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感動是感動,但......

2020-09-27     八卦芒果

原標題:《奪冠》:感動是感動,但......

本文作者:八卦芒果(bgmango

八卦芒果推送原創的娛樂八卦和影視評(吐)論(槽)。

合作聯繫QQ 2682509721

等了九個月,終於等來了《奪冠》 (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在擱淺的那些賀歲檔電影里,這是我最最最期待的一部。

陳可辛導演,鞏俐飾演郎平,專業運動員上陣演繹大賽名場面,講述中國女排叱吒風雲的故事,這句話每個字都讓人興奮。

雖然後面既改名又多次改檔,但還是能感受到網友的期待不減, 大家對女排的感情,真的是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結果,怎麼說,感受有點複雜。

豆瓣遲遲才出分,7.4分。現在降到7.3分。Emmm~跟我看完後的感受差不多,這還包含了大家對女排的感情分。

雖說這分也不算很低,但是看之前以為是8.5分左右的。畢竟,這難得的陣容+大家對女排的感情+最近女性主義題材興起,實在是各方面的爆款預定。

但是,現在它的評分、熱度都跟預想中差距有點大,票房也一般,貓眼的票房預測也連續下調,也不見有口碑發酵的趨勢,實在是可惜。怎麼回事?

先來說說優點吧。

電影以郎平為主線,用三場重要賽事串起了女排三十多年的歷程,分別是81年擊敗日本女排,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16年里約奧運會擊敗巴西。

片方很用心地找了形象相似的演員來演80年代開創輝煌的女排運動員們,對她們的精神氣質還原得很不錯,個個充滿力量美。

征戰16年里約奧運會的新生代,直接就是運動員本人上陣,有我們熟悉的朱婷、丁霞、惠若琪、張常寧等,比賽場面自然是貨真價實。

雖然說她們演的是本人,不需要什麼演技,但是我們普通人平時拍照還會拘謹呢,何況是拍電影,會容易怯。女排姑娘們表現得很好,毫不違和。

真摯的表演,再加上緊張的鏡頭調度和氣氛營造,電影的大賽場面拍得挺刺激的,能感受到姑娘們的天賦才能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滿屏的girl power讓我數次淚目。

鞏俐飾演靈魂人物郎平,沒有人能比她更合適了,她在這個年齡碰上這個角色也是剛剛好。

鞏俐超敬業,早就在開拍前去到女排訓練基地,從早到晚貼身觀察郎平執教的每一個細節,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開拍後,一段小路透把大家驚呆了,這身姿,這笑容,這也太像了吧!

鞏俐抓住了郎平標誌性的肢體語言,例如推眼鏡、抓著筆說話、舉大拇指、以及後仰的站姿和走姿。

當然了,不但要形似,最重要是神似。鞏俐很好地展現了郎平那種爽朗大氣又剛毅淡定的神態。

這個電影還有意識上的進步,這在主旋律電影里還是挺少見的。

80年代,運動員們不顧身體的損耗,拼了命地訓練,背負全國的期待去打比賽,郎平的身體動過大約20次手術,60歲的年齡,80歲的身體,其他隊友當然也是傷痕累累。

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對,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求,但這屬於那個時代了。

2013年回國當了主教練的郎平,會著重關心隊員的心理,有的比賽輸了就坦然接受,天不會掉下來,她還會對女孩們說:「今天就練到這,你們去談戀愛吧~」

她問隊員「為什麼打排球」,「你熱愛排球嗎」,如果確實不愛,那麼回去干你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把位置留給真正熱愛的人,對大家都好。

對於那些留下來的好苗子,郎平希望大家能從心出發享受體育之美,她說,「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那一代來背,你們只管放開打,豁出去打!」、「好好享受排球。」

電影傳達了一個意思,「為什麼以前我們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還不夠強大」,那麼,現在國家發展了,強大了,我們也應該能更從容地享受體育, 更在乎每一個運動員的身心,這也是發展和強大帶來的意義,不是麼。主旋律電影能拍出這一點,不容易,雖然還是表達得有點含糊。

但是,所有的好,本來可以更好。這部電影的缺點,也是相當的顯眼。

因為各種各樣的不可抗力,電影的後期刪改痕跡很明顯,很多地方 甚至連口型都對不上,應該是後期改了對白。

而且,很多重要人物,連名字都沒有提。這演員表的第一頁,只有郎平的名字是能出現在電影里的,真是一次神奇又迷惑的觀影體驗。

袁偉民和陳忠和教練都是很重要的角色,80年代女排隊員的名字更是個個都響噹噹,早期的預告片還著重做了介紹。

還記得小學時的課文《苦練》吧?說的是陳招娣的故事,裡面有一段的是這樣的:

招娣火了,心裡說:「扔吧!扔吧!扔吧!」她霍地從地上站起身,氣沖沖地嚷道:「我不練了!」便走到場外拿起衣褲,逕自朝門口走去。

袁偉民不發火也不大聲嚷嚷,只是不輕不重地說:「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那不行。今天必須練完。」

陳招娣剛走出幾步,聽見這話,猛然轉過身,向袁偉民快步走來,把衣褲往地板上一扔,氣呼呼地說:「練就練!」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這一段在電影里有,但是陳招娣和袁偉民都沒有名字。當觀眾不能把情節和具體的人對上號,感染力就少了一大截。

電影里,81年對抗日本隊的時候,有一位隊員忍著腰傷奮力拚搏,我已經對那位隊員的臉模糊了,但應該就是陳招娣?記不清了。

現實中的81年世界盃,陳招娣帶著腰傷拿下冠軍,她疼得連站著走向領獎台都做不到,最後還是郎平和隊友把她扶到 領獎台

如果這個角色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觀眾自然也更能理解2013年,陳招娣病逝對郎平的影響。電影有拍這一段,但是陳招娣的名字被擋住了。

陳忠和那部分,據說他本人不滿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在醜化他,要求不能打著他的名號,所以從頭到尾都沒露出「陳忠和」三個字。

不得不說,陳忠和這個角色,確實和原型相距甚大,我要是他本人我也會不爽。

首先外形氣質上,彭昱暢和黃渤也確實不像他。陳忠和是儒帥,是文雅之人,找王志文那一款大叔來演會比較合適。

從成片來看,仿佛知道片方為何找彭昱暢和黃渤,或許是為了切合當時的賀歲檔,他們把這個角色的定位為搞笑,負責笑點。

為了搞笑,戲裡青年陳忠和縮頭縮腦,憨憨的,後面轉變了也還是沒有本人的氣質。刪減片段里,還有他在食堂強行搶吃雞腿的囧相。

陳忠和很厲害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忠和作為主教練,帶著女排隊員獲得了久違的奧運冠軍,我們不能只記得2008年那一次。

電影一開始就不應該為了迎合「歡樂賀歲」而把這個角色往搞笑丑角拍。郎平和陳忠和這一對老搭檔,從40年前的「老么」和「陪打」,到08年奧運會的主教練對峙,再到後來的相處,有太多可挖掘的戲劇空間了。往搞笑拍就太浪費了。

有人詬病這部電影把女排拍成了《郎平傳》,其他人都是陪襯。

但是,說是《郎平傳》也不對。關於郎平的內容,除了排球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是和女兒通了幾個電話,作為人物傳記也太單薄了。

而且,人物的成長是割裂的。幾行字幕就讓 80年代的青年郎平一下子變成了08年神思沉重的郎平,中間缺了什麼,只能我們自己腦補。

最關鍵的郎平擔任美國隊主教練那一段,拍得很「點到為止」,甚至是全片最無聊的一段。可能是不讓深聊吧。

電影的一些手法也是讓人莫名其妙,前面一些不需要煽情的地方,BGM慢鏡頭來催淚,但是到了最後大戲, 16年的里約奧運會,贏了,突然靜音,黑屏,電影結束。

我還以為靜音後歡呼聲會從小到大放出來呢,誰知道就是個悶炮,難道這就叫做高級表達方式。我只覺得是片方被甲方折磨透了然後有一種「終於整完了」的撂挑子感。

總的來說, 《奪冠》是一部你看完會被女排精神感動但是不想稱讚電影本身的電影。

感動是必然的,女排精神本身極具感染力,即使還原50%也足以讓你淚目。即使是那些被隱去了名字的情節,在分不清誰跟誰的情況下,仍然會感動,是因為這些都真實發生過,是事實本來就蘊含的力量。

但是作為一部電影,《奪冠》是「缺塊」的,而且缺了很多塊,各個殘塊很吃力地拼湊成了一部電影。當然了,我也理解片方的難處。難道我比陳可辛更懂怎麼拍電影嗎?當然不可能,他也是沒辦法吧。

現在最大的感覺就是很可惜。這麼好的題材,又這麼難得地集結了這麼合適的、很可能不會再有第二次的陣容來拍,如果整好了就是一部大 經典把我們的女排精神,用藝術影像揮灑出來,流傳下去,多好啊。

總而言之,優點缺點都有,我也不後悔走進電影院,單是感受女排姑娘們的魄力也是值回票價的。最後,向一代代的巾幗英雄們致敬。我們女孩子,潛力無窮,不要低估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RbK0nQBd8y1i3sJ1K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