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作為一個處世標準,自古以來是人們深刻探討的內容。「讀萬卷書」重在理論,重視一個人知識的修養與積累;「行萬里路」重在實踐,重視一個人能力的培養與拓展。可理論歸根到底,還是為實踐做準備。只有通過「行萬里路」的實踐,方能獲得真知。
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深刻的認識。歷史的洪流中,向來不缺少理論知識豐富的人。如那位「紙上談兵」的趙括,雖口頭論戰有理有據,可實際作戰卻不堪一擊。這是經不起考驗的理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是一種有害的理論。雖讀過「萬卷書」,可只照搬書上所記,不結合實際,不加以改變,這註定是蒼白無力的。針對此現象,後世陸遊所作詩句精闢入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所記載之事,終不過墨跡一團,是呆板的,作用甚小的。而只有通過實踐,理解其真諦,你才能將認識變得有生氣,使之靈活、深刻、實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簡短的十二個字,一條永恆的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理存於何處呢?它存在於我們不懈的實踐當中。只有通過實踐,真理的真實性才能得到展露,如同陽光之於陰影,只有通過陽光的檢驗,才能確定陰影的存在。在學習中,我們在聽老師講課的同時,也要思考。在思考的同時,也要做下筆記。不僅如此,學習了知識還需要我們去驗證,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做題方式,去探究問題的正誤。「口頭說出,筆下寫出,不如身上做出」說的就是這一道理。
如何才能在「讀萬卷書」的同時,更好地「行萬里路」呢?這需要我們進行深刻的思考。
管住嘴,邁開腿,實踐方能出真知。「萬卷書」與「萬里路」,理論與實踐,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嗎?實際上,「讀萬卷書」,是知識學問的博覽。「行萬里路」,是實踐經驗的積累。讀懂萬卷書,方行萬里路,否者就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讀了萬卷書,不行萬里路,那麼就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書呆子一個。在實踐體驗中提高自我的見識,再回到書本中升華,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更不可相互替代!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每個人獲得真知的途徑,強調了讀書領悟和親身實踐的關聯,二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潛質。把「讀書」與「行路」關聯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透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潛質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潛質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只有管住自己的嘴,避免通過討論而得到真知,通過實踐方能出真知。
行走萬里路的過程,是一個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接近真理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實踐是生命中的一把鑰匙,帶你打開真知的大門。邁開腿吧,不懈實踐,獲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