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兒童畫」傑作,淺析明代青花瓷器上的嬰戲紋

2019-07-04     文藏

嬰戲紋是古代的一種傳統紋飾,唐朝時最早在瓷器上應用,受到民間的普遍歡迎。嬰戲紋顧名思義,是以嬰童為背景的一種紋飾,包括孩童戲耍場景、還有身後的背景圖等等。嬰戲紋自唐朝出現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在歷代都有發展,但真正的興盛是在明朝。這些可以從瓷器的釉色、嬰戲紋的畫面得到很好的體現。

明嘉靖 青花嬰戲杯

1、釉色:唐宋時期釉色相對單一,而元朝是異族統治中原且存在時間短,到了明朝中國瓷器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通過對明朝遺留下來的嬰戲瓷器觀察,這一時期的嬰戲紋畫面雖然比較複雜,但並不存在脫釉乃至畫面混亂的情況。明朝時期的嬰戲紋瓷器以青花繪製為主,讓瓷器整體看起來更加素雅。

明正德 青花嬰戲紋碗

明成化 鬥彩嬰戲圖杯

2、畫面:除了釉料的使用,回到嬰戲紋本身的特點,明代「多子多福」的思想比較深入人心,因此明代瓷器的嬰戲紋孩童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活動場地也不斷擴大,有的瓷器甚至可以看到數十兒童在園林嬉戲,神情各異,增加了整個畫面的故事性。

明萬曆 嬰戲「百子嬉春圖」大罐

明代嬰戲紋瓷器除了主體孩童,其背景也是一大特色。後世清代的嬰戲紋瓷器多表現貴族遊街、舞龍等比較華貴的場景,而明代的嬰戲紋背景則更加平民化,多為山石、花鳥及樹木等,而孩童的娛樂更多展現爬樹、鬥草、陀螺等日常,更顯生活化。

明成化 鬥彩嬰戲碗

明宣德 青花嬰戲圖殘碗 洛陽樹威古瓷鑑藏博物館藏

以上講的是明代瓷器嬰戲紋的整體特點,明代從洪武立國到崇禎經歷了近300年的時間,各個時期的嬰戲紋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

明成化 青花嬰戲紋瓷碗

1、早期:洪武到天順

這一時期的嬰戲紋瓷器主要集中在永樂宣德年間,洪武並未出現嬰戲紋,而正統和天順年間,由於朝局動盪,雖有瓷器留存,多仿製前朝。提到永樂和宣德年間的嬰戲紋,在繪製上多用小筆細描,細筆勾勒,嬰戲紋以青花瓷為主,青花發色清亮,鐵鏽斑「錫」光明顯。

明宣德 青花嬰戲圖紋瓜棱蓮瓣碗

2、中期:成化到萬曆

從成化到萬曆年間,這一時期的嬰戲紋兒童周圍和器體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欄杆填滿,畫面呈現出一種沉鬱雄健之美。到了萬曆初年,嬰戲紋的畫面前中後景分布層次多樣,近處亭台植物,遠處山巒,更加注重層次感,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

明萬曆 青花嬰戲圖圓盒

3、晚期:萬曆後期到崇禎

明朝從萬曆後期開始,國立衰竭、社會動盪,在嬰戲紋上雖然仍繼承了萬曆早期的風格,但力求簡約。背景花草、庭院趨於減少,作為主體的嬰童追求寫意,只求神似,甚至看不到眼鼻。

明萬曆 百子圖嬰戲紋大罐

以上是明代嬰戲紋瓷器的特點,從整體風格到不同時期都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但由於只是簡單的介紹,可能仍然存在不足,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補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QwuX2wBUcHTFCnfEl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