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海雄就媒體變革、中國香港問題等接受義大利電視台專訪

2019-12-18     綜藝報

近日,義大利最大的商業媒體集團TGCOM24電視台,專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慎海雄就媒體變革、中國經濟、中美貿易以及中國香港問題等回答了義大利知名主持人盧卡·里戈尼的採訪。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意客戶端

近日,義大利最大的商業媒體集團TGCOM24電視台,專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慎海雄就媒體變革、中國經濟、中美貿易以及香港問題等回答了義大利知名主持人盧卡·里戈尼的採訪。義大利時間2019年12月16日,TGCOM24在多檔黃金時段的節目裡播出了這次專訪。

里戈尼:您如何看待中國包括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在內的傳媒業的發展?在受眾日益多元化和差異化的今天,您認為媒體應該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社會、文化、經濟、工業、城市化和農業等方面信息的需求?

慎海雄:您提的這個問題也正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大量湧現,中國的傳統媒體遇到了巨大挑戰,首先是技術的挑戰。現在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雖然沒有媒體的新聞信息採集功能,但是它們的發布功能非常強。所以很多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都遇到了挑戰,影響力在減弱,效益也在下降,包括經濟效益。在這樣的挑戰面前,我們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在按照習近平主席關於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結合總台成立以來的實際情況,我們抓住5G重大概念的提出和實施,提出了5G+4k/8k+AI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就是用新媒體、新技術來改造我們的傳統廣播電視,來改造我們整個媒體的生產業態。

從這一年的探索中我們嘗到了甜頭,一方面,我們的影響力在新媒體領域得到了大幅拓展。以這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宣傳報道為例,我們通過大量新媒體技術應用,在新媒體端以新媒體用戶習慣的、適應的呈現業態來推送我們的內容,獲得了很大成功。在新媒體平台,我們國慶70周年報道的點擊量達到了33.5億多次,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而我們傳統的電視端受眾,就是電視用戶,因為我們走了精品路線,用戶下降的速度也在減緩。我們大力推動節目改版升級,今年以來已經推出了200多檔改版升級的節目,在傳統廣播電視用戶中也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在國慶70周年報道中,電視觀眾中有7億多人次收看。同時,我們傳統的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端也有相互技術打通的呈現:手機上的好節目,點一下就可以上電視;廣播電視上的好節目,也可以回放到手機。這種技術在幾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支持下也都實現了。所以,現在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已經不僅是一家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機構,而是正在向著國際一流原創視音頻製作發布的新媒體機構進行華麗轉身。

里戈尼:中國是一個體量很大的國家,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中國國家旗艦媒體,如何在做好對內報道和對外傳播中國方面發揮媒體作用?

慎海雄:這方面我們是這麼做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國家廣播電視台,發出的聲音代表黨和政府,所以我們深知自己的分量是很重的。尤其是剛才我跟您講的,我們在向新媒體機構的華麗轉身過程中,在新媒體領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節目影響力正不斷增強。

我們迫切地感覺到,影響力增強的同時,一定要提高我們的公信力和美譽度。我們認為宣傳報道無小事,我們的任何一個節目,甚至主持人的任何一句話,都要結合實際,首先是要對事實負責。第二,要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利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比如說,央視《焦點訪談》這檔節目,我們現在恢復了它的輿論監督功能,《焦點訪談》中輿論監督的比例大幅度提升。中國社會現在也在轉型期,您剛才講的,中國這個國家很大,社會矛盾是經常出現的。

這個時候,《焦點訪談》就要發揮它輿論監督的功能,披露一些問題的真相,進行鞭撻和抨擊。但我們的監督是建設性的,是為了督促地方的黨委政府把問題解決好。我可以非常高興地跟您說,今年以來,《焦點訪談》這檔輿論監督節目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回應,基本上得到了有效解決。比如,我們揭露了中部某個省份某個縣的污染事件,最後處理了20多名幹部。當地更是舉一反三,把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所以我覺得,站在人民的立場推進問題的解決,這就是我們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職責所在,也是想黨和人民之所想,急黨和人民之所急。因為在中國,黨和人民的立場是一致的,人民期盼什麼,我們黨和政府就幫人民解決什麼。但這個過程當中,有些地方官員是會走樣的,那麼我們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面對問題不是迴避、不是掩飾,而是正視問題、直面問題,把它揭露出來。這方面,可能外國的好多媒體朋友不太了解,其實在我們的報道當中,輿論監督的分量還是比較高的。

里戈尼:最後想問一個關於香港的問題。在你們看來,在中國政府看來,香港正在發生什麼?中國媒體和西方媒體是否正在對香港的形勢進行客觀的報道?

慎海雄:關於香港的問題,令我非常難受的是,我認為西方很多媒體的報道是在「拉偏架」。比如,在一些香港年輕人襲擊警察和無辜老百姓時不拍攝,卻在警察還擊的時候拍攝,然後說是警察在打青年學生。香港是個法治社會,警察怎麼可能隨意打青年學生呢?反而是這些人違法犯罪在先。不知道西方媒體近期是否有報道,香港一名清潔工人羅老伯被五個香港青年用磚頭砸死,這幾個青年中最小的只有15歲,這是滅絕人性。香港事件發展到今天已經開始逐步恢復平靜。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中央政府的決策是對的,嚴格遵守「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中央政府如果出手分分鐘就可以解決問題,但中央政府沒有這樣做,恰恰說明我們在認真遵守「一國兩制」和香港《基本法》,我想這一點全世界也看到了。

但同時我們也非常痛心,我認為香港的一些年輕人對社會的不滿,也充分暴露了這個社會中資本主義的極端性,暴露了貧富的懸殊。富豪壟斷了很多領域,讓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為什麼一路之隔的深圳現在發展這麼好,GDP甚至超過了香港?我認為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體現。所以我認為,香港事件是一個反面教材,要充分吸取教訓,也讓中國內地的社會各界進一步看到應該怎樣珍惜現在的社會制度、珍惜發展環境,埋頭實幹,把經濟搞得更好,增強信心。香港事件是個壞事,但對中國內地各界來說,現在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強了。

我認為應該進一步鼓勵、支持特區政府,香港社會各界真正化解一些矛盾,逐步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讓年輕人看到希望,讓貧富懸殊的問題通過科學、合理、合法的途徑逐步緩解,比如住房問題等涉及老百姓民生的大事,讓老百姓有希望有盼頭。現在中央政府提出的還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主張,相信特區政府、相信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相信特區的警隊和司法系統可以把問題解決好。

我想經過幾個月的騷亂,現在香港老百姓應該冷靜想一想,究竟是要玉石俱焚、毀掉香港,還是要建設性地逐步解決一些問題。對於一些問題,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已經在研究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等一些政客、一些人士,直接插手的味道還是很濃的,煽風點火,企圖借這個機會用香港來牽制中國的發展,牽制中國內地的發展。但如果把香港搞亂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呢?這是損人不利己。我覺得這完全是一種「冷戰思維」,人的身體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腦子還在20世紀、19世紀。「冷戰思維」在西方、美國一些人當中還是根深蒂固的,讓人感到擔憂。

香港問題,香港特區政府、700萬香港市民是能解決的,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背靠內地是沒有問題的。澳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回歸馬上就20年了,經濟紅紅火火,增長了8倍多。我前些日子去澳門感覺到,澳門的普通市民和政府官員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覺得有內地這個大靠山,發展的機會很多。他們認為要吸取香港的教訓,更加珍惜和平安寧的環境,不能亂。通過香港事件,我感到風浪總會過去,但要吸取教訓,各方面反思,亡羊補牢,早做對策,努力解決各種問題。

專訪全文請點擊:(義大利最大電視台專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6zuFm8BMH2_cNUgcG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