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難!但仙桃長埫口這個村招招贏得他們的心……

2019-10-31     仙桃日報

高新區建設是對接大武漢的平台,是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按規劃,12月底前,需要完成起步區1196戶房屋拆遷任務。

都說搬遷工作「天下第一難」,但是地處起步區的剅河嶺村搬遷還建工作處處體現著「溫情」「執著」「靈活」。

10月25日,天剛蒙蒙亮,長埫口鎮剅河嶺村村主任鄧又啟就來到萬志雲家,與他聊起來。9月底,鄧又啟幫萬志雲搬了家,這幾天天氣變冷,特意來看下他的居住情況。

「我這一切都好,就等著搬進新家呢。」萬志雲說。搬遷工作是當時難,後來甜,村裡有規劃,村民不能拖了後腿,萬志雲了解情況後,二話沒說讓工作組拆了自家房屋。

溫情搬遷。一面是極其緊迫的時間和繁重任務,一面是幹部群眾之間城牆般結實的「心牆」,怎麼辦? 鄧又啟拿出了「以心換心,才能心心相印」傳家寶。得知萬新福妻子肺癌晚期,鄧又啟多次到萬新福家中,主動幫萬新福尋找合適住房,解決過渡安置難題;聯繫醫院,送去關愛與溫暖。

「他們工作也不容易。他替我們著想,我們也替他著想。」萬新福主動簽了搬遷協議。

執著搬遷。搬遷還建涉及剅河嶺村村民31戶,起初不少搬遷戶與工作組處在對立面。工作組發揚「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搶抓早、晚居民在家的「黃金三小時」,走村串戶,耐心講解政策。面對不聽不理不配合的搬遷戶,工作組在研判「黃金三小時」內帶著可行的解決方案再度登門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多次,直到達成共識。

有群眾到指揮部了解政策、諮詢疑難、算帳對比,鄧又啟耐心傾聽,交心解疑直到群眾打開「心結」;搬遷戶搬家,鄧又啟第一時間招呼人手上門幫忙。實實在在的付出,贏得了群眾信任。「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感受得到!」村民萬志雲說。

靈活搬遷。搬遷還建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每一戶情況各不相同。為此,工作組將搬遷工作按照難易程度分門別類。從易處著手「化整為零」,從難點攻堅「化零為整」。工作組憑藉對搬遷政策的熟練掌握、對村情村況的爛熟於心、對困難與突破口的靈活處置,一次次化解難題。

「每幫群眾解決一個問題、簽訂一份協議,都真真切切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鄧又啟說。

剅河嶺村是高新區房屋搬遷還建安置工作的一個縮影。眼下,從區鎮領導、片村幹部、一般黨員幹部,到搬遷群眾,聚集成一支強有力的大軍,奮戰在一線,把各類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逐漸打破了「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字難簽」的被動局面。

截至目前,高新區房屋搬遷安置工作涉及潮願、雜壩、登甲嶺、剅河嶺等4個村,共完成協議簽訂85戶,已拆除房屋58座。

(文、圖 記者 鹿丹丹 特約記者 江琪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ymnH24BMH2_cNUgyk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