任務是用比賽時目標配速的強度來訓練,以提前適應比賽。一開始採用M心率訓練,臨近比賽採用M配速訓練。中間穿插T強度(乳酸閾)訓練和E強度(輕鬆跑)。還有3點特別要囑咐各位跑者的:


>>>>強度寧低勿高


所有階段的訓練,強度寧低勿高。低一點可以通過增加組數或延長每組時長來達到訓練量;但一旦超強度,則過猶不及,不但無法達到訓練效果,還有受傷的風險,屬於出力不討好的做法。所以,當你飈速時,發現自己的速度比要求的還高時,不要竊喜,而應該當心。


>>>>E強度(輕鬆跑和LSD)貫穿訓練始終


很多人在拉強度階段和適應比賽階段,只進行強度跑(I跑和T跑)和速度跑(M跑),這是不對的。E強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下,這是馬拉松這項耐力運動的基礎。沒有有氧基礎,強度訓練中表現再好,再風馳電掣,也無法將速度持續。


>>>>休息,是訓練的一部分


每周最少安排一天完全休息。還有一次恢復跑(輕鬆跑,30分鐘左右)。根據超量恢復原理,人體是在休息中修復、增強的。充分休息了,才能有超量恢復的時間。不注意休息,不僅讓訓練效果打折扣,還會因為疲勞累積,造成受傷。


參考文獻:徐國峰《馬拉松全方位科學訓練指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bPwOG0BJleJMoPMhs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