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戰俘的政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氣度與溫情。戰爭是殘酷的,更有效地溝通發揮作用阻止戰爭解決問題,是避免流血發生的積極方式,不過在戰爭的年代,不管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時代,《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對待戰俘的態度與策略上也是反應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一部分。
八年抗戰期間,中共戰鬥歷史上,一次特殊「換俘」,以一名戰俘換回40餘名重要幹部,以一抵眾,以小博大,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抗戰
飛行員的雙重身份
1944年1月7日,在抗戰勝利的前夕,一架日軍飛機出現在山東解放區昌邑縣的上空,但是這架飛機突然墜落,墜落的日本飛機上僥倖活下來一名飛行員。飛行員在逃跑過程中,被村長帶來的民兵包圍,除了口袋裡剩下的飛機上的機用子彈之外,飛行員自己也沒有武器進行抵抗,於是在民兵的包圍下束手就擒。
日本飛行員被捕之後,被押送到了第五軍分區司令部,進行審訊。但是這名被捕的飛行員守口如瓶,拒不配合軍區敵工部門的審訊,態度還非常蠻橫。後來在敵工部門的審訊下終於知道這名飛行員的名字叫山田井馬,是日軍陸軍航空兵駐紮在山東的飛行聯隊中的一名中尉飛行員。
戰場上有人失蹤是很常見的,但是在這名飛行員失蹤之後一段時間,持續沒有山田井馬的消息,日軍當局終於按捺不住,安排飛機在我軍根據地上空撒尋人單頁,表明只要釋放被俘的飛行員,日軍願意以武器進行交換,另外如果提出其他條件,也會無條件考慮交換。
山田井馬
這個山田井馬駕駛的飛機是九七式戰鬥機,在戰爭初期廣泛在中緬印的戰場上使用,後期隨著飛機的更新,逐漸被用作教練機,還有日軍的特工隊架勢該類型戰鬥機進行自殺攻擊。
在電影《無問西東》中,王力宏飾演一名作戰飛行員,我們不難看出戰爭時期培養一名飛行員是非常耗費精力及物資的,飛行員自身的條件要求高,還需要經過重重專業的訓練,才能投放入戰場,這個艱苦跟投入巨大的訓練過程也說明了飛行員駕駛戰機的戰鬥力強大。
如果說一個國家珍惜自己的飛行員戰士,是基於對人才的尊重與珍惜,無可厚非。但是日軍對於這個飛行員失蹤後的反應有些過分的珍視。於是在我方審訊人員的審訊下,終於挖掘到山田井馬的另一個身份——岡村寧次的侄子。岡村寧次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派遣軍總司令。所以,日軍對於山田井馬的失蹤是非常重視的。
岡村寧次
繼續作戰的逃跑計劃
對於自己的特殊身份,恐怕山田井馬是十分清楚的。因為他篤信日軍不會放棄對他的救援,很長一段時間也從沒有放棄過掙扎逃跑。
第一次逃跑恐怕是在飛機墜機後,山田井馬被村民包圍的時候,在互相不知內情的前提下,山田井馬跑出去一段距離,但是身上沒有武器的事實也在逃跑的過程中暴露出來。即將逃跑的間隙,被村長帶來的民兵包圍了起來。
於是戰俘被輾轉押送到第五軍分區司令部,在轉送的過程中,他總是想著要逃跑,在路過日軍的封鎖溝,靠近日軍的炮樓的時候,山田井馬不停的掙扎試圖發出聲音,引起日軍的注意,但是隨著屢次失敗,隨著逐漸轉移到解放區,他的掙扎也逐漸減少。
被俘的士兵在初期掙扎是最為強烈的,但是隨著對戰爭的理解以及自身處境的理解,也逐漸開始慢慢降低防線。
日軍
日軍知道山田井馬失蹤之後,不斷開展搜救工作,這給進行看守的部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他們不得不進行反覆的陣地轉移,加上山田井馬的不斷折騰逃跑,這名戰俘的看守的確是比較困難。
但是我軍對於山田井馬的對待並沒有苛刻或者抱怨,而是採取很大程度上的以德報怨,採取非常人性的優待政策。在看守的過程中,八路軍給山田井馬優待,讓他可以自由散步。這個時候的山田井馬並沒有放棄逃跑的念頭。
所以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這個戰士在茅草屋的頂上鑿了個洞逃跑了。這是多大的毅力跟能耐,也說明了那個時候的條件多麼艱苦。不過山田井馬的逃跑計劃沒有成功,他在逃跑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只能向附近的村民打聽,但是在萬眾抗日的中國,蹩腳的中文自然引起百姓的懷疑,在村民的舉報下,山田井馬很快被民兵抓捕,他的逃跑計劃再次落空。
山田井馬
戰俘的優待政策
中國古代歷史上優待俘虜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奪取年僅七歲的後周皇帝皇位,後期對這位小皇子封王並賜予丹書鐵券,留下詔書厚待柴氏子孫。明朝時期,明英宗被瓦剌國俘虜後,與瓦剌國首領之弟伯顏帖木兒兄弟相稱,日常起居坐臥均是以禮相待,妥妥的優待戰俘的表現。
自古以來,我國各族文化交融並包,在濃烈的文化積澱中,對於戰俘的對待更講究以情取勝。在山田井馬屢屢逃跑的情況下,敵工部門特意帶他到八路軍戰士吃飯的地方進行參觀。戰爭時期,能吃上一頓飽飯有時候都是奢侈,而八路軍戰士吃的是高粱、糝子摻雜做成的黑窩窩頭。
1939年,毛澤東在《關於優待日軍俘虜的指示》中就提出對待俘獲之日的戰俘應當儘量釋放,最多不超過兩星期,對待俘虜還要多加宣傳並進行優待。當時山田井馬吃的伙食有饅頭米飯還有一菜一湯。建國後初初期,白米白面在國內都是不普及的,眾多地方還有人飽受飢餓,不要說在艱難的抗戰時期,還能提供饅頭米飯,一菜一湯了。
八路軍戰士
山田井馬嘗了一下黑色的窩窩頭,簡直難以下咽。八路軍一位幹部誠懇地告訴他這便是人民的軍隊日常行軍打仗要吃的飯,為人民的戰爭,並不是要凌駕在人民至上。之所以優待他,是因為對戰俘的尊重。從此之後,山田井馬深受感動,在後期進行的反戰宣傳中,也開始逐漸配合進行對應的號召。
實際上在中日戰爭中,抓到活的戰俘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在抗戰初期,對於破壞自己家園,殺害親人的敵人,百姓大多深惡痛絕。所以在仇恨日益積累的前提下,殺戰俘是在所難免的。
此外,日軍中盛傳被中國軍隊抓到後會嚴刑逼供,實施殘暴的身體懲罰,而即便交換戰俘回到日本,日軍也多會顧忌擾亂軍心,對戰俘進行處決。所以多數日軍也不敢被抓到,寧願自行了結。優待戰俘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擴大,逐漸被放到重要的地位。
山田井馬在戰俘期間感受到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決心,受到了優待。時間一長,逐漸跟八路軍熟悉起來。
中國軍民抗戰
特殊的換俘過程
在得到山田井馬在戰俘區的消息後,日方與敵工人員多次交涉,在商量的過程中也是以小博大的博弈過程,經過數次談判,雙方最後達成了協議:分批次以山田井馬交換日本當局俘虜的40多人,附贈一批武器。從協議上可見日軍對於山田井馬的重視。
在敵工部門將交換戰俘這個消息告知山田井馬後,山田井馬卻表示不願意回去了。可能是長期被優待以及內心發生的變化讓這個飛行員有了對戰爭新的認識。在敵工部門的聯合工作下,他最終還是答應回去,完成了交換戰俘的工作。
而中方被換回來的李震等人,在之後的戰鬥中頗有戰功,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山田井馬回去之後,表示不再願意對中國的土地進行轟炸,也不願意再與八路軍為敵。後來在日軍宏大的聖戰安排下,山田井馬被派往東南亞同美軍進行作戰,最後戰死。
日軍
其實換俘的過程,也是山田井馬自我覺醒的過程。
戰爭始終是殘酷的,但是當發動者冠之以堂皇的理由的時候,大批懷著壯大祖國的夢想的青年頭深入國家轟轟烈烈進行的大業中。當他們看清楚戰爭的本質後,慢慢會明白,侵略與正義之戰是如此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個戰士可以服從命令,但是也可以選擇真正的正義跟遵從良心。
抗戰期間,共產黨採取就地改造,促進思想改造的策略,而國民黨是收容所的形式。其中不乏反戰有覺悟的日本人積極進行反戰宣傳,我方對戰俘的優待也頗有「大我」的風範。而在戰場上之所以交換戰俘,一方面是對人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捨棄掉不必要的後勤困難,避免尾大不掉。
對於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戰俘,他自己清楚是意味著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對方,因為還有更多除戰爭之外的事情需要做,才願意留下來等待回到故鄉。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戰俘亦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OGUXHcB9wjdwRpvXG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