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許多人物都是名人,他們本身有實力,然後由於一件事某件事乾得出色,名聲就大了,光輝被傳開,於是被你我熟知。但是,那個年代裡,同樣有許多英雄能人被淹沒在了歲月的洪流里,這是真的,不僅僅諸葛亮關羽是名人牛人,在他們之下,照樣有一些了不得的人物。
關羽敗走麥城。本文所談的正是關二爺身邊的人物,若關二爺聽了他的話,那麼,很可能就不會敗走麥城了!
現在來大概總結一下,關二爺最後是敗走麥城,歸根到底,是由於他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他北上攻打曹操,但被臨近的孫權給偷襲了。他沒有處理好與孫權的人際關係,心性高傲,才讓孫權背棄孫劉盟約,而偷襲荊州。
但關羽是要珍惜看重他身邊的王甫的。
在三國歷史上,確實有王甫這一號人,他為關二爺的手下,去過關公廟的朋友可能會知道看到這個人物,在關二爺的神像旁邊,就坐落著這個小神像,他時刻守候著關羽。反過來講,能在關羽身邊混的人,且跟關羽混得如此貼切,那人肯定不簡單了!
據《三國演義》記載,王甫本為劉璋手下,後來劉備看中了他的才能,收留了他並將他調往荊州,讓其輔佐關羽。
王甫有啥功用呢?他有兩點為人稱讚,一是忠心,二是善於上諫。這,不正是關羽謀士的意思嗎?確實,他為關羽出謀劃策,奈何關羽不聽他的話,即便他的策略再高明,也是徒勞無功的吧。
王甫給了關羽許多建議,且都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轉折點。
王甫覺察到了呂蒙是個危險人物,建議關羽在荊州修建烽火台。幸好這次關二爺聽了他的建議,不然,鐵定是要讓呂蒙那小子鑽了進來的。
最為重要的一次,則是王甫建議關羽將荊州的都督給換下去。因為王甫綜合了老百姓反映,覺得荊州都督潘俊並非良人,調查之後竟發現這人的人品非常之差,若是到了危急關頭,是很容易當漢奸的,對了,是很容易當反叛之徒的。
王甫將此事上報給了關羽,遺憾的是,關二爺對此事並沒有理會,並沒放在心上。這也就給後來荊州失守做下了鋪墊。荊州是如何失守的?孫權攻打時候,給了潘俊諸多好處,那小子在利益誘惑之下,火速地偏離到了孫權那一方,沒出息,敗類!
又說到關羽敗走麥城。那時候,王甫給關羽的建議是不讓他走小道,而讓關羽走大道。可關羽覺得大道太威脅了,還是走小道,比較隱蔽,但誰能知道,大道看似危險,實則沒什麼伏兵,小道看似隱蔽,其實都是一群躲在後面的狼,眼盯盯瞅著關羽。
王甫是十分忠心的。關羽被抓後不肯投降,孫權在無奈之下只好將其頭顱砍掉,丟給王甫。王甫看了之後內心十分悲痛,為表忠心當即自殺身亡。
當然了,本文是沒有貶低關二爺的意思,只是客觀地陳述一些事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二爺已經很勇猛很完美了!若他不犯點錯誤,還真是不符合邏輯了呢。我只是想說,可能關二爺要聽了他身邊謀士王甫的建議,想必他就不會失守荊州,也就不會敗走麥城了。
這樣的謀士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若是給他個平台好好發揮,比諸葛亮是比不上,但至少也能望其項背呀,朋友們,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SWES3UBd8y1i3sJKa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