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畫一塵不染,看後讓人仿佛進入世外桃源,山水相依,花鳥相映,讓你或多或少就猜想到這是一位孤獨而理性、且帶著濃濃書卷氣的工筆畫家的傑作。
她雖然身在高校任教,創作的作品卻別具古典氣息,並無多少學院程式化語調。她傾力描繪美好,畫面溫潤,平和,讓人渴望親近把玩,同時又製造缺失,疏離感同在。在這遠近之間,一切似乎觸手可及,又好似遙不可及。
顧靜:生於1974年,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畢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畢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顧靜自小鍾愛畫畫,懷著對美術的熱情和國畫的熱愛,上大學的時候,她選擇了西南大學中國畫系,開始了對中國畫深入地學習,為以後踏上中國畫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在常人眼中,藝術創作是一件單調無味的事情,對著冰冷的畫板、畫具和顏料打交道,感受不到大千世界的美好和溫情。可是顧靜眼中的美術創作,卻有著另外的一種樂趣。
一幅畫有沒有靈魂,就仿佛一個人有沒有心一樣。而對靈魂的把握,就在於畫家對所畫對象的獨特表現。顧靜不會專門為寫真而寫真,在她眼中,下班途中的一顆樹、一朵花,書中的一篇文章、一首詩,都可能激起她創作的靈感。一次在揚州招生,太湖石引起了她的興趣,她便就此畫出了一系列關於太湖石的作品。
當在創作中遇到困難時,顧靜不會刻意地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她放下手中的畫筆,去練練字、看看風景。在一段時間的調節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顧靜不會強迫自己一定要畫到某一個高度或有所突破,她經常說,「我們作畫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榮譽,也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只有覺得這幅畫適合這樣一個畫展,我才會送過去。」這是顧靜對待藝術的態度,也是她人生態度的一種寫照。
在談到國畫的發展前景時,顧靜說,「也許一般人認為中國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但我對國畫的發展情景很有信心,現在的國畫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筆畫、寫意畫。它也可以是現代的、奇幻的、多變的、古樸的。」
傳道解惑,師藝不凡
顧靜很慶幸自己是一位教師,沒有太多的應酬與交往,只是單純地給學生上課和畫自己喜歡的東西。正因為如此,她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藝術創作和教學。
顧靜敬重自己的職業,愛惜自己的學生。她說「學生是我們思想得以延續的根本,是我們教學得以傳承的載體。」每次給學生上課,她都會很快進入角色,用最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創作,大膽想像。
儘管她的學生大都是師範生,但她並不僅僅傳授學生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更多的是教會他們怎麼去思考、怎麼去創作。「即使我的學生將來成不了藝術家,而成為一名教師,我相信她們在某一方面的特長也會給他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顧靜盡職盡責,上課認真講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課後,無論多忙,她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指導來訪學生。「只要學生願意學,我就願意傾囊相授。」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每年的藝考,是顧老師最忙的時侯。為給美術考生安排好考試的各項工作,她從早忙到晚。「藝考那段時間,工作太過忙碌,我們看到顧老師的眼睛裡布滿了血絲,勸她提前下班好好休息。但她仍堅持把工作做完再下班。」學生崔桂美深有感觸地說。
多年來,顧靜這就是這樣本著一份豁達的心態,用心耕耘藝術,用愛教育學生,寧做那喧囂中的一抹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