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裡撈出炮兵團?八路軍重炮部隊組建,竟源於撿「破爛」兒

2019-12-10   熊熊講武

在抗戰題材電視劇《亮劍》中,獨立團進攻平安縣城是最高潮的一節,而在這場規模宏大的作戰中,著名的「義大利炮」則是多年來經久不衰的「梗」。

其實就真實歷史上的八路軍武器而言,且不說繳獲大口徑的「義大利炮」,就是繳獲了92式步兵炮,都不是團級以下部隊所能處置的,而是要上交到更高級別的部隊中去。

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整個八路軍(後稱第18集團軍)甚至只有區區一個山炮連的建制,而這幾門山炮還都是一年前東征作戰繳獲的。

八路軍開赴抗日戰場時,武器裝備是非常差的。

以129師為例,全師武器數為步槍3412支、馬槍724支、自來德539支、手槍93支、花機關3支、重機槍29挺、輕機槍93挺、手機槍72支、刺刀55把、手榴彈204枚。

此外有迫擊炮6門,而炮彈卻只有67發,平均每門炮只有11發炮彈。

第120師全師有步馬槍4091支、駁殼槍788支、衝鋒鎗68支、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馬刀2把、刺刀117把。

此外有迫擊炮4門。

第115師的裝備最好,炮兵方面除了2個旅屬迫擊炮連外,下屬的4個步兵團和獨立團各自還有1個迫擊炮連,每個連基本配齊了6門迫擊炮,但是炮彈卻很少。

而在當時,日軍僅僅步兵聯隊級就配置了1個山炮中隊和1個速射炮中隊,每個步兵大隊還配置了1個70毫米口徑的九二式步兵炮小隊,每個步兵中隊則有9具擲彈筒。

在與優勢火力的日軍交戰中,我方傷亡很大,但是繳獲卻很少。如果我火力能夠強一些的話,無疑會大大減輕傷亡,而消滅更多的敵軍。

在1937年下半年,山西戰場的晉綏軍潰敗,潰軍遺棄了大量武器裝備。

由於山西原有太原兵工廠,其製造軍火的質量雖然不佳,但是門類卻很齊全,因此搜集晉綏軍遺棄的武器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當時一股晉綏軍的潰軍將10多門火炮扔進了滹沱河中,八路軍戰士從河中撈起來了8門山炮和2門野炮。

其中山炮為晉造的13式山炮,仿自日本41式山炮的簡化版——大正六年式山炮,口徑為75毫米;野炮為晉造的18式88毫米野戰炮。

八路軍戰士「撈炮」成功後,曾在滹沱河邊組織了一場火炮展覽。

由於得知日軍沒有裝備88毫米口徑的火炮,而國民政府又絕不會補充八路軍炮彈,因此事後八路軍將2門野炮做個順水人情,送還了閻錫山,後者則送給了八路軍一批火炮的馱具和鞍具。

在1938年1月28日,八路軍成立了總部炮兵團,一共裝備有12門山炮。

炮兵團以原炮兵連為基礎組建,劃撥了汾陽游擊隊的4個建制連,同時還有積極參軍的工人、學生和農民。全團編制了炮1營、3營及1個觀測隊和1個特務連。

部隊雖然成立了,但是全團卻只有1架德式炮隊鏡,而且熟悉火炮的人才、馱運火炮的馬匹都很缺乏。

周恩來得悉情況後,曾費盡周折為炮兵團買回了炮隊鏡和測遠機,併購置了炮兵書籍以供教學。在武亭團長等懂炮行家的培訓下,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終於具備了作戰能力。

1938年8月,炮兵團1連奉命配屬給115師343旅,在汾離公路的連續3次伏擊戰中,炮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首戰告捷。

1940年百團大戰時期,炮兵團的山炮分別配屬各部隊參戰。

如進攻冶西據點的八路軍386旅772團就得到了山炮的支援,結果打了27發炮彈,就配合步兵拿下了據點,此後炮兵又配合385旅拿下了落摩寺據點,並繳獲了1門架退式山炮。

另外一支炮兵連則支援新10旅摧毀了桑掌鐵橋,拿下了坡頭及狼峪車站。

在八路軍386旅進攻榆社縣城時,386旅再次得到炮兵(1門山炮)支援,最終經過激戰成功殲滅日軍1個守備中隊,通過強攻收復了縣城。

儘管火炮發回的作用很大,但是炮彈卻不易補充。

在1941年1月和2月,八路軍山炮彈一共只打了78發,平均每天只能打1發多點,而當時炮彈存量為392發。

百團大戰時間,八路軍太行配屬部隊消耗山炮彈200發,繳獲32箱另216發,繳獲大於消耗。但總體上來說消耗是要大於繳獲的。如太行八路軍的上級129師在百團大戰中消耗各類炮彈2995發(包含迫擊炮彈及擲彈筒彈),但繳獲為2421發,戰役打完後實際炮彈數更少。

由於炮彈補給困難,且在日軍主力移駐華北後,炮兵團的機動非常不便,因此1941年總部炮兵團撤回了陝北。

但是炮兵團撤回了陝北卻不代表著炮兵在抗日戰場上的缺席,以炮兵團為基礎不斷培養炮兵人才,戰爭年代,人才往往比武器更加珍貴。

培訓好的炮兵人才輸送到了各大根據地中,此時隨著作戰繳獲,各大區相繼建有不同規模的炮兵部隊,雖然重炮不多、炮彈也很少,且編制火炮多為迫擊炮,但是在專業培訓人員及老戰士們的操作下,規模不大的八路軍炮兵依然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