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VS劍王朝VS鶴唳華亭,古裝劇年終battle誰更勝一籌?

2019-12-14     票房俠

歲末的這輪古裝劇華山論劍,雖然未至終局,但似乎勝負漸分。


播放量、熱度、話題、口碑顯示,這齣三國殺魏蜀吳基本已無懸念。



令編劇王倦一舉出圈的《慶餘年》開播20天後,在豆瓣上有9萬多人打分,評分依然高達8.0。相關劇情、演員演技等話題輪番登上熱搜榜單,劇集播放量也在加更後頻頻單日破億,騰訊視頻最新播放量已經突破20億,劇集在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上持續位居第一。



由馮小剛監製的李現首部古裝劇《劍王朝》開播首日登頂貓眼全網熱度榜第一,劇集也被認為具有與過往武俠劇不一樣的電影化風格,可是豆瓣評分僅為6.6分,劇集口碑也出現明顯爭議。



而羅晉主演的《鶴唳華亭》則在開播後保持豆瓣7.5分的高口碑,被贊是近期優秀的古裝正劇代表,還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但劇集熱度始終難以登頂。



無論勝負如何,近期的古裝劇都發生了以下改變:不再花最多的錢做特效、請最當紅的流量藝人主演、拍劇方以為觀眾很愛看其實觀眾未必想看的愛情戲,而是紛紛強化了類型特色,試圖在新一代演員和老戲骨之間搭配出更符合觀眾期待的陣容,而劇集的播出平台也從衛視轉戰網播。

在業界看來,正在逐漸過去的古裝劇寒冬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相比過往市場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古裝劇,近期出現的這些古裝劇整體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這背後是平台更加重視古裝劇的品控,而當古裝劇的要求調整則倒逼創作者開啟了一場古裝劇創新,這意味著古裝劇變局才剛剛開始。


而《慶餘年》的大熱、《劍王朝》遭遇的口碑爭議,《鶴唳華亭》高口碑下的熱度平平,又為這場正在拉開的古裝劇嬗變提供了一份參照:究竟新一代觀眾更喜歡哪種古裝劇?古裝劇又正向何處去?

年終古裝劇爆款之變:都不宮鬥了?

暑期檔後處於「退潮期」的古裝劇,在年末開啟了復甦模式,並迅速湧現出新的熱潮,形成了新的戰場。

新趨勢是:「大女主劇」下滑、男頻IP劇上升。

「上線的古裝劇必須要躲開古裝劇的雷區,其中一些延播劇都經過了一定幅度的調整,「宮斗」、「玄幻」、「穿越」不能有,之前已經立項甚至拍攝完成的大女主劇普遍面臨較大的調整難度,相對便於調整的男頻IP劇就一下子冒了出來。」一位劇評人介紹。



近期熱播的《慶餘年》就將作家貓膩的同名架空歷史小說里的「穿越」情節修改成為了科幻小說「戲中戲」,編劇王倦還賦予了劇集「 人人生而平等」」守護光明」的價值理念,豆瓣微博上大批網友紛紛稱讚其為「過審鬼才」。

從已播內容看,《慶餘年》第一季的劇情鋪展與原著的故事發展脈絡基本吻合,原著的很多經典場面都被神還原。但編劇王倦同時對原著內容做出了大幅度修改,弱化了原著男主和多個美女邂逅的段落,而強化了劇集正向價值觀的內容,劇集推出後話題熱度迅速領跑Q4季度劇集市場,#郭麒麟承包慶餘年笑點#、#滕梓荊下線##老戲骨鬥嘴#等熱搜加持下,劇集影響力持續擴大。



根據云合數據統計,11月26日以後,看《慶餘年》的男性觀眾由50%左右上升至60%以上,不經常看劇的男性觀眾也加入追劇隊伍,劇集加更後日播放量持續破億。

相對兼具另類穿越、搞笑和權謀元素的《慶餘年》,暑期檔的《長安十二時辰》、《九州縹緲錄》和近期上線的《鶴唳華亭》等劇則均為古裝權謀向作品,進入待播序列的《狼殿下》《大明風華》《燕雲台》等劇也均涉及歷史、權謀元素。



另一個新變化是宮斗元素淡出,添加喜劇元素成為新的創作「風口」。

業內人士介紹,這種變化與觀眾口味變化有關,2017年暑期《雙世寵妃》爆紅,上半年有優酷《天雷一部之春花秋月》等甜寵劇引發話題,顯示出觀眾對古裝喜劇元素的持續熱愛,下半年的《從前有座靈劍山》再次走沙雕風格路線大獲成功,一切跡象都顯示:相比過去的宮斗求虐,如今的古裝劇受眾更想哈哈一笑。

於是一場去宮斗、去狗血化的創作轉型全面開啟。

雖然涉及皇宮內院,但《慶餘年》《鶴唳華亭》在內容立意方面都跳出了宮斗情愛,男主均以天下為己任。原本帶有一定後宮模式的《慶餘年》,內容層面也刪除了原著中男主處處留情的內容,讓范閒一心一意找他的雞腿姑娘。

制勝之道:劇情、人物、節奏,缺一不可

古裝劇一個嶄新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新劇選擇網播上線,而非2018年依然很流行的先台後網。

而與網播劇增多同步開啟的新變化是:視頻網站版權劇大幅增加。

近期的熱播劇中,《慶餘年》由騰訊影業開發,同時在騰訊和愛奇藝播出;《劍王朝》由愛奇藝聯合出品,在愛奇藝獨播;優酷則是《鶴唳華亭》的主要出品方和獨播平台。

「隨著視頻網站操作古裝劇的經驗增多,它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只是充當一個播出平台,而是越來越多地進入古裝劇上游,參與出品。」

劇評人介紹,近期開播的高成本古裝劇背後,幾乎都有視頻網站的身影,最終這些劇集也採取了純網播形式,而新一代觀眾也已經日益習慣在手機上用小螢幕觀賞這些古裝劇。

古裝劇播放平台改變帶來的不止是播放介質的變化,還有古裝劇深層的改變,視頻網站經過前期試錯普遍總結出了獨到的方法論,從而為古裝劇帶來更多的共性改變,也決定了這場古裝劇大戰的勝負。



首先是劇情、人物定乾坤。

「好故事不是萬能,但故事不行是萬萬不能的。」劇評人普遍認為,《慶餘年》的成功與兩位原著粉——編劇王倦和導演孫皓的完美配合密切相關。

做過設計、學過編程的王倦腦洞大,邏輯嚴謹,最擅長寫反轉和幽默情節,劇集一方面滿足了原著黨,同時又壓縮了小說前期的鋪墊,提前了言冰雲、慶帝、林婉兒等只要人物的出場時間,將人物關係間設置地更加清晰、易懂。



朝堂博弈和身世之謎的故事矛盾張力變得更直接。節奏快、內容密度高、反轉不斷,強情節出彩,觀眾看得捨不得停。

而演員出身的孫皓則擅長把握人物的複雜性格,結果從主角到配角,角色出場一個立住一個。

比如劇中的財迷王啟年在以為同僚滕梓荊死後,花了123兩買了處宅子,安置滕的老婆孩子。後來滕梓荊以范閒護衛的身份出現,王啟年帶他們去看滕的家人。觀眾剛被王啟年感動得淚眼婆娑,他突然掏出地契找范閒要錢,回頭又找滕梓荊再要了一遍,人物那股子小人物的神采頓時滿溢。



二皇子口上說「我就喜歡與民同樂。」但實際上會叫人把街上的人清走,再感嘆一句「街景氣息真好」,頓時讓觀眾覺得這不是個俗人啊。



讓觀眾念念不忘的滕梓荊原本瀟洒冷峻,但和范閒的一杯酒一抹淚,讓觀眾忍不住為這個冷酷硬漢動情。


慶餘年VS劍王朝VS鶴唳華亭,古裝劇年終battle誰更勝一籌?


最具人氣的郭麒麟扮演的范家小兒子范思轍,戶部侍郎家的傻兒子的呆萌形象鮮活無比,他看似橫行霸道,實則心思單純,一心賺錢,發現商機時能立即化身為數學天才,心算能力媲美一台電腦。

撩妹全靠共推牌九。




總的來說,強節奏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

《鶴唳華亭》就在原著暗潮湧動的劇情基礎上,利用交叉剪輯、倒敘等敘事手法不斷強化了懸念和反轉,用強節奏持續吸引觀眾。

相比之下,《劍王朝》為小說本是奇幻體,劇版延續了小說的世界觀設定,所以對於沒有閱讀過原著的觀眾來說,劇版故事還是有一定的接受門檻。



監天司、錦林堂、兩層樓、神都監等組織機構的故事一開場就一起丟給觀眾,很容易讓普通觀眾搞不清楚頭緒,這正是劇集開局口碑受到爭議,後期企穩的原因。

另一改變是製作水準的全面升級,例如《鶴唳華亭》就在服化道、鏡頭、美工等方面獲得觀眾共鳴和認可,被認為全面地體現了宋朝傳統之美,劇中參考《茶經》復刻出的點茶場面,「運筅」或「擊拂」等點茶動作貫穿全劇,還成為蕭定權、齊王與父親之間情感變化的重要線索。



最終電視人通過各種考據、技術將古代人的生活在影像中的復活,也成為古裝劇的重要看點。

但即便服化道精良、演員表演過硬,也不是贏得「流量」的保證。被觀眾公認製作精良的《九州縹緲錄》、《鶴唳華亭》都遭遇了出圈艱難、播放量和熱度相對平淡,背後實則是市場對於古裝劇的選擇。

最核心的變化是觀眾對古裝劇「網感」的日益看重。在豆瓣上《慶餘年》的評論里,熱度最高的短評多半是稱讚劇集「好笑」、「人物鮮活」、「劇情快准狠」等等。



相比之下,相對嚴肅、氣氛沉重的大製作古裝劇則容易遭遇流量瓶頸。

口碑不俗的《鶴唳華亭》沒能像《琅琊榜》般出圈,劇評人認為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劇集大格局的權謀戲,呈現出龐大的孤獨感和悲劇感,可是對普通觀眾來說,角色命運過於悲慘。



男主蕭定權儘管正直善良,但在權力鬥爭中一直處於下風,直到老師下線、好友被貶,面臨四面楚歌之下才絕地反擊,對於日常做社畜已經很苦累的觀眾來說,這樣的人物命運虐過頭了。

古裝劇年終battle炸裂,為什麼沒有新一屆老公出圈?

與創作轉型同步的是古裝劇演員陣容的變化。

這一輪大製作古裝權謀劇則普遍採用了實力派青年演員+老戲骨的陣容搭配模式。《慶餘年》是張若昀和七年未演出古裝劇的陳道明領銜,同時有吳剛、李小冉、于榮光、田雨等一大票老戲骨壓陣。

《鶴唳華亭》《鶴唳華亭》則是由羅晉搭配黃志忠,加上張志堅、王勁松、劉德凱等眾多老戲骨演出。

《劍王朝》是新「頂流」李現搭配劉奕君、何潤東等老牌演員。

劇評人指出,在「大IP+流量明星」古裝劇頻頻引發觀眾的演技和五毛特效質疑,並逐漸被市場淘汰後, 「實力派青年演員+老戲骨」的搭配已經成為高成本古裝劇新的標配。



「這背後其實也有成本考慮,觀眾對於主打精良製作為賣點的古裝劇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而成本是製作品質的保障,過往拿出成本中的大頭請流量明星、壓縮製作成本的路線已經走不通了。」

業內認識介紹,類似張若昀、羅晉這樣既有一定市場號召力,兼具演技的青年演員就成為此類劇集的香餑餑。

「《劍王朝》的李現實際上也是出於這種選擇,該劇立項的時候李現的《親愛的熱愛的》還沒上。」

新陣容生出後,新一屆古裝劇老公決出了嗎?

「幾位古裝男一的表演都在水準之上,但新一屆古裝劇老公還未出爐,因為老戲骨實力太強、太搶眼了,一定程度上分掉了一部分演技光彩。」

《慶餘年》的陳道明,吳剛。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全是戲。

《鶴唳華亭》王勁松飾演的盧世瑜儒雅不凡,劉德凱飾演的顧思林霸氣絕頂。



新一代演員很難在演技較量中成為最耀眼的那個。

但他們的表演,都穩了。

張若昀的表演,好在輕——舉重若輕。

范閒三次經過母親石碑。第一次,他迴避。第二次,質問。第三次,澎湃。

張若昀的表演,全程看似輕鬆,實則人物命運艱難,在京城危機四伏,這正是他表演最好的地方——把艱巨命運演出了一絲輕快,但,人物內核不變。



羅晉的表演,好在哭——哭戲教科書。

羅晉的這幾場哭戲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老師,哭。



對愛人,哭。

自己一個人,哭。



但每場哭戲都不同,每滴眼淚都不同。

羅晉自己都說,以後不會再接哭這麼多的戲了。但哭得值。

李現勝在活——表演的活氣,拯救了造型的呆氣。

儘管觀眾普通認為李現的古裝扮相雖一般,但相較於「現男友」酷酷的演技,《劍王朝》里的李現倒是展現出活潑靈動的一面,算是憑演技逆襲了,但能不能達到「救造型」的演技,則要看關鍵的後半段復仇戲碼。



青年演員提升熱度,老戲骨保證作品質感,有劇評人總結,已經成為各大古裝劇門面的《琅琊榜》里的王勁松、劉弈君、《人民的名義》里的張志堅、吳剛,以及金世傑、倪大紅老戲骨幾乎可以組一個古裝老戲骨男團。

演員陣容變化背後,說到底還是古裝劇市場遊戲規則的變化。

歡慶餘年:古裝劇回春了嗎?

雖然不可能部部都成為爆款,但隨著《慶餘年》表現良好,甚至開啟了超前觀看付費點播,張若昀、李一桐、羅晉、郭麒麟等演員也因古裝新劇播出而熱度攀升,古裝劇市場已經再度起興。

趙麗穎搭檔王一博的《有翡》、吳亦凡楊紫粉絲展開了一場撕番大戰的《青簪行》都蓄勢待發,至少在頭部市場,古裝項目仍然是被各方看好的重點對象。



但古裝劇並未迎來「回春」,無論劇方或者平台對於這類「變數極大」的作品依然非常謹慎,更加強化了品控。

但劇評人對這輪古裝劇復興的前景普遍看好,因為有《慶餘年》的成功先例,始終缺乏成功樣板的男頻劇已經找到了突破雷區的法門:一是忠於原著,絕不偏離原著世界觀,例如《慶餘年》雖然有許多所謂的喜劇橋段,但這個故事本質的悲劇內核沒變。



二是在原著粉和普通觀眾,忠於原著和娛樂性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熱血、謀略、動作風格,爭取讓大家都滿意。

一些觀眾層面新的變化也正在發生:相對於過往一味追捧演員,越來越多的普通觀眾會先查詢劇集製作班底,例如在劇方公布由編劇王倦為《慶餘年》做劇本改編後,不少網友表示可以放心了,《慶餘年》上線當晚,有不少網友表示就是奔著王倦而去。

事實證明王倦果然也沒有辜負劇迷的期望,這又會進一步強化觀眾對於製作班底的關注度,最終這種關注度又會進一步傳導到劇方和平台方那裡,對劇本、演技和製作品質的看重將持續成為國產古裝劇的主流,憑「IP+流量」就幾億賣出版權的古裝劇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流量派同時也得是演技派。



「古裝劇,總算可以歡慶餘年了。」一位網民留言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YwDBW8BMH2_cNUg2S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