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外號刀巴,是長距離越野賽上的王者。
他雖年過40,卻依然在為夢想而拼搏。
他是一名牙醫,深知跑超長距離比賽有害身體,但仍樂此不疲。
他就是李仁力,在前不久結束的八百流沙比賽中以84小時43分13秒的成績奪冠,刷新了梁晶在去年創造的國人最快紀錄。
今天就來說說他的跑步故事,一名純粹跑者的故事。
周星馳電影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這句話用在李仁力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李仁力最開始是不跑步的,上學的時候體育都不及格。工作後,每天按部就班的日子讓他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應該做一些有意義、有挑戰的事情,才不枉此生。
那會,他覺得騎行川藏線是很有挑戰的事情,就先給自己定了一個騎行川藏線的目標。為了練習騎行能力,他就去健身房騎行。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去騎行川藏線到拉薩。這一趟艱苦的旅途下來,他認識了很多爬雪山的朋友,於是就開始爬雪山。
就這樣爬雪山開始成為他的追求,並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每年要爬一座雪山,最終目標是登山珠穆朗瑪峰。後來雪山次數爬多了,他就發現這個運動太商業化。「大部分都是靠協助幫你登頂。」於是他決定自主攀登,「嘗試了幾次,發生了一些事故,非常危險的事故。」
慢慢地,李仁力覺得爬雪山不適合自己。「商業攀登每次都不會出狀況,但只要自主攀登就會出事故,要求助救援。全靠自己真的很難登頂。」他說,「登山和跑步或者越野跑最大的區別是,登山運動是有階級性的。不像跑步是人人平等的,只要上了賽道,人人都是公平的。登山不是平等的,每個人都不是公平的。登頂花錢和不花錢差別很大。找個背夫,多用一罐氧氣,登頂其實不難。」
由於在登雪山過程中,李仁力發現體能很重要。「那時體力不好,就逼迫自己跑步。後來跑著跑著就發現,跑步這項運動非常適合自己。起碼在賽道上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說。
對跑步這項運動逐漸上癮的李仁力跟現在大多數跑者一樣,開始頻繁到全國各地參加馬拉松。北馬、上馬等國內大型馬拉松比賽都留下過他奔跑的足跡。「不過成績總是徘徊在330左右,並不好。主要是因為沒有針對性訓練。」在被問及那個時候跑步成績如何時他說道。
李仁力目前馬拉松比賽的PB是3小時14分,反而是在頻繁參加越野賽,跑馬拉松放鬆時創造的。
後來,他接觸到越野跑這項運動,一下子就迷戀上了, 比賽的重心就轉移到越野跑上面。「反正也是假期出去一趟,還不如跑一個百公里、百英里等更長的比賽。」李仁力說。
「第一場百公里比賽是2014年的TNF。那個年代,大陸還沒有百英里的比賽,跑百英里比賽都去日本、香港跑。」回憶起那個時候參加越野賽時的情形李仁力說道。
自從參加越野賽之後,李仁力就一發不可收拾,超強的耐力總是能讓他笑到最後。而且距離越長的比賽,他發揮反而越好。
2015年9月,義大利巨人之旅,完賽;
2016年5月,石家莊野人100,亞軍;
2016年8月,UTMB,33小時47分完賽;
2016年8月,義大利巨人之旅,111小時47分完賽;
2016年11月,三峽百英里,季軍;
2016年12月,深圳百公里國際越野賽,亞軍;
2017年3月,深圳大鵬半島100公里國際越野賽,冠軍;
2017年3月,中國黃山超級越野賽168組別,亞軍;
2017年5月,北京100英里愛江山英雄挑戰賽,168亞軍;
2017年6月,MGD100賀蘭山極限越野挑戰賽,120公里組季軍。
隨著頻繁在比賽中獲得前三名,在越野跑的圈子裡,「刀巴」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
後來,李仁力接觸到八百流沙的比賽。「當時沒覺得八百流沙有什麼不同,跑完第一次之後,發現自補給,自導航的比賽更有意思。這個比賽有自己的風格,和任何比賽都不一樣。」他說道。
2017年,第一次參加八百流沙,李仁力就以88小時32分完賽,總排名第4,國內第一,也是首位跑進90小時的中國籍選手。
此後的每一年八百流沙,李仁力都沒有錯過。去年他以90小時58分的成績完賽,獲得國內第4。
今年的八百流沙,更難的賽道,他卻以84小時13分的成績獲得冠軍,領先第二名將近20個小時,還打破了梁晶在去年創造的國人最快紀錄。
不過對於這個紀錄,李仁力卻認為沒有任何意義。「打破梁晶的紀錄沒什麼意義。因為是不同的賽道,也不是同台競技,沒有任何意義。」他說道。
而整個比賽,他只睡了3個小時。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強大的意志力。但是他卻說,本來計劃睡得更少。
「本來計劃睡得還要少的。計劃少睡並不是盲目的,靠意志力拚下來的。之前跑168公里越野賽,從來不睡的。今年跑烏蒙山330,70個小時完賽,也只睡了3個小時。」
「所以我是有能力做到睡得更少,但是今年八百流沙沒做到睡得更少,是因為出發的時間沒有確定,導致賽前沒有足夠的時間睡眠。如果說比賽確定了什麼時間出發,我會提前兩天到這裡,進行充足的睡眠,到了比賽應該就能睡的更少。還有一個原因是,高海拔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白天特別熱,一到晚上特別冷,即使把所有的羽絨服都穿上,還是很冷。這個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幹什麼。」他說道。
其實,李仁力賽前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跑進80個小時,但是由於中間遭遇迷路,他沒能完成既定目標。
談及迷路的原因是,李仁力表示有三點:第一是沒有控制好睡眠;第二是晚上太冷,意識模糊,人處於不清晰的狀態;第三是路況,自己本身導航能力就差,每次比賽都要比別人多跑很多路。
在茫茫戈壁中迷路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奔潰,李仁力也不例外,但是他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迷路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迷路以後崩潰。就是迷路以後一定要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其實我也很難做到保持平靜,但是腦子裡就這樣想,自己又賺了,可以多跑幾公里。」他說道。
在很多人看來,八百流沙這種極端考驗人意志的比賽,真不是一般人能參加的,而李仁力在嘗試過一次之後,每年都會參加。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吸引他一直參加八百流沙的的比賽呢?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這個比賽大部分時間都是你一個人在奔跑。在生活中,你不可能有這麼久的時間一個人獨處。在這個期間,你會想到這輩子你想不到的事情。孤獨的時候容易思考。最無助,最無奈的時候,你想的事和在辦公室坐著的、躺在家裡、和朋友在酒桌上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還有那種突破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完成挑戰之後的滿足感也是不一樣的。不像馬拉松那樣,光是跑步,八百流沙更加豐富多彩。一是自導航,自導航是有變數的,誰也不可能走的路全是對的。還有負重,自補給。比普通馬拉松或者超馬挑戰更大,更好玩一些,涉及到的東西更多一些。」李仁力說道。
從2018年開始,李仁力因為工作太忙,逐漸減少參賽頻次。但為了八百流沙,他賽前半個月,將自己完全丟在戶外,全力備戰,一周跑了400公里。然而在這這一周當中,他還抽空參加了龍羊峽百公里比賽,儘管身體很疲勞,但仍以第10名的成績完賽。
跑超長距離越野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訓練,而對於一位年過40的人來說,如何平衡訓練/比賽、工作和生活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呢?
「我已經40多歲,這個年齡是最掙扎的年齡,也是最忙的年齡。所以從去年開始,計劃不參加比賽,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但後來,還是參加了兩場比賽。一場八百流沙,一場北京的比賽。」
「前幾年的訓練量特別大,月跑量700-800公里。為了訓練,我平時喝酒的時間都沒有。朋友叫我喝酒,我全部拒絕。從去年到今年,因為工作太忙,平時很少跑步,跑量少得可憐。參加比賽的場次也少了很多。不過到了比賽前,我還是會認真訓練。比如八百流沙,會提前半個月開始,找一個跟比賽類似的線路,海拔、環境等相差無幾,一周跑400公里,模擬比賽的難度。」他說道。
「今年想的是既不影響工作,也要參加幾場比賽,還要拿出時間陪家裡人。所以,今年是最有計劃的一年,對自己要求也是最嚴格的一年。」
「每天的時間表也是排得滿滿的。先把幾件重要的事情先做完。每一天做得每一件事都是在計劃之內的。比如每個月花多少時間探視父母,花多少時間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外出參加比賽。今年參加了江南168,第六名。烏蒙山330,冠軍。」
「龍羊峽百公里,一開始想拒絕這個比賽,後來一想,正好可以為八百流沙拉練,因為兩場比賽相差6天。當時正好是一周400公里訓練的周期,沒有休息,直接參加了龍羊峽的比賽。所以參加龍羊峽比賽是在一個疲憊狀態下跑的,最後獲得了第10名。在沒有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比賽效率比之前不務正業的時候還提高了。」
「所以我覺得,要想平衡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工作的時候就多用點功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其他任何事都不要想。而訓練和比賽的時候,也是專心到了極點。比如備戰八百流沙,就把自己完全丟在外邊,讓自己能夠全身心投入,別人想找也找不到我。」李仁力說道。
堅持跑步十幾年,李仁力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也在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回顧跑步這一路以來的收穫,他認為用4個字可以概括。
第一是改變。「跑步讓我更充實了,讓我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讓我的精神和心理得到了極大滿足。」
第二是堅持。「無論做任何事情,不管是跑步,工作還是生活,只要你堅持,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在很多人眼裡,跑超長距離的比賽對身體有害,李仁力對此也認同。「超長距離的比賽已經失去了健康的意義。」但是他也覺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這種不健康遠遠超過跑長距離給身體帶來的不健康影響。
但李仁力認為,相比身體健康,參加超長距離比賽更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精神達到另一種境界。「如果精神不健康,身體也很難保持健康。儘管身體被折磨著,但是精神上會有無比的滿足感,很充實,達到另一種境界。只要這個比賽(八百流沙)存在,我就會一直跑下去。」
跑完八百流沙之後,李仁力暫時沒有其他比賽計劃。他表示將會回歸到正常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
對於明年的計劃,他表示,「明年的計劃也待定,需要好好規劃一下。現在不是我想參加比賽就能參加比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