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生
古代幾乎每個王朝都發生過皇子為爭奪帝位而大打出手的事情,蒙古國也不例外,忽必烈的帝位就是踩在弟弟頭上坐穩的。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領大軍攻打南宋戰死於重慶釣魚城後,留守在漠北的七弟阿里不哥趁機稱帝,1260年5月領兵和南宋作戰的忽必烈,也就是阿里不哥的四哥在中原稱帝,之後領兵討伐弟弟阿里不哥。
蒙古帝國陷入內亂後,不少原本被其征服的敵人也不安分起來,李璮就是其中一位。李璮是金朝末年山東軍閥李全養子,在當時算是山東地區的太子爺。山東地理位置上剛好夾在蒙古和南宋中間,而這個李全也是個牆頭草,身為金國將領,卻在蒙古和南宋之間搖擺不定,蒙古大軍一來,他就討好蒙古人,蒙古大軍一走,他就立馬投降南宋。
公元1227年,李全投降蒙古,被封為益都行省,掌控山東一帶,實力不斷擴大。1231年李全死後,李璮接替其位置。當時蒙古面對金國和南宋兩大敵人,也需要拉攏盟友,因此將蒙古皇族中的一位公主下嫁給李璮為妾,藉助蒙古勢力,李璮在山東勢力越來越大,成為當時蒙古在中原一帶最強的軍閥。
公元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滅掉金國,李璮所在的山東地區徹底被划進蒙古統治範圍。不過李璮和他父親不同,認為漢人不應該被蒙古人統治,畢竟山東可是孔孟之鄉,最看不起的就是周圍異族,認為他們粗狂、不知禮數,是「蠻夷」,就算是當時強大的蒙古人在他們看來也不過是粗魯的野蠻人。
因此,李璮雖然名義上歸順蒙古,但實際上擁兵自重,根本不聽指揮。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李璮以「防備南宋」為由,不去覲見,每年連賦稅都不交,私下裡不斷加固城防,招兵買賣,準備伺機而反。
1260年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因爭奪蒙古大汗寶座大打出手,李璮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加快反叛速度,大肆囤積糧草,鞏固城防,並以「防備南宋」為由,拒絕出兵幫助忽必烈,反叛之心已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但忽必烈當時為對付弟弟阿里不哥,只能對李璮一再忍讓。
1261年冬天,忽必烈率領大軍前往漠北討伐阿里不哥,李璮認為時機已成熟,於1262年年初正式起兵叛亂,殺盡境內所有蒙古士兵,同時宣布將漣、海等多座城池獻給南宋,被南宋朝廷封為齊郡王,但只是一個空頭銜,南宋沒有出一兵一卒相助,也沒有提供任何糧草,而原本商量好一起反蒙的中原軍閥,在李璮起兵後紛紛做壁上觀,響應者寥寥無幾。
更糟糕的是,北伐的忽必烈突然率領大軍返回,同時下詔漢地各諸侯討伐李璮,甚至連高麗也派出軍隊討伐李璮。1262年4月,李璮所部約5萬人馬被17路蒙古大軍圍困在濟南城數月,直到7月,濟南城中糧草殆盡,軍心渙散,而南宋始終拒絕出兵相救,李璮自知大勢已去,7月20日已徹底絕望的李璮親手殺死寵愛的小妾後,投入大明湖自盡,但由於水淺活了下來,後被元軍活捉,被蒙古名將史天澤斬殺。
平定李璮叛亂後,忽必烈繼續北伐,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漠北,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主動投降,忽必烈念及兄弟之情,饒了他一命,將其幽禁起來,1266年突然暴斃,有記載說是自殺,也有記載稱是忽必烈暗中下手。
李璮之亂平定後,忽必烈趁機收回漢地軍閥手上的兵權,取消漢人諸侯的封邑,蒙古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那李璮叛亂之時,南宋為何不出兵?要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首先,李璮在叛蒙之前,曾多次和南宋軍隊作戰,奪取大量城池,且李家父子是出了名的牆頭草,不可能真心實意歸順南宋;其次,南宋朝廷並願意和蒙古作戰,一心想議和,怎麼會主動挑釁呢?
南宋朝廷的軟弱也讓漢地其他軍閥徹底死心,這也是沒人和李璮一起反叛蒙古的原因,畢竟連朝廷都不敢出兵,他們又起得了什麼作用?這也讓忽必烈迅速控制漢地軍閥,加速南宋滅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g0npHQBd8y1i3sJhy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