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布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雲浮共有2名傳承人成功入選

2020-04-11     雲浮發布


4月10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省共108名非遺傳承人入選。其中,雲浮市共有2名傳承人成功入選,分別是民間文學項目《陳璘傳說》傳承人麥柏森、傳統技藝項目羅定皺紗魚腐製作技藝傳承人盧成強。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

廣東各地和有關單位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有關要求,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弘揚優秀嶺南文化、建設文化強省作出貢獻。

名單如下


對於《陳璘傳說》、羅定皺紗魚腐你聽過嗎?

《陳璘傳說》於2012年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璘傳說起源於明代中後期,故事原型是明代嶺南軍事將領陳璘,其興邦安民、關注民生的故事在雲安、雲城、羅定、鬱南一帶廣泛流傳。

陳璘,字朝爵,號龍崖,其原藉廣東翁源縣,後落藉東安縣南鄉,現兩地均有陳太保祠及墓葬等遺蹟。因陳璘「績在邊疆,威加海外,振古以所稀見也」,故明神宗曾贈聯曰:「闢土開疆,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明朝萬曆年間,陳璘平三羅後,東安設治之初,兵燹剛過,狼煙始靖,陳璘與先民辟蒲逕而開路,墾坡沼以耕田;興百廢、舉百事,使縣境丁口與日俱增,田畝與人同長。關於陳璘安民、興邦、抗倭、平亂的民間故事最初只在陳氏族人中流傳,現如今在南鄉大營村陳太保祠前,每當晚上乘涼時,或是每年清明祭祖時,陳氏後人仍講述著陳璘的各種故事。其後,陳璘傳說在當地逐漸流傳開來,且越傳越遠、越傳越神奇,故事內容也逐漸充實,形成了一個個系列,如討賊系列、民生系列、抗倭系列等。較為常見的包括《陳璘刀劈龍虎岩的傳說》、《東壩與西壩傳說》、《東圳與西圳傳說》、《陳璘與江傍水車的傳說》、《獅象把水口傳說》、《陳璘與魁岩的故事》、《走馬崗的故事》、《陳璘與止戈岩的傳說》等。

陳璘傳說大多有一定的歷史事實作依據,進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民間故事,其產生與流變歷經400多年,是當地民眾口口相傳、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陳璘傳說反映了當地群眾敢於鬥爭、抗擊倭寇、安定社會、關注民生的精神,對於挖掘和研究雲安甚至整個雲浮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近年來,由於社會文化活動的多樣化,口頭文學日漸式微,加之很多與陳璘傳說相關的古蹟遺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更使人無可緬懷追思,陳璘傳說已經面臨瀕危的境地,亟待引起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羅定皺紗魚腐製作

皺紗魚腐形如雞蛋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皮薄有皺褶,外表似輕紗,故稱「皺紗魚腐」。因它始創於羅定,所以稱為「羅定皺紗魚腐」 。魚腐是羅定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羅定魚腐主要由鮮鯪魚肉、澱粉、鮮蛋油炸而成,營養豐富,軟滑可口,甘香味濃,久煮不爛。


羅定魚腐炸出即可食用,鮮炸魚腐甘香酥脆,香醇誘人,點煉奶食用更別具風味;用來做菜,湯和煮,久之不爛,入口爽滑,甜嫩無比;燜,則滿嘴留溢,回味無窮。

由於羅定皺紗魚腐形似圓球,有團團圓圓、美美滿滿之寓意,而且「魚腐」的發音與「愈富」相諧,產品色澤外呈嫩黃,內顯銀白,以此招待賓客,有招財進寶,愈來愈富的象徵。由它製成的各式菜肴湯鮮味美,魚腐鬆軟嫩滑,因其物薄如蟬翼,透如輕紗,故得「皺紗魚腐」之美名。


雲浮融媒中心

綜合:雲安電視、網絡

責編:陸致彤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xBa3EBiuFnsJQVkG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