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什麼是人心?人心,就是糧食

2020-09-21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得人心者得天下,什麼是人心?人心,就是糧食

今年因為疫情,出現了50年來最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很多糧食大國都禁止糧食出口。

得益於中國政府一直握緊耕地紅線,14億中國人在這次危機中不愁吃喝。

中國兵法講究打勝仗打的就是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嘛。

那什麼是人心?

電影《大明劫》里孫傳庭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對,「什麼是人心?人心,就是糧食。

糧食在戰爭中的作用,比你想得還要大。

二戰當中,一共有1900萬人在戰場上死亡,同時有2000萬人因為飢餓與營養不良死去。

前方打仗,後方餓死,沒有糧食,哪來人心哦。

01

德國元首希特勒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軍隊的伙食就很糟糕。

據說希特勒當兵的時候一大樂趣就是趴在床上,看小耗子吃他頭天晚上掉到地上的麵包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希特勒和納粹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解決糧食的自給自足,他們不願意將有限的外匯全用來進口糧食。

德國農莊必須在保證牲畜存欄數量的同時,提高穀物生產效率,讓人民有糧食吃,牲畜有穀物吃,人民能吃上肉。

到了1939年,德國在穀類、食糖、土豆和肉類等幾個關鍵生產部門中的自給程度達到了83%。

但是,食品短缺、物價上漲的陰影還是會時常降臨,希特勒說,要想讓德國人過上美國人一樣的好日子,就需要更多的耕地,就像美國有一個美國西部才行。

農業部門做出統計,德國至少需要700萬到800萬公頃適宜耕種的農地才能完全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希特勒知道,要打仗,就要儘早把德國人民的腸胃調適到戰時狀態,1939年,在德國國防軍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前的一個月,嚴格的配給制就開始實施。

德國勞工生理健康研究所負責精確統計軍工企業重勞動力、農業普通勞動力、兒童、青年、孕期婦女等各種人群每日所需的卡路里數量。

1939年年底,德國勞工陣線公布的一份報告,宣布42%的德國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較之前一年有了顯著提高。

德國希望通過對於歐洲的征服,解決供應上的困境。

然而,直到1941年春天,第三帝國新近占領的國家都沒有能夠為納粹進行預想中的「輸血」。

從1940年8月開始,邱吉爾宣布對德國進行全面封鎖與禁運,整個德國立刻陷入了對油料、稀有金屬、橡膠、化肥、飼料等各種物資的短缺。

戰事一開,工人們其實吃得更多了。

為了保障生產,軍工企業的工人實際上每天要多吃500卡到1000卡的食物。

德國1939年9月入侵波蘭,到1940年年中,帝國大元帥戈林就宣布,軍工企業與採礦業工人可以享受與現役軍人一樣的食物配給標準。

然而這一要求並沒能得到滿足,加班工人可以得到一頓額外的熱餐,但實際上就是一塊黑麵包,裡面有一點可憐的人造黃油與肥肉,魯爾工業區的工人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戈林三明治」。

1941年,德國本土民眾的食物消耗量比1938年下降了大約20%。

許多德國青年入伍,就是為了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誘人伙食。

有一位新兵在日記中寫道:肉排、沙拉、澆了肉汁的土豆泥、香腸還有巧克力,能吃到這些在家鄉久違的食物,真是不可思議。

幾個月前,這位19歲的士兵還在鋼鐵廠上班,每天只能領到171克的肉製品。

這對一個高大健碩的日耳曼青年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

1941年年初,納粹國防經濟與軍備署長喬治·托馬斯將軍,呈送給希特勒一份巴巴羅薩計劃的經濟形勢影響報告,特別提出作為「糧倉」的烏克蘭與高加索油田同樣重要,應當被列為「高優先目標」。

烏克蘭廣裊的農田一旦被掌握,納粹德國本土的人民和龐大的戰爭機器就可以獲得充足的補給,希特勒對整個歐洲的統治,將因其對糧食資源的掌控而成功。

1943年,德國從占領的蘇聯領土上掠奪了900萬噸穀物、200萬噸飼料、300萬噸土豆、66萬噸肉類。

整個占領期間,德國從蘇聯運走900萬頭牛、1200萬頭豬,以及1300萬隻羊。

都說德國進攻蘇聯是為了石油,其實更重要的是糧食。

整個歐洲大陸,只有打下了蘇聯,德國人才有飯吃,你說蘇聯是不是必須得打,沒有石油也得打。

02

相比德國,英國要好很多。

英國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從這些地方,英國可以獲取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肉。

英國也享受了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

二戰前,英國唯一不依賴進口、完全自給自足的食品是牛奶。

戰事一開,英國農業部門就限制家禽家畜的存欄量,釋放出更多的土地來種植穀物、甜菜和土豆,限制肉類及飼料的進口,要求養牛戶在自己的土地上解決飼料來源。

農業部門還鼓勵農戶使用拖拉機來提高生產效率。

1939年,英國只有六分之一的農戶擁有拖拉機,到1946年,英國拖拉機的數量增長了四倍。

二戰前,英國吃的麵包,完全依賴於進口穀物,到1943年,英國本土出產的穀物能滿足英國麵包供應量的一半。

英國的土豆產量增長了83%,農業部門鼓勵土豆生產,本來是應對糧食危機的,想著是沒有麵包吃的時候,英國人能以土豆為主食。

但情況沒那麼糟糕,很多土豆最後都用來喂豬了。

可以這樣說,英國人在二戰中只經歷了短缺,並沒有出現饑荒。

他們能吃飽,但肯定不像戰前那樣能吃好。

來自荷蘭的乳酪沒了,來自西班牙和法國的新鮮蔬菜供應也被切斷,咖啡、砂糖這些奢侈品的進口配額被取消了。

從1939年到1944年年初,英國每年進口食物的總量從2200萬噸降低到1100萬噸。

配給制實行,每個英國公民,每周能買到4盎司燻肉、4盎司黃油、3盎司人造黃油、1盎司奶酪、12盎司砂糖、15盎司左右的鮮肉或凍肉、2品脫的牛奶以及2盎司的茶葉。

當時運輸線雖然受到德國的封鎖,但美國和阿根廷還能運來冷凍肉、燻肉還有罐頭,冰島還能運來腌制的海產品。

當然,這裡也有非常殘酷的一面,二戰期間,緬甸被日本占領,這是南亞最為富裕的糧食出產地。

緬甸糧食運不來了,英國就向孟加拉征糧,孟加拉的糧食給了宗主國,自己卻迎來一場大饑荒,餓死了350萬人。

這就是戰爭和殖民主義非常殘酷的地方。

而英國軍隊吃得怎麼樣呢?

1942年6月21日,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團攻陷了英軍庇護埃及的重要屏障托布魯克,德國人發現,英軍的倉庫里儲存著白麵粉、香煙、煙草、果醬和咸牛肉罐頭,還有慕尼黑的瓶裝啤酒。

而德軍從踏上非洲土地以來,伙食只有單調的黑麵包、罐頭蔬菜和沙丁魚罐頭。

他們覺得,英國軍隊吃得太好了。

英國雖然經歷了糧食短缺,但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個英國人還能維持一天攝入3000卡的熱量。

大英帝國的根基不是蓋的,再大的仗也能避免英倫三島上的人民不挨餓。

03

上面提到了,希特勒希望德國人民能過上美國人那般好日子

美國人過得怎麼樣呢?

二戰時,有一張美國的宣傳畫,叫「免於匱乏的自由」,一家人團聚在餐桌前,主婦端著一隻巨大的火雞擺上桌。

什麼叫「免於匱乏的自由」?

簡單說,就是想吃什麼就有什麼。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二戰時發表過一個著名的演講,叫「四大自由」,說美國人打仗,就是為了捍衛四大自由,言論和表達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這四大自由是文明社會的基礎。

美國畫家諾曼·羅克韋爾畫出了四大自由的宣傳畫,免於匱乏的自由,就是一張餐桌,一家人享受烤火雞。

1943年,英國皇家海軍少尉巴克爾在一艘英國驅逐艦上服役,他和戰友們一起去參觀美國軍艦,在軍艦的食堂里享受了一頓正餐,吃的是什麼呢?

烤T骨牛排配洋蔥汁、法式烤土豆與酸奶醬、新鮮的蔬菜沙拉,最後上來的是大杯現磨咖啡還有一大塊兒蘋果派。

美國海軍的條件看來相當不錯。

那麼陸軍和陸戰隊的情況如何呢?

如果美國士兵遠離擁有大型綜合廚房的兵營,他們帶上的是野戰伙食,包括米飯、通心粉、燕麥片、果醬、糖漿、酸菜、番茄醬以及肉罐頭和蔬菜罐頭,這種豐沛的後勤保障簡直讓盟友妒忌。

太平洋戰爭期間,駐紮在紐幾內亞的澳新軍團的一位空軍地勤軍官在日記中抱怨說,駐紮在機場另一頭的美國大兵什麼都有,新帳篷、蚊帳、除蟲劑、熱帶雨衣和軍靴,每天早晨都飄來咖啡、煎蛋和培根的香味。

這種後勤保障是美軍在艱難的太平洋戰爭中獲勝的條件,聯邦食品與營養委員會為美國大兵定下的攝入標準是每天4300到4785卡路里,足足超過基本需求的20%,超過德國士兵實際攝入量的50%,是日本士兵攝入量的兩倍多。

而在太平洋孤島上守衛的日軍,很多都陷入糧食危機之中,他們在島上過著類似野人的生活,抓著什麼動物就吃什麼。

從糧食供應上就可以看出,太平洋戰爭,美國贏,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戰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資源、科技力量、軍事決策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但糧食供應問題,卻很少人用這個角度來審視二戰。

如果從糧食的角度看,德日意軸心國根本不可能贏。

它們本地面積小,糧食匱乏,所以德國必須入侵蘇聯,日本必須入侵中國,只有那些廣闊的土地能提供充足的糧食。

但蘇聯和中國國土面積太大了,僅靠戰略縱深就能拖死你,拖得越久,糧食問題越嚴重。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德國和日本又不得不擴大戰線,戰線一大,糧食又跟不上來,德國和日本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

在納粹德國崩潰前夕,德國人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跌破了1000,成群的德國士兵手持美軍散發的食品兌換券宣布投降。

什麼是人心,這就是人心。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