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針刺傷,這幾個問題再一起聊聊

2019-11-20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顧名思義,針刺傷就是由各種注射器針、穿刺針等引起的意外扎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它是醫務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主要途徑,而護士及醫生就是發生針刺傷的高危人群。

那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針刺傷呢?

1.雙手回套針帽時,這也是臨床上嚴禁進行的「自殺式」操作。

2.採集血標本拔針時,尤其是在帶教時或者人多的時候,一時人多手雜,容易誤傷他人。

3.雙手分離針頭時。

4.在穿刺過程中,患者突然移動,造成護士「偏靶」。

5.手術中傳遞銳器。

6.手術進行縫合操作時。

7.整理污物時,由於未及時將銳器丟棄,誤傷整理者。

8.操作完畢後未立即使用銳器盒分離針頭,二次垃圾分類時。

圖文無關

那醫務人員怎麼避免針刺傷呢?

我們從原因入手,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首先在操作過程上要集中精力、不要因慌亂出錯,保持頭腦清醒;然後就是要按原則做事,拒絕那些高危險的「傻瓜式」操作:

(1)禁止雙手回套針帽。

(2)禁止將針頭裸露放置。

(3)禁止用手直接傳遞銳器。禁止用針頭進行輸液的二次連接,尤其是無陪病房,要求一律去掉頭皮針,再連接留置針頭。

(4)禁止操作後,延遲整理污物包。

(5)使用後的銳器,應立即丟入銳器盒內,禁止徒手二次分揀銳器。

針刺傷會引起疾病的感染嗎?

而針刺傷的發生是否會引起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感染,不僅僅是被刺傷,還與病原體的種類、接觸的方式、體液量以及體液中的病原體的含量,以及針頭種類、被刺傷時是否戴手套,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個例子,臨床上最常見的HBV針刺傷感染,當護士徒手進行操作時,只需要0.004ml,就足以使被刺傷者感染。

當發生針剌傷後的最佳治療時機,目前尚未清楚,美國認為預防性治療越早越好。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進行預防性治療,而是推薦在針刺傷後30min內服用兩聯抗病毒藥,持續服用1個月,並注意其副作用。

一般針刺傷後的應急處理措施和處理流程如下

被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銳器刺傷後的處理?

如果是被B型肝炎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後先按一般針刺傷的流程處理,立即抽血檢驗B肝抗體、病毒標誌物和肝功能。如未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L或抗-HBs不詳者,應立即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400IU,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B型肝炎疫苗20ug,於1個月和6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B型肝炎疫苗各20ug。酌情於3個月和6個月內複查。

如果是被C型肝炎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後先按一般針刺傷的流程處理,24~48小時內抽血檢驗血清抗-HCV、HCV RNA與肝功能等本底檢查。對於C型肝炎,尚無疫苗、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可供預防之用。暴露後3,6個月複查C肝病毒標誌物及肝功能,必要時在暴露後12個月再複查一次。

如果是不幸被HIV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後先按一般針刺傷的流程處理,再在24小時內抽血檢驗HIV抗體,必要時同時抽患者血液對比,應在4小時內最遲不超過24小時實施預防性用藥,即使超過24小時也要預防性用藥。

目前可以使用反轉錄酶製劑,如拉米夫定;蛋白酶抑制劑,如茚地那韋給予預防。其後就是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和第6個月進行密切觀察、隨訪。

進行了緊急處理之後就是要按照流程進行報告,報告的內容有哪些呢?

報告內容包括職業暴露發生的時間、報告時間、暴露方式和暴露源的信息、採取的緊急處理措施和預防用藥情況等。

銳器的處理?

在這裡還要提醒各位,被血液污染的針頭和注射器,針頭是不需要拆下放入銳器盒的,注射器應與針頭一起丟棄於銳器盒中。

而銳器的處理要注意,損傷性廢物要丟棄在防滲漏、防穿刺、不能打開蓋子的銳器盒中;銳器盒要放置在方便護士使用並易於丟棄的地方,由專人負責管理,統一收集、處理;當銳器盒盛裝銳器達到3/4滿時,應使用一次性的封口方式,做到封口嚴密並有醒目標識;銳器盒嚴禁重複使用,嚴禁將銳器轉存或倒進另一容器。

參考文獻:

【1】秀英,吳欣娟,於荔梅,等關於在臨床推薦應用《醫療銳器傷登記表》的建議,中國醫院.2003,7:60—62.

【2】林藝紅 護理人員針刺傷防護的研究新進展 .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6 (6) :8-9,10.

【3】白樹美,易敏春 臨床護士針刺傷的原因與職業防護 . 臨床合理用藥雜誌, 2012 ,05 (14) :179-180.

【4】吳昌玉,熊曉紅 有針輸液系統與無針輸液系統的對比觀察 . 中華實用醫藥雜誌, 2004 ,4 (8) :746-746.

【5】葛寶蘭,劉穎青 急診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的風險控制 . 中華護理雜誌, 2017 ,52 (z1) :9-12.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