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裔介—清代邢台第一人,烏頭宰相

2019-06-26     丹楓飛雲

清代邢台第一人、號烏頭宰相——魏裔介

河北省邢台市在清初時期出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順治和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年間有「烏頭宰相」之稱的保和殿大學士魏裔介。其生平成就,堪稱清代邢台第一人。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今邢台市柏鄉縣)人,清初大臣。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給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曾任《清世宗實錄》的總裁,著述有《兼濟堂文集》傳世。雍正間,祀賢良祠。乾隆即位後對魏裔介特別推崇,親賜碑文,並追諡文毅。

魏裔介入閣辦理國家大事時年僅40餘歲,鬚髮皆黑,歷史上稱之為「烏頭宰相」。魏裔介作為清初朝廷重臣,先後上疏二百餘道,內贊政典,外籌軍務,皆中機要。其奏議在國計、民生、吏治、軍事、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清初相業,無出其右者」 。時人曾說,自宋朝歐陽修以後,他是唯一的先為諫臣、後升宰相、歷職長久並「展其嘉漠」之人。後人評價他條陳時事、「敢言第一」,清初「諸大典」多依其「奏議所定」。嘉慶、道光年間,還有人將他同並稱「二魏」的另一名臣魏象樞作了比較,認為「其相業勝蔚州多矣」。魏象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

魏裔介「家居十六年,躬課稼穡,循行阡陌,人不知其為故相也」(《清史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元旦這天,魏裔介撰書一副楹聯,並貼在自家閣老府門樓上,聯曰:「烏頭宰相歸林下,十有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髮書生慶青春,七十一載,寧忘戰戰兢兢。」隨後,他即罹患牙疾,於當年農曆四月初九丑時,正襟危坐而逝。這位兩朝帝師在邢襄大地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魏裔介詩歌:

古鄗遺址

世變揚塵滄海中,浮雲依舊塞寒空。五城陌照蕭王月,湯沐邑余公子風。

救趙應推監者策,摧薪獨羨鄧侯功。鄉園咫尺堪憑弔,驀見青山思不窮。

光武遺蹤

當年躍馬幾英雄,轉首驅除霸業空。白水重生赤帝子,鄗南暫作未央宮。

翠華尚憶熊羆守,侍從惟余翁仲訌。漢室園陵多滅沒,千秋佳氣此蔥蔥。

魏裔介書法

魏裔介家教

根據魏氏墓志銘的記載,柏鄉魏氏本巨鹿魏徵之後,始祖寒臘始居柏鄉。

魏氏在柏鄉家有世德,積累甚厚,讀書教子,科第聯翩,為海內推重。貞庵先生林下著述,啟誘後學,士君子奉為典型,厥功不小,茲觀其訓誡子侄諸帖,真與顏氏家法千載同心。魏裔介高祖魏謙光之胞弟魏謙吉,進士,嘉靖年間任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軍事。僅在清代,柏鄉魏氏就出了9個進士,家教之風昭然。

魏裔介與邢台的幾件軼事

1、與巨鹿楊思聖為三十年至交

與巨鹿楊思聖、內丘喬文衣經常唱和飲酒。楊思聖與魏裔介是同科進士,官至布政使,與魏裔介交往三十年,「以文章道義相切、負海內重名,天下稱之者必曰楊魏」。兩人以性命相期許,同籍同朝、風雨如晦,是過命的交情,《兼濟堂文集》中以與巨鹿楊思聖的詩文唱和最為密切。

2、為柏鄉、隆平(今隆堯)、寧晉的水災上奏

3、撰修康熙《柏鄉縣誌》、《柏鄉魏氏傳家錄》、《南和十二景詩》

4、魏裔介21歲時,入臨城縣桃源洞避暑讀書,「桃源聽泉」,臨城古八景之一。六十歲時又曾重遊。

5、為南和詩人做序

周鐈,字茗柯,南和葭里村(今南北葭)人,清順治中諸生,曾任直隸交河縣訓導。屢試不第,遂棄舉業,專力為詩,著有《葭里集》十七卷傳世,清大學士魏裔介作序,稱其詩「穩潤清脫」

6、為南和縣令撰寫碑文

南和縣令吳百朋病逝於職,百姓捐建吳公祠,魏裔介親自撰碑文,寫到:「侯之愛民至矣,民之愛侯亦至矣。愛之不得見則思,思之不已則為廟以崇之,若侯之日臨於邑也,豈非出於至誠而不可解哉!以此見人心不滅,循吏不可為而可為也。邑人慾葬侯於和邑而不遂,廟之猶葬之矣。」

7、為沙河宋璟碑做跋

清大學士魏裔介親自為位於沙河縣的宋璟碑做《宋廣平碑跋》,說:「其神道碑文乃顏魯公撰並書,文則景星慶雲,字則龍翔鳳翥。蓋文貞公為有唐一代奇絕人物,而魯公氣節皎皎,與日月爭光,精神相耀,故不肯輕著一筆,真世之鴻寶也」。現被列入中國一百通名碑。

8、與內丘喬缽立詩社

清代內丘文人喬缽,曾與魏裔介(邢台柏鄉)、楊思聖等立詩社,相酬唱,著有《越吟》《苦吟》《劍周草》《匡蠡草》《燕齊詠》《石鐘集》清代詩人

9、內丘的女婿,為岳父親自撰寫墓志銘

魏裔介有5房妻子,但內丘韓夢愈之女為魏裔介原配,韓夢愈官至北城掌印兵馬指揮,魏裔介24歲時,娶韓夢愈次女為妻。後魏裔介親自為岳父撰寫墓志銘,見墓志銘題:婿魏裔介頓首拜題。

10、魏裔介20歲時與唐山縣(今隆堯縣)趙漁一起同學於朴園,看《四書大全》。

11、為寧晉縣教育家蔡瑗《語錄》刪定批評,刊行於世。為寧晉張來鳳做墓志銘。

從這些軼事可以看出,魏裔介很活躍,熱心地方事情,交往廣泛。

作為康熙帝師,為何去世後康熙不肯給諡號?

柏鄉清代設槐水驛,是御路必經之地,康熙出巡時曾專程來柏鄉看望自己的老師魏裔介。

魏裔介死後,康熙皇帝派官員奉白銀千兩代御祭葬。家人為其申請諡號,可康熙皇帝以其「為人強悍,居鄉多事」為由,遲遲不給魏裔介賜封諡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康熙大帝玄燁巡幸陝西歸途中,駐蹕柏鄉閣老府,「聖祖幸陝,駐蹕太傅第,眷念舊臣」,此時魏裔介已離世十七載。 清雍正年間,魏裔介獲准入賢良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遣官祭祀,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念及他為大清立下的功績,追諡「文毅」,並「御製碑文表其墓」。

魏裔介作為清初重臣、著名學者和理學家,是清初很有影響的人物,他撰修了《清世宗實錄》,並為順治親自選定了清東陵墓地,康熙作為一代英明的雄主,竟然評論魏裔介為「生平實好生事「,「魏裔介為人強悍,居鄉多事」,並因此不肯給魏裔介諡號。其實魏裔介的「居鄉多事」很多是替老百姓出頭伸張正義,干預地方官施政之處也多是地方官瀆職而引起,例如康熙17年,柏鄉,隆平,寧晉遭大水災,已辭朝還家閒居的魏裔介,為了解救人民困苦,他聯合地方官把災情詳報戶部,得旨准免除一切差捐,並免除三縣農稅十分之三。還有一次,隆平發洪水,隆平縣令隱瞞不上報,魏裔介就耐心的開導縣令,終於說服縣令上報災情,並積極去救災。雖然退休了不應該干政,但是這樣為民著想、監督瀆職的官員的行為,不也是康熙大帝所追求的嗎?如果真是因此不肯給魏裔介諡號,則難免顯得康熙大帝的度量有些狹隘了。

魏裔介墓志銘局部

魏裔介墓志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PPfHWwBmyVoG_1ZRx0L.html