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對戰爭的批判潛藏於布魯諾純良的品性中

2019-10-23     軌道電影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不是工會會員,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教徒,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銘刻于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

「猶太人為世界貢獻了三個腦袋」,每當聽到這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琢磨,到底是怎樣的先賢配的上如此的榮譽,他們就是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卡爾·馬克思、心理學精神分析法開創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這句話代表了猶太人對於世界建設的偉大貢獻,是一種偉大而卓絕的愛。然而歷史上,大部分人都清晰地記得曾經出現過痛心疾首的一幕:猶太人屠殺。電影史上,有諸多高分電影都與此相關,比如《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等,還有一部電影,儘管對於這一事件所言不多,但每一個細節刻畫都凸顯出那段荒謬而慘痛的歷史,它就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這部電影以男孩布魯諾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折射出的其實是導演關於猶太人被屠殺的意見和看法。影片中含有各種隱喻和暗示性極強的台詞語言,然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都不會忘記男主角布魯諾的純真善良以及那雙炯炯有神的目光,也通過他的經歷將歷史上的猶太人的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揭露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今天,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剖析一下這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到底代表了哪些含義,片中的人物都有哪些不同的命運走向,透過這些性格各異的人物,導演到底想要傳達出怎樣的一種價值觀。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點:孩子間純良的友誼;對於不同人種的看法;一個家庭中關於善惡人性的價值觀以及反戰主題的表達。



01條紋睡衣映射孩子天真無邪的內心,為了一個承諾可以赴湯蹈火,這就是孩子友誼的價值

對於8歲的布魯諾來說,生活原本無憂無慮,有一群可愛的玩伴,衣食無憂地成長。可是父親的升遷卻帶來了諸多變化。從城市到鄉村,布魯諾首先抱怨的是這裡沒有家的味道,可是傭人卻說「這裡裝飾好了就有家的味道」,父親說「哪裡有家人,哪裡就是家」。其實布魯諾之所以坦言沒有家的感覺正是缺少了陪伴,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則要照顧整個家庭,甚至還要打理日常事物,而姐姐則情竇初開,無暇他顧。布魯諾心中對家的依戀也為接下來與沙幕的感情埋下伏筆。

在這種環境下,布魯諾從未放棄對外界的探索,他喜愛讀探險書,夢想成為一名探險家。

儘管生活相當枯燥乏味,布魯諾仍然「幸運的」結識了同齡的沙幕。雖然區隔兩人的是一道鐵絲網,但卻無法隔開兩人的心。

影片對於這份友誼的鋪墊精心設置,引入點就是條紋睡衣。第一次見面,布魯諾問沙幕「你為什麼穿著條紋睡衣」,沙幕回答「那是因為他們把衣服都收走了」,在兒童視角中,他們只是衣服、環境的差別,他們並不知道外在變化的終究原因。條紋睡衣是戰俘的身份象徵,在孩子眼中卻沒有絲毫的悲傷情緒,布魯諾甚至還為沙幕專門畫了一副穿條紋睡衣的畫。



孩子間也有友情的考驗,當沙幕來布魯諾家擦杯子時,布魯諾主動給了沙幕一塊蛋糕,在科特勒中尉發現後,他惡狠狠地問沙幕「為什麼偷吃東西時」,沙幕說「我們是朋友,是布魯諾給我的」。當科特勒再轉到詢問布魯諾時,他楞住了,從而說出了違心的話「我不認識他」。這種謊言對於友情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而布魯諾也因為說出這樣的話陷入深深的自責,他每天都去等沙幕,直到看到被打傷的沙幕,這是因為自己謊言引起的,而當他真誠地道歉,想要重新成為朋友時,沙幕接受了,並沒有因為他的不誠實而留下怨恨的陰影,這無疑讓他們的友誼更加穩固。

所以當布魯諾母親想要離開這裡時,父親曾經徵求孩子的意見,姐姐格雷特爾明確想要回到大城市,而布魯諾則說「我一點也不回去」。由此可見,留在這裡的原因正是沙幕,布魯諾仍然珍視這份感情。

另一個兒童視角的展示,是布魯姆趴在窗戶上看集中營宣傳片,當他看到集中營生活有自由有美食時,他相信父親的善良,所以當觀看結束時,他高興地沖向父親擁抱了他,對布魯諾來說,原本「不會拿別人衣服」的父親形象依然偉岸高大。

影片至此,觀眾已經能夠感受到兩個小夥伴的惺惺相惜。當沙幕找不到父親時,布魯諾才能夠感同身受,答應要進入集中營幫沙幕一起找父親。可是一旦進入集中營,他顛覆了原本的想法,屋子裡昏暗潮濕擁擠,讓布魯諾退卻質疑。他想要回家,可是沙幕說「那我爸爸怎麼辦?」時,布魯諾沒有離開,而是留下來陪伴沙幕繼續尋找,直到生命終結。布魯諾可以為了這個承諾與沙幕攜手同行,儘管對孩子來說,他並不理解大人們的行為,但卻見證了他們之間生死相依的友誼。



02人種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不存在「該死的猶太人」和「高貴的我們」

「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聽覺、視覺以及嗅覺。」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影片設立了二元對立的角色,布魯諾的父親是執行消滅猶太人政策的納粹,他代表的是國家意志,正因為他的存在,家庭服從於工作,全家人搬到了猶太人集中營外生活。布魯諾代表了德國的外來,他並不清楚猶太人的處境,只是通過朋友沙幕,讓他對猶太人有了直觀的印象。可以說,他們在歷史進程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物,可是卻道出了很多人對於猶太人的偏見和仇視。

在家教課上,老師提出「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可以看出,他把猶太人當成了罪惡的典範,姐姐其實也是受害者,她喜歡玩具娃娃,可是搬到新家後,牆壁上不得不掛滿納粹的海報,而她卻將珍愛的娃娃藏在了地下室,她的心中仍然保留了對於童真的一絲慰藉。

格雷特爾認同老師的觀點,以此來表明自己「成熟的觀點」,並和幼稚的弟弟區隔開。弟弟的所思所想代表了獨立思考精神,他沒有一味附和老師的觀點,從沙幕身上他認識到猶太人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根本不像老師說的那樣邪惡。

影片中科特勒中尉是特別厭煩猶太人的,因為他對於父親移民瑞士不滿,並將這種憤怒轉嫁給了年邁的幫傭帕威爾身上,將對方活活打死。他還對沙幕進行過「懲罰」,在他眼中,猶太人」其實不算是人」。如此危言聳聽的言論在當時卻理所當然,反映出一種畸形不道德的價值觀。

法國《人權宣言》第一條便是: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社會差別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礎之上。美國的獨立宣言則寫道「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認為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布魯諾和沙幕的交往就是如此。可是在戰爭和歧視面前,一切的宣言成為泡影, 沒有制約的權力成為迫害猶太人的利器,也因種族歧視導致了布魯諾的死亡。父親痛心疾首的表情再次證明,人種之間沒有高低貴賤,更不存在「該死的猶太人」和「高貴的我們」。



03家庭中四人關於人性的不同解讀:善惡從來不關乎教育,而只關於內心

影片利用有限的對方和鏡頭表現展現出戰爭時期對於猶太人的迫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於人性剖析的不深刻,恰恰相反,通過一個家庭映射出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以及教育,以小見大,發人深省,雖然看到的是布魯諾一家人,其實卻是德國意識形態的縮影。

母親的仁慈,讓孩子們避免外部世界的干擾

母親角色的設置著力不多卻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她知道丈夫的工作性質,在搬到新家之後盡力保護孩子們不受外界的干擾,她知道那些身穿條紋睡衣的人是猶太人卻選擇對孩子們隱瞞。

  • 當看到原本是醫生的幫傭為布魯諾包紮時,她的雙眼有些動容
  • 當聽到集中營上方飄散難聞的味道竟然來自屍體,她表情有些沉痛
  • 當母親的墓碑上刻著納粹標誌,她決定動手摘掉卻遭到丈夫阻攔,雙眼閃爍著淚光

母親身上有種溫暖的力量一直守護著孩子,她不允許布魯諾去外面玩耍,寧願讓他在屋子裡畫畫。她可以因為這個糟糕的環境與丈夫爭吵,甚至改變了丈夫讓孩子留在這裡的決定。可以說,母親就是慈愛的象徵,用自己的全部愛包裹著孩子,儘管沒能挽留住布魯諾的生命,但她已經盡了全力。



父親的堅定,行使職責的同時讓孩子健康成長

父親的軍人身份是他的本職,影片中無數次出現了經典的致敬手勢及"嗨,希特勒"。這些都是父親的日常,然而除去軍人身份,父親其實很愛這個家庭。為了孩子教育,他同意給孩子請家教,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也可以在妻子想要離去的時候妥協,這些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地生活環境,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父親對於猶太人表面上看並不仁慈,當科特勒中尉毆打幫傭時,他選擇了漠視,可是他內心仍然充滿了一絲憐憫。科特勒被調往一線戰場與他有脫離不了的干係。他沒有明說,那是因為他職責所在,他要對的起那身軍服,但是當他要面對家人時,他的內心其實是掙扎和煎熬的。

影片最後,他撕心裂肺的呼喊著布魯諾,可是最後卻遵循了因果循環的報應輪,因此揭示出納粹必敗的深層含義,父親在履行軍人職責的同時做到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姐姐的搖擺和趨同,想要儘快融入成人世界

姐姐其實是一位天使,儘管她時刻想要體驗成人世界的複雜,甚至和科特勒還有一層曖昧的關係,其實這是她利用自己弱勢形象爭得同盟的做法,也是處於青春期孩子對於外部世界困擾的一種自我保護。

她贊同家教老師對於反猶太人的說法,可是自己明明也是這種做法的受害者。即使是這樣,她仍然表現出了贊同,這其實指向了一個心理學現象:烏合之眾。少數人會服從趨同大部分人的意見和行為,尤其當這個人是某一領域的權威或者榜樣時,效果更加明顯。格雷特爾身上表現的搖擺性和趨同性正代表了普羅大眾的想法,因與布魯諾的差異性更凸顯出孩子愈加珍貴的純真。

布魯諾的天真善良,凸顯孩子與成人世界的天壤之別

透過布魯諾的視角,我們看到了猶太人和他家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猶太人集中營的髒亂差是無法與他家的優雅整潔相提並論的,然而這卻代表不了孩子的內心。

布魯諾無拘無束的性格與家庭環境有關,他既有玩伴也有玩具,這與沙幕的環境形成強烈反差,當他把自己心愛的皮球拋給鐵欄另一邊時,沙幕果斷地拒絕了。在沙幕心中,對於玩耍有一種天然的防備,他甚至不敢去想。

布魯諾為他打開了一扇窗,儘管沙幕知道他們的處境天差地別,他仍然願意接納這位與他一樣天真善良的夥伴。兩個同齡的少年願意用他們的純真與邪惡的世界做鬥爭。

在布魯諾看來,世界是美好的,集中營也是快樂的。否則,他不可能越過鐵絲網,去幫助身處集中營的沙幕。可是他看到的景象卻是毛骨悚然的,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對比代入感極強,讓每位觀眾都切身體會到集中營的陰森恐怖,這造就了成人世界和孩子善良之間無法融合的界限。

布魯諾一家最開始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可是在父親的軍人環境薰陶下,姐姐有些蒙蔽了原先的想法,而布魯諾和媽媽仍然堅定相信世界的美好,不同的環境和職業造成了不同的思想體系,影片潛移默化地向觀眾們灌輸了這樣的一種價值觀,不可謂用心良苦。



04止戰之殤:戰爭是孩子眼中罪惡的源泉

實際上,如果回溯整個故事罪惡的源泉,觀眾們很容易發現其實正是戰爭本身。

很多電影場景其實已經指明了這一點,當布魯諾和同伴們玩耍的時候,他們張開雙臂滑行的動作其實模仿的是戰鬥機的樣子,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很明顯已經種下了戰爭的種子。

而恰恰布魯諾的奶奶是在轟炸機的掃射下身亡,奶奶持有的觀點也是反對戰爭。儘管她為兒子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但她仍然反對當時納粹的主流價值觀,所以兒子提醒她「不要在公眾場合談及自己的觀點」,兒子擔心的正是這種說法的引火燒身。

布魯諾家歌舞昇平,父親因為職位升遷而興奮不已,這是在戰爭中做出卓越貢獻而獲得的嘉獎,可是他的生活卻並沒有因此而變的更好,家庭矛盾不斷,女兒價值觀被曲解,兒子最終穿著條紋睡衣葬身毒氣室。所有這些問題發生的根源都在於戰爭,如果沒有戰爭,他將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過上快樂自在的生活。



戰爭帶給這個家庭沉重的傷痛,這種傷痛是無法在短期內癒合的,而這種犧牲並不是因為戰爭本身,而是因為一個孩子勇敢地相信另一個孩子,並且相信自己父母「在為這個國家做正確的事情」,以及集中營里的生活是快樂幸福的。可是一但進入集中營,布魯諾的想法馬上得到了顛覆,他想要去改變,但是已經無能為力。

影片以一種蒼白的無力感揭示了布魯諾命運中偶然之下的必然性,這也是戰爭的殘酷性。如果他懷揣的那塊麵包沒有因為翻牆時而掉落,是否可以在與布魯諾分享時延長一些時間,讓他們逃過死亡呢?這種無力感還表現在他們對於死亡的無知上,所有進入房間的猶太人並不知道要發生什麼,房間外凌亂的服裝擺放再次暗示出影片開頭時提到的條紋睡衣的來歷:衣服都讓大人收走了。留給他們的只能是一件件反覆穿的條紋睡衣。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之所以經典,在於影片沒有直面人性的善惡,通過相關人員的經歷和描述,側面展現出戰爭的無情和殘酷,唯一不變的是布魯諾那顆純真善良的心,歷史上對於猶太人有諸多誤解,影片沒有闡釋導演的觀點,公平公正地講述著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可是從這個故事中,觀眾卻能體會到強烈的悲憫情懷。顯然,導演對於這一悲劇的悲觀色彩正是對於反戰情緒的宣洩。

面對真實的歷史,我們是否也能像布魯諾那樣堅定地忠於內心,篤信所思所想所悟,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所動搖,相信看完這部電影,每位觀眾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PvZBm4BMH2_cNUgQj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