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王妃攜子出逃:一個女人內心強大的三個標誌

2019-08-07     吃文學

當你想起杜拜,你會想起什麼?

可能是珠光寶氣,可能是俊男靚女,可能是前衛新潮,但絕不是在車子、房子、票子「三有」的情況下下,某個女人從婚姻中逃離。

如果是一介平民的逃離,倒還不至於有大量槽點可吐。然而打響這樁婚姻出逃戰的雙方,偏偏是杜拜的酋長及其王妃,也就是向來在公眾面前,舉止典雅的哈雅王妃。

哈雅的丈夫是集錢、權於一身的阿聯副總統兼總理,身家高達700多億人民幣的謝赫·穆罕默德。

通常情況下,有錢有權的男人身邊,往往會有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人相伴。

若從哈雅王妃自身條件來看,無論硬體還是軟體,她皆可堪稱優質。

也正因優質,她才會在婚姻出現危機時,果斷選擇不講究。

因為她有底氣,而這股生於骨子裡的底氣,正是一個女人內心強大的表現。

那麼哈雅王妃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01、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哈雅王妃的美貌自不必說,眉眼間不妖,衣飾上不俗。家境也不必說,其父是約旦國王,母親的性情柔情似水。

儘管母親在哈雅小時候過世,但是父親並沒有將女兒浸泡在單親家庭的淚水裡,他送女兒去英國私立學校求學,從小便激發她求知的慾望,讓她擁抱心靈的自由。

因此,她和眾多有所作為的女性一樣,是典型的學霸一枚。她曾就讀於牛津大學,學習政治學和經濟學,之後又拿下碩士學位,且能講六種語言。

不僅如此,如今已經人到中年的王妃,之所以堪稱「不老神話」或「凍齡佳人」,與她始終青春洋溢的性格,和充盈豐滿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關。

她喜歡音樂和運動,尤其對長笛和馬術情有獨鍾。除此之外,曲棍球、籃球、蝶泳、航海也都為哈雅日常所愛。

六歲和馬結緣,十三歲可以坐在馬背上自由行,成年後又考取了重型卡車駕駛執照,成為約旦第一個會開車的女性,駕著卡車四處馳騁。

可見哈雅王妃的個性里,並不只是被女人特有的婉約所占據,她也有男人天性里的豪情和奔放。正如作家伍爾夫所言:「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這一特質總會令人想起前不久當選為歐盟主席的烏爾蘇拉·馮德萊恩,這位七個孩子的慈母,又有鋼鐵木蘭之稱。與哈雅的高學歷、高智商如出一轍,醫學博士馮德萊恩,同時精通英語和法語,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早在2013年,已經55歲的馮德萊恩被選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長,一時間外界此起彼伏的質疑聲席捲而來,「一個女人能勝任國防部長嗎?」

面對質疑,馮德萊恩用實際行動予以回擊。「她工作節奏快得驚人,常和咄咄逼人的對手嗆聲,火力猛烈,被稱為霰彈槍烏爾蘇拉。」除了高效的工作狀態,她的穿衣打扮也以幹練和清爽的造型,成為德國女孩們的偶像。

平日裡被工作包裹的馮德萊恩,作為七個孩子的母親,也時時可見母性的柔軟。她舍掉幾乎所有社交的時間,用於專心陪伴孩子。每晚和他們道晚安,周末聽他們圍繞膝邊,嘰嘰喳喳的講故事。

平衡事業和家庭,對女人來說素來困難重重。這當然是一種考驗,且通過者不多。可即便如此,每個女人在成就家庭之外,另有一重生活的意義,在於成全自我。

所謂「雌雄同體」,並不是要求女人祛除自身的性別概念,而是指的精神上的強大,能夠有足夠的力量不依賴、不卑微、不軟弱的同時,活成一棵樹,而非一枝藤。

02、思想不是萬能的,沒有思想是萬萬不能的

有思想的女人,主宰自己的人生。思想如玫瑰,馥郁芬芳,是提升女性魅力的良藥。

在外界看來,哈雅王妃不只有燦爛的笑容,而且舉止優雅,思維敏捷。

任何國事訪問、外交禮儀,或是線上與民眾互動,都能應對自如,侃侃而談。

對外能掌控全局,不失格,不莽撞。對內能聽從心靈,既感性,又不失理性。

而這一切成因,都要得益於思想的穩健。

凡是有思想的女人,從不屬於外界的定義範疇。她們獨立、自由、真摯,選擇為自己發聲,為自己正名。

這樣的女人,猶如一道光,耀眼卻不礙眼,溫暖卻不柔弱。

一直以研究女性,解讀女性為大眾熟知的戴錦華,是北大最有個性的女老師之一。

作為各種演講活動的座上賓,她博學多識,妙語連珠。

在大眾頻頻讚嘆《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如何經典時,她看到了導演姜文正在面臨時代的困境。

她用「破鏡而出」來告誡當下困於謎局的我們,及時走出營造在心頭的幻想至關重要;她用「鏡城」來形容90年代光怪陸離的文化經驗;用「抄襲自我」來表達對村上春樹的失望。

在她筆下或口中,總有新鮮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這正是戴錦華不落窠臼,不拾人牙慧的獨特所在。

她以其思想之光,說自己想說,做自己想做,「在這個沉默的時代」,她已然成為了一個刺耳而響亮的聲音。

正如全球婦女基金會的前任執行長Kavita Ramdas所言:「女性不是脆弱的花朵,而是社會轉變的火花。」

而一個女人之所以能有如火花一般,旺盛的生命力,不再被時代所忽視,被以男權主導的社會所排擠,正在於她以自身獨具的思想深度,活得清醒而獨立,以健全的人格,影響女性共同體,並贏得男性的尊重。

03、堅持自己的情感選擇

哈雅王妃和丈夫也曾擁有王子公主般美好的婚姻,那些和兩人有關的深情,早已眾所周知。

彼此相愛時,便高調浪漫,從不遮掩。如今不再相愛,哈雅選擇棄之,果決。

隨著日子如流水而逝,自由獨立的哈雅,無法再忍受大男子主義日漸暴露的穆罕默德。

他的男權主張如一把烈火,令哈雅招架不住,或者說,她也不想被這無情的火焰,燒至體無完膚。

於是,一個叫哈雅的王妃決定逃跑。

逃離囚禁,逃離束縛,她要做飛鳥,尋找屬於自己的晴空。

結婚也好,離婚也罷,婚姻終究由自己做主。

正如學者錢岳在《我們為什麼結婚》的演講中所說:「不是我結不了婚,而是我選擇了不結婚。」

婚姻理應以選擇為基礎,選擇的主動權首先在女性自己手裡。

因而哈雅的出逃,無論對王室來說將造成多麼沉重的代價,也無論此事讓穆罕默德多麼失面子,它終歸是哈雅思忖後的全然出自內心的選擇。

簡·奧斯丁筆下的伊莉莎白,恰是一個在社會規範的「優雅女性」標籤之外的獨立形象。

她從不沉溺於情感,而是通過自己的判斷,理性對待兩性關係里的歸屬。

不僅如此,她還幫助莉迪亞大膽衝破封建枷鎖,勇敢追求愛和自由。

曾經陪伴式婚姻是很多女人被困於家庭的枷鎖,即便愛情不在,可陪伴的關係還在,而這種想法如今正在悄然瓦解。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她們也可以外出工作,或者培養個體豐富的興趣愛好。

這時候一個女人所追求的,將是來自家庭生活的成長值,即健全的自我成長,而不僅僅是為家庭犧牲自我。

就像一部電影中的經典台詞:「結婚只是一種制度,但因這個制度而煩惱,被擺布的人數不勝數。但即便沒有名為婚姻的這條紐帶,有愛也可以構建一個家庭。既然有心意相通的人,又何必被制度所束縛呢?」

或許時至今日,每個女人都應該重新思考制度與婚姻之間的關係問題。

如果婚姻令你不堪重負,你敢於打破它,重新開始嗎?

還是你會為這制度獻身到底,或是為看不見的責任牽累終身?

無論哈雅王妃最終的結局是什麼,這終究是別人的故事。

我們要做的,始終是過好自己的人生,努力成為內心強大的女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RWcbm0BJleJMoPMGb9Q.html





















馬悅然,走了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