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池塘的水體出現分層,你知道為什麼嗎?

2019-07-22     肥水專家


分析原因-水深

晝夜溫差比較大,白天表層水體溫度比較高但底層水的溫度比表層水的溫度低好幾度,但是夜晚表層水體熱量不斷向外散發,到黎明表層水溫又比底層水溫低。

表層水的密度比底層水稍大形成一定規模的密度流,特別是在氣壓變化頻繁風向多變的晴朗日子比較容易出現「反底」而造成水體分層。

分析原因-飼料

飼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投料過多,殘餌不斷積累在底部,經過微生物參與的一系列的生化反應。

水體分層造成底部積累較多有毒有害氣體,各氣體分壓大於表層分壓,在天氣突變時容易反底,危害養殖動物。

分析原因-活菌


活菌製劑不管是液體發酵還是固體發酵,菌種基本上都脫離不了芽孢桿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這些菌作用於有機物的分解必須消耗水體中的氧氣。

如果用菌量過大特別是遇上陰雨天,很容易造成水體缺氧,特別是底部缺氧尤為嚴重,在缺氧的環境下水生生物的活動量會加大造成底部水體渾濁。

分析原因-密度

放養密度過大,投料造成的殘餌積累和糞便排泄物的積累增多,有機物分解耗氧嚴重。

水體的污染遠遠超過池塘的自凈能力,到了養殖的中後期也就是45天左右以後出現水體分層較多,往往發病率也是最高的。

分析原因-刺激

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較大的藥物的水體容易出現分層。

通常我們使用的消毒藥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由於消毒藥物的刺激性會使水生生物在短時間內的運動量加大。

另外消毒藥物也能抑制菌類的代謝繁殖等,同時藻類特別是偏老化的藻類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分析原因-種類

第六,池塘藻類的種類組成和分布不同,水體出現分層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

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得出以下結論:通常以藍藻為優勢種特別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藍纖維藻的水體特別容易出現水體分層,這與藍藻的生活特性有關。

分析危害-穩定

夜間由於魚在中上層水中活動耗氧,使上層水溶氧低於下層水,最終造成缺氧浮頭。

分層的水體藻類多分布在表層,往往造成喜強光的藻類慢慢占據優勢,並且藻類組成向單一化轉變,這都不利於養殖環境的穩定。

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統計約70%的有害菌都是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在分層水體的生態環境更易滋生。

如何處理-分層

第一步:在晴天中午打開葉輪式增氧機,使上下層水體對流混合,進行水體交換打破分層

第二步:潑灑納米氧打破水體與空氣與底部分層介面通透水體

預防:

勤開葉輪式增氧機,進行水體交換;平時重視改底工作,疏通底泥,通透底質,清涼水體。肥水、培水,培養池塘藻類生物多樣性。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肥水秘笈,詳情點擊「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PSRH2wBmyVoG_1Zke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