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的諷刺意義的小說,有「新儒林外史」的稱譽,諷刺性再加上超長的篇幅。不管怎麼說,《圍城》其中蘊含著大量中國獨有的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賦予的特有的特徵,即使是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是需要細心閱讀才能夠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道理和文化內涵。
初讀《圍城》,我們可能只是關注圍繞著主人公方鴻漸身上及其周圍的人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再讀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會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小心機」,其中有許多讓人驚喜的小細節,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
是的,「面子文化」便是《圍城》中所蘊含文化內涵的其中之一,雖然大家的普遍認知是中國人十分好面子,即使在國外中國人也難以避免的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辭典里對於「面子」的解釋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有所成就故而得到的其他人的認可,用社會地位和聲譽來衡量。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很難說有哪個國家是不要面子的,但是像中國這樣從古時候起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好面子」甚至都已經作為文化形成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中國人好面子也是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情社會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恥感文化、社會取向的文化都極大的影響到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表現。《圍城》描述的是中國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當時的人物社會交往中,我們也能窺見中國面子文化的根源以及其帶來的深遠的影響。
一、《圍城》中提到的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1.孫太太和蘇小姐的對話
孫太太抱歉地拉皮帶道:「你這淘氣的孩子,去跟蘇小姐搗亂!快回來。」蘇小姐可是一向瞧不起這位寒磣的孫太太,而且最不喜歡小孩,可是聽了這些話,心上高興,倒和氣的笑道:「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她脫下太陽眼鏡,合上對著出神的書,小心翼翼的握著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亂擦。
這裡用兩位典型的中國女性的對話表現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時的人情世故,孫太太首先,對著蘇小姐就是一頓夸,而像蘇小姐這樣的女性,自然是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孫太太這些話自然能夠滿足蘇小姐的虛榮心,所以蘇小姐也是懂人情世故的,明明不喜歡小孩子甚至已經十分生氣了,但還是估計到自己的臉面和對別人友好的尊重,「小心翼翼」地握著小孩子的手腕。
我們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伸手不打笑臉人,故而就算這位蘇小姐再怎麼生氣、再怎麼討厭小孩子,表面上還是裝作不在意、親切的樣子出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還是蘇小姐自己的虛榮心在作祟。而這位孫太太雖然滿口都是稱讚對方貶低自己的言語,心裡卻未必真是這麼打算的,那個時代讀書人雖然地位高一點,但是也是受到許多偏見的。
2.方鴻漸和相親對象母親在麻將桌上的對話
八圈打畢,方鴻漸贏了三百塊錢。同局的三位,張太太、「有例為證」和「海軍大將」一個子兒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來準備吃飯。鴻漸喚醒一句道:「我今天運氣太好了!從來沒有贏過這許多錢。」張太太如夢初醒道:「咱們真糊塗了!還沒跟方先生清帳呢。陳先生、丁先生,讓我一個人來付他,咱們回頭再算得了。」便打開錢袋把鈔票一五一十點交給鴻漸。
這裡方鴻漸是在與張太太的女兒相親之後,聚在一桌打麻將的情景。張太太畢竟是長輩,再加上方鴻漸又和她的女兒有可能結婚,對於這位未來可能的女婿,打麻將就算輸了錢是想著給他他也不會要的,所以根本就沒有先提給錢的事。
但是方鴻漸由於在國外留過洋,所以儘管想要估計長輩晚輩的禮儀秩序,因為沒有固有的思想,再加上他也對於張太太的女兒不是很滿意,故而還是估計了大家的面子委婉的說出了要錢的話,反正在座的各位都能聽懂,但是方鴻漸心裡雖然痛快了,張太太心裡還是不免感覺是被人駁了面子,心裡默默的罵方鴻漸小氣不懂事。
二、為何中國人如此重視「面子」
1.中國作為東方禮儀之邦的歷史文化積澱
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出現了中華民族在禮儀方面循規蹈矩的嚴格體制的雛形。應該是受到早期「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的影響,其中又屬儒家思想帶來影響最為大、深遠,在西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禮儀制度,君臣、夫妻、父子,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要遵循的秩序,每個人都嚴格恪守禮制、尊崇禮法。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從幾千年就深入人的日常行為之中,即使是發展到當代社會,我們中有許多人還是依然會遵守這些規矩和禮儀。
而這些禮儀規矩發展的結果就是家族的榮譽和個人的名聲幾乎就成為了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所以即使在抗戰時期,許多中國人還是遵守舊時社會的禮法,首先是將個人的名聲放在立足社會的首位,故而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中國人依舊是「好面子」就也不足為奇了。
2.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隱性壓力
我們都深知中國是人情社會,是人情世故、人際關係的天下,一個人是否具有這方面的得體的禮儀行為便是他是否有情商、能在社會中生活的根本。
中國人十分重視「根」,而已經發展了幾千年的禮儀文化自然不會再人心中消亡,而是隨著社會逐漸發展,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作為評判一個人不可或缺的標準,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維護自己「面子」的巨大牢籠,儘管我們在逐漸接受新進的思想文化,這只能徒增矛盾,而解決不了愛面子的問題。
再有就是來自外界的期望有時候會成為我們變得「好面子」的催化劑,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你總歸是在別人對你的期望中生活著的,再不濟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期望。但是這些期望卻抑制了人類的本質,像《圍城》中對於知識分子的描述,抗戰時期,知識分子是能夠過安穩生活、擁有更高的生存能力的「上等人」。
所以他們不免「尾巴會翹起來」,變得越來越傲氣,反而將知識當做滿足外界期望的手段,來維護自己可憐的面子。這些知識分子中方鴻漸是最為典型的,不僅從他的假文憑、對事業的追求,包括從他婚姻中也能窺出一二,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他能夠放棄他真正喜歡的唐曉芙,轉而投向符合世俗要求和外界期望的蘇文絝,後期又深陷自己內心的掙扎選擇了孫柔嘉。
三、從《圍城》一書中折射的面子的本質
許多人曾經說《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原型就是錢鍾書先生本人,他的求學經歷、愛情、事業和整個人生,而事實上方鴻漸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他的行為表現,包括對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人前人後的人情世故的處理等等,都是每一個中國人好「面子」的本質體現。其實就是對於理想中的自己和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自己的鬥爭。
中國人「好面子」與其他民族的人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詞已經漸漸發展成為具有貶義和諷刺意味的詞語,因為中國社會的緣故吧,中國人通常會陷入「表面上追求面子和接受新思想後人格要求自己要臉」的矛盾,就是他本身能夠融入這個人情社會,而且能夠圓滑的處理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他自身又有某種自尊在作祟,希望自己不會成為這樣世俗的犧牲品。
《圍城》中在方鴻漸「假文憑」這一故事情節的刻畫中體現了這一矛盾,他為了自己的「面子」不會主動坦誠自己拿的是假文憑,但是又由於留洋接受了新鮮的思想,又無法讓自己陷入虛偽說謊的人格中。
四、結語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這句話在中國社會中尤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感,而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也能夠揭示出《圍城》一書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給世人的道理,一些我們深陷而不能夠自拔的情景,讀完後我們便是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而中國獨有的發展出來的「面子文化」雖然是由幾千年的禮儀發展影響而來的,卻由於後世經濟飛速發展和各種其他的因素影響失去了本質,也逐漸變得世俗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