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之黃金夢:金絲八寶攢珠髻,令人驚嘆的黃金的巔峰生命形態

2019-12-12     名匠優品



絲縷黃金換光陰

掐金嵌寶抵永恆


中國人對黃金的執念由來已久。


古代冶金術常用黃金製作長生不老藥。從漢代起,黃金的稀有與永恆帶來的不僅是身份權力的象徵,還成為通往極樂永生的「致幻劑」。



歷朝歷代權貴們無不以黃金為原料裝點衣食住行。仿佛身上粘得的黃金越多,就離高貴和永生的距離越近。


花絲,一種以黃金為始終的藝術品便應運而生。


名匠之黃金夢:金絲八寶攢珠髻,令人驚嘆的黃金的巔峰生命形態

· 清 子孫萬代金葫蘆


沒有人不喜歡金子。可如何表達,則大有講究。古代王公貴族即便對黃金愛得深沉,也不會明目張胆地表露出來,因為黃金與財富的關係總是太過赤裸,從來也沒見過誰直接把金疙瘩做成把件,拴在褲腰上。


玉石隨身,是溫文爾雅;渾身貼金,好比拖家帶口、一目了然。


· 花絲誥命夫人鳳冠


於是,一門門為黃金量身打造的手藝誕生了,其中,尖子生選手非「花絲」莫屬。



花絲,名為花,實為金。黃金遇熱後會變得十分柔韌可塑,花絲工匠將金子製成粗細不等的素金絲,然後再三、兩一組地把它們搓製成紋絡各異的「花絲」。


這些花絲經過堆壘、編織,焊接成具有鏤空質感的工藝品。


· 明 金累絲鳳簪


一種觀點認為花絲是從戰國時期的「金銀錯」演變而來,「金銀錯」指的是以金銀為材料,在青銅器上嵌入文字或紋飾的工藝。


這種工藝與花絲唯一的共同點在於,匠人對金銀的延展性與可塑性有了認知,然而至今未曾出現漢代以前與花絲有關的工藝品。


· 明 金累絲帽冠


· 清 乾隆 金鑲東珠貓睛石嬪妃朝冠頂


於是便有了第二種猜想:花絲是「絲綢之路」的產物,於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從圖案風格上看,早期的花絲圖案與來自西域的裝飾圖案非常相似。


· 清 包金嵌米珠帽花


不論起源於何時何地,花絲的成熟與發展都是在中國完成的,是一項獨屬於中國人的精湛工藝。


而它的出現,也讓原本庸俗笨拙的黃金變得靈動輕巧,在實用性與象徵性的基礎之上,為黃金又貼了一層更高級的「金」。


· 花絲嵌寶如意


盛唐時期,金銀工藝迎來了黃金時代,花絲工藝被廣泛應用。


「細鏤之工,教以四年」。



一根還未被做成花絲的素金絲可以細到什麼程度?素金絲的最大直徑大概是4毫米,最小直徑只有0.2毫米,「細縷之工」當之無愧。



——《新唐書·百官志》


· 清 鏤空龍紋盒 高6.4公分 最大徑14.2公分


· 花絲束髮冠


· 清 金累絲樓台人物分心


花絲的巔峰始於明朝。此時,花絲開始頻繁和玉石珠寶相映成趣,這種時尚的風靡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關係。當時中國與伊斯蘭各國交往頻繁,貿易往來、沿途開採、蕃國進貢等多種互動模式使得大量珠寶、金銀製品流入境內。


· 花絲嵌玉石盤


如《五雜俎》所載,「今世之所寶者,有貓兒眼、祖母綠、顛不刺、蜜臘、金鴉、鶻石、蠟子等類,然皆鑲嵌首飾之用」。


· 清 金嵌珠寶帶鉤涼帶


· 花絲手鐲


· 花絲荷花發簪


同時,一些先進工藝也隨著金銀珠寶占領了時人的「朋友圈」。


明代《西洋番國志》寫道:「國王其年以赤金五十兩令匠抽絲如發,結綰成片,以各色寶石、珍珠鑲成寶帶一條,遣頭目乃那進貢中國」。


意思是說,古里國(古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南部古國)國王用純正的五十兩金子製成髮絲般的細線,用珠寶鑲嵌好後進貢明朝朝廷。


它描述的正是一件相當上檔次的「進口」花絲貢品。



與大明王朝同處一個時空的莎士比亞曾說過:「珠寶沉默不語,卻能比任何語言都能打動女人心」。


花絲的流行與當時的貴族婦女的喜好關聯甚密。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就形容王熙鳳頭上是「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五鳳朝陽掛珠釵」,黃金花絲為基礎,各種寶石珍珠一個不落,帶來十足雍容華貴的畫面感。


《金瓶梅》中曾多次提到女性飾品,「金頭面四件,銀首飾三件,金環一雙」,「大小五件頭面,一雙二珠環兒」等。


· 明 嵌寶金頭面系列


· 明 嵌寶金頭面


· 清 金累絲嵌寶鳳釵成對


· 清 金質累絲點翠嵌紅寶石、珍珠蝙蝠喜字紋面簪


「頭面」即為女性頭上的飾品,上等的「頭面」大部分由花絲工藝完成,當時的匠人也以能夠進入內廷專為皇家製作首飾的「銀座局」為榮。


· 花絲蝴蝶髮夾


· 金累絲嵌琺琅花簪(左) 青金石手鍊(右)


· 花絲蝶戀花發簪


「首飾是熱切的審美情趣之有控制的升華」


——學者揚之水在《奢華之色》曾這樣描述過

拿來比作花絲再恰當不過了。


· 清 乾隆 金累絲點翠嵌珠寶雙龍戲珠簪


隨著等級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逐漸淡化,人們對黃金的執念大不如前,至少不會相信,頭上插著十來個金簪子就能彰顯身份地位。


但是,人們始終不曾拋棄對黃金的狂熱。


· 花絲嵌松石香囊


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平價替代品」——黃銅、鍍金等材料工藝的流行,其目的只有一個——看起來像黃金,稍稍安撫那顆無法被滿足的,追求「黃金自由」之心。


· 明 包金鑲米珠回鈕


· 清 鏤空竹葉紋鎏金指甲套


替代品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花絲的停滯發展。直到1958年,亞洲最大首飾廠「北京花絲鑲嵌廠」成立,一場獨屬於花絲的繁華舊夢才再次甦醒,大大小小的花絲車間也興旺起來。


· 清 銀鎏金累絲鑲寶石宮殿式佛龕


1989年,一件名為《白衣大士》的銀花絲觀音擺件一經問世就被台灣富商看中,立刻下了400件的大訂單,消息一出來就轟動了整個工藝美術界。


設計者名叫程淑美,她既是中國國藝美術大師,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 花絲風雨橋 潮宏基首飾博物館


當花絲不再是貴族壟斷的階級附屬品,人們對黃金的喜愛也變得更加冷靜。然而,傳承千年的花絲技藝卻不會降溫。


與其說是黃金為花絲賦予了「平安符」一般的商業價值,不如說是花絲讓黃金煥發了嶄新的活力。


· 清 累絲蘑菇頭金質發簪


這種古老的貴金屬從此擁有了更豐沛的表達,和更綿長的生命力,因「人」的介入而愈發變幻出迷人的光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3QT-G4BMH2_cNUg7Z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