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給我們的啟示: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善最可怕

2019-10-31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少年的你》,這部由《七月與安生》原班幕後打造的青春劇再次撩撥到了社會的敏感神經,也觸動了不知多少家庭的心弦。

好的青春片,故事不同,但都有一個相近的內核:反抗、成長、追求自由,以及小小的愛背後那句大大的承諾「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導演曾國祥用強大的解構能力和細膩的敘事天賦,借青春之口,以救贖為線,切開「校園霸凌」的剖面。《少年的你》把「周冬雨,易烊千璽」的迷茫、不甘、隱忍、執拗,還有倔強燃起的小小火花勾勒鋪陳開來,背後呈現出的卻是原生家庭所折射的社會百態,有的是生而不養,有的是養而不教,還有的是教而不善。

教而不善——冷暴力比暴力更可怕,溺愛不是真愛

校園對絕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一個聖潔的,充滿溫情的地方。但是,還有一小部分人沒有被校園愛的陽光照射到,溫暖到。在他們心裡,校園可能是一個夢靨之地,可能是內心淒涼的縮影。

影片開頭,胡小蝶因不堪「校霸」魏萊的凌辱,從教學樓一躍而下,似乎為這部影片奠定了黑色調性。隨後是嘲諷、圍毆、拍裸照,一招比一招狠,招招把「陳念、胡小蝶們」的心撕得粉碎,把他們的尊嚴扔到地上任人踩踏。

如今,校園霸凌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毫不誇張地說,校園霸凌是「童年之怖,社會之殤」。很多人也許認為「長大就好了,一切都會過去」,但是對於深受霸凌的孩子來說,這是難以抹去的心靈傷疤,會不時地往外滲血,甚至會改變ta的一生。

記得,《和陌生人說話》中,遭受校園霸凌的受訪者王勝男在採訪中一再表示:

  • 「我完全不能相信任何人了。」
  • 「甚至在來(錄節目)之前,我都懷疑是討厭我的人把我騙到這裡。」
  • 「學業被毀、性格大變、重度抑鬱,我卻不知道該恨誰。」

實際上,校園霸凌離我們並不遠,你的孩子或是身邊的孩子可能都曾遭受過霸凌。當我們一面同情被霸凌者,一面對霸凌者恨之入骨的時候,卻很少去剖析霸凌者的行為動機和探究他們的心理地圖。

《少年的你》中的「校霸」魏萊,家境優渥,長相俊美,在老師和父母眼裡她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好的乖乖女。可是,外表的天真無邪,掩飾不了內心的扭曲形變。她是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私底下有著自己的小團伙,以欺負同學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昭示自己的優越感。

有誰會想到貌美面善,「人畜無害」的魏萊會做出霸凌的如此惡行,隨著影片的層層推進,看到後面,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她這種恃寵而驕,毫無溫情的性格都是拜父母的「教而不善」所賜。

在魏萊父母的觀念里,「學習好,便一切都好。」這和當下很多人衡量一個學生是好還是壞如出一轍,都是一切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成績好,即使有缺點也是瑕不掩瑜;成績差,即使能歌善舞也是不務正業。

魏萊的父親會因為她成績下降,對她使用冷暴力,甚至一年多都沒跟她說過話。這種冷暴力在魏萊心裡滋長著,侵蝕著。以至於,久而久之她的內心也變的冷酷無情。所以,當她知道胡小蝶跳樓自殺時,沒有一點憐憫和同情,而是冰冷地說:「胡小蝶跳樓,那是她心理脆弱,與我無關。」

相對於爸爸的「冷」,媽媽卻很「熱」。媽媽又對魏萊特別溺愛,造就了她居高臨下,有恃無恐的性格。在和警察的對話中,我們便依稀可見媽媽是多麼寵溺魏萊。

「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玻璃心,心裡承受能力太差。」她甚至認為魏萊對胡小蝶做的那些「根本不算什麼」。

一面是爸爸的冷暴力,一面是媽媽毫無原則地寵溺,讓魏萊的性格變得很扭曲。

冷暴力讓她固執地認為人心是冰冷的,社會是缺乏溫情的;溺愛又讓她無法得到真正的關懷和引導,在溺愛的漩渦里越陷越深。所以,她不斷地用「乖巧懂事,好成績」來取悅父母,取悅老師,卻把自己的壞情緒肆意地釋放到同學身上。這是一種壓抑之下的宣洩,也是一種無助之下的反抗。

反觀當下,為了孩子的學習,父母們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切「唯學習論」。他們用大人們的「高標準,嚴要求」,早早地給孩子設定好了成長軌跡,畫好了人生路線,容不得他們有任何偏離。一旦偏離了軌道,父母們會毫不猶豫地把孩子拉回「正軌」。並且經常語重心長地說:「這都是為了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種「一冷一熱」的教育誤區,滋生了「魏萊們」這種扭曲的性格,學習成績優異,性格人品卻極差。名字是魏萊,卻沒有未來,是不是極具諷刺意味。魏萊表面上的虛張聲勢、驕橫跋扈,卻掩飾不了內心的脆弱。當她知道陳念要到警察局告發自己時,甚至跪下來求陳念放過自己。

有位心理學家說:「孩子內心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時,性格上的弱點會被無限放大。」

當我們拿「他只是個孩子」、「長大後自然就變好了」作為開脫的藉口,不去教育孩子如何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時,今天的「小惡」或許會鑄成明天的「大惡」。慣子如殺子,遲早有一天孩子會被你的「教而不善」推入深淵。

真心希望這部《少年的你》能給所有「教而不善」的家長們敲響警鐘,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多一點關懷而不是冷暴力,多一點引導而不是過分的溺愛。

生而不養——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

俗話說,「生母不如養母,生父不如養父。」

生,是父母的權利;養,亦是父母的職責。

《少年的你》中的小北無疑是不幸的,在他很小時,父親便拋棄了他們母子,13歲時母親又另嫁他人。孤苦無依的小北,所有的苦難都要自己撐,所有的嘲諷都要自己忍,所有的不幸都要自己扛,生活中的每一次受傷,他都要默默地獨自舔舐傷口。

小北從小混跡街頭,靠打架鬥毆來彰顯自己的「青春激情」。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還活著。他自甘墮落著,他要用墮落去對抗命運的不公,去對抗「生而不養」父母的無情,去對抗世間的悲涼,去對抗所有。

有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唱到「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像小北這樣的「小草們」任憑風吹雨打,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生活的「狂風驟雨」把他們的心澆得冰涼。為了生存,「小草們」只有把根深深地扎進社會最底層的泥濘里,努力地向著有陽光的地方攀爬。但是,常常又會被生活的「雷電」劈斷了腰身,癱倒在地。

所以,當他聽到陳念的那句「你疼不疼」時,會感動到流淚。這短短的四個字就像是一束陽光照耀到他心裡,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所以,他也會為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誓言,九死一生,甘願坐牢。

在我們感動於「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時,或許,也會為小北的人生境遇所憐憫吧。正是因為父母的「生而不養」,才造就了小北的今天。如果生活在父母愛的滋養下,他一定會有個燦爛的未來。

「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未生而養,百世難還。」意思就是說,對於只生不養的父母恩,只需要削斷手指就可以報答了;對於既把你生下來,還把你撫養長大,要報這種父母恩,只有斷頭,才可以償還,形容恩情厚重;對於「未生而養」的大恩此世已經無法報答,只有用永世來報答。

《何以為家》劇照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贊恩的父母給了他生命,又殘忍地毀掉了他的一生。如果「生而不養」,那麼生育就是對一個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為人父母應該明白,家的含義不僅僅是一處容身之所,而是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明亮的成長環境,是責任,是溫暖,更是愛的棲息地。

當贊恩說出那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時,有些人嘆息,為什麼這個孩子如此無情和冷酷,但更多的人是報以支持。這種「生而不養」的父母是對人性美好的一種毀滅。

更為可怕的是,「生而不養」的孩子因為缺乏愛,心裡會滋生各種各樣的陰暗面。孤僻、冷漠、自卑、抑鬱、甚至是誤入歧途,這些陰暗面都是因缺乏愛而引起。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那些被父母「生而不養」的孩子註定是不幸的!童年的陰影或許用一生都無法掃除。而幸福的,溫暖的,充滿愛的童年,對於一個孩子性格的養成,人品的塑造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們深信!被愛包圍的孩子,一定會遇到更加優秀的自己。

養而不教——教育的過程,就是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

「膽大和膽小的孩子之間有個強烈的對比:一個會公開表達攻擊性和敵意,並藉此獲得紓解。另一個則會在自己以外的地方找到這個攻擊性,並對它感到害怕,或預期它會從外界朝自己襲來,而為此憂慮。第一個小孩很幸運,因為他有機會可以發現,表達敵意是有極限的,敵意是會用光的;相反的,第二個小孩從來不會達到滿意的終點,只能一直期待麻煩降臨。」

《少年的你》中,陳念就是那個膽小的孩子,她出生在離異家庭,母親因為躲債跑到了別的城市,把她一個人丟在家裡。因為缺乏母親的關愛和教育,她性格內向孤僻,只知道努力讀書,從不交朋友,上學放學都是獨來獨往。

因為脫下外套披在受害者胡小蝶的身上而引火上身,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目標。座位上被同學倒上墨水,體育課上被魏萊用排球砸來砸去,下樓時被魏萊故意推下樓梯,放學時被同學圍住撕開衣服拍裸照,被魏萊一伙人追趕躲進垃圾桶,不敢出聲,默默哭泣......。這一次次地凌辱,她全部隱忍,也無人訴說。膽小,懦弱,甚至是自卑,在陳念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陳念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母親的影子。為了逃避責任,東躲西藏,只會對女兒說:「就算有人上門,他們看你還是個孩子,也不能拿你怎麼樣。」耳濡目染之下,陳念也缺乏一種擔當。當不小心推倒魏萊至其滾下樓梯死亡時,她選擇了逃避,默許了小北為自己頂包。所以,逃避責任的父母,孩子也缺乏抬起頭的勇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不光容貌相似,性格、習慣、脾氣.....等等很多方面都會有所「繼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而,一點一滴的融入到孩子的潛意識裡。

育兒專家珍妮在其書本中寫到:「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子不教,父之過」,誰也不是天生就會當父母。可怕的是,一些父母從不願意去學習和接受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也更加不會改變自己。他們借著愛的名義,固執地以過來人的人份將自我推崇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甚至不惜用暴力、冷漠、恐嚇等方式要挾孩子按照自認為的「完美方式」成長。

我們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就是其引路人。我們不禁要問:你「一點就著」的性格,如何培養孩子的平心靜氣;你做事拖拉磨蹭的習慣,如何培養孩子只爭朝夕的品行;你瞻前顧後的行為方式,如何培養孩子的果敢睿智。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蘭特說過:

「教育的過程,就是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在不斷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不斷成長。哪個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別人家的孩子」背後必定有著「別人家的父母」。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動聲色的擺渡人。很多時候,普通的父母只會要求孩子「這麼做」,優秀的父母會教孩子「怎麼做」。一個字的差異,培養出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孩子。前者或許習慣了按部就班,缺乏創造力;後者則學會了分析、理解和融會貫通,當然也更加有主見。

所以,當我們習慣於「拿來主義」,直接拿起「別人家的孩子」這塊牌子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時,可否認真地查擺一下自身存在的缺點?可否也拿起「別人家的父母」這面鏡子好好地照照自己?

  • 如果,在孩子犯了錯誤時,你能夠做到不翻舊帳,不把負面情緒過度強調和延伸。從而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分析原因,幫助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 如果,在孩子成績下降時,你能夠做到不去大聲指責,或是實施冷暴力。從而多去鼓勵,多去發現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幫助他找到差距,迎頭趕上;
  • 如果,在孩子叛逆犯倔時,你能夠做到不去「以倔制倔」,或是強行扭轉。從而積極的予以安撫和引導,幫助其更快地度過叛逆期,遇見更加優秀的自己。

那麼,你的孩子也一定會變成他人口中「別人的孩子」。想知道您的孩子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那就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中輸入「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從此以後或許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正如前文所說,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動聲色的擺渡人。承載孩子夢想的小船能行多遠,能否披荊斬棘,揚帆遠航,父母這個擺渡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或許,父母這個擺渡人在擺渡了孩子的同時,也擺渡了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TRVJW4BMH2_cNUgx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